【009】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有奖征文大赛尚东云作品

母亲啊,母亲

尚东云(甘肃)  

母亲去年出门远游,至今没有归来。我无尽的思念,化作千万次呼唤。

——母亲啊,母亲!

母亲饱经忧患,磨炼得无比刚强。

母亲祖籍武都县蒲池乡沟底村,一九四三年农历七月初五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生活困难,无法上学,母亲就过早地承受着放牛羊、挣工分的锤炼,度过了艰苦的童年和少年。十九岁与父亲结婚,生育我时落下月子病。当时,年轻的母亲既要调养自己,又要哺育儿子,加上生活困难,营养不良,直熬得骨瘦如柴、命若悬丝,苦咽汤药达半年之久。凭着养活儿子的坚定信念,母亲才挺过了生命中那个阴冷的冬天。

到了中年,母亲身体健康,生活好转,却又为住房问题操心劳神起来。母亲省吃俭用,里外奔忙,背石头,夯土墙,扛木头,伺候匠工,与父亲白手起家,在石家坪修起三间遮风挡雨的土木房。母亲因此累得腰酸背疼,积劳成疾,但拥有家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晚年,母亲饱受风湿和腰椎病的折磨。由于体弱多病,不肯做手术,母亲只能依靠输液和治疗仪的按摩缓解疼痛,拄着拐杖与病魔抗挣。敬爱的坚强的母亲啊,把痛苦深埋心底,而把笑脸留给儿孙。

母亲养家育人,功高恩深。母亲抚养了小叔子,现已过上小康生活;哺育了四个儿女,二人当老师,二人务农,都成家立业,各有贡献。

爷爷、奶奶谢世早,丢下年仅十岁的小儿子。宅心仁厚、通情达理的母亲,毅然挑起喂养重担,视为亲生般悉心照料,把小叔子穿戴得干干净净,并供学到初中毕业,直到给他娶了媳妇才分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小叔子成人的事迹,流传久远,方圆百里无不称颂。而当我目睹别的孤儿遭遇嫂嫂虐待,甚至无人领养,才深刻领悟了母亲的博爱与伟大,还有德高望重背后的艰辛!

一九六九年,家乡发生特大洪灾,大片良田被毁,饥饿直接威胁着每个农民家庭。为求生存,母亲勤俭节约,挣工分,挖野菜,纺线换油盐,还变买了布票倒换粗粮。我至今不能忘怀,母亲当时曾拿出舍不得吃的仅存的十斤大米,去后坝街粜换廉价的包谷,却被那万恶的粮管所的袁所长强行没收。身处动荡的文革时期,母亲为荒年的救命粮的惨重损失,一连四个夜晚暗自饮泣,眼睛哭得肿成核桃。母亲悲愤过度,病倒在床……但想到养家糊口的肩头重任,母亲又振作起来,冒险采漆芽、挖菱根,就着酸菜清拌汤,撑持着全家熬过了苦难岁月。

事实上,包产到户前,我们一直过着艰苦日子。全家七口人,只有母父亲两个劳动力(适龄的供学,年幼的教玩),按劳分配所得的粮食,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两位大人,养活五张嘴,是多么艰难和不易啊!那些年头,苞谷面酸菜半年粮,母亲用灵巧的双手,把单调的一日两餐,变做出许多花样来,诸如酸菜馍、洋槐糗糗、地衣包子、洋芋搅团、杂面疙瘩,使儿女们吃得津津有味而不生厌。即使苞谷馓面饭,也要添一小碟辣椒、野韭等盐浸佐菜。凭着母亲的聪明能干,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从没挨过饿,过着简朴而温馨的生活。

母亲还常常讲述饿死人的身边事例,教育子女珍惜粮食,从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美德。母亲很严厉地督促我们节约饮食,手把手地教我捧着吃杂面(包谷、高粱、麦等的混合粉)馍,把指缝间的馍渣吮进嘴里。那碗底的菜丝、面汁也不能放过,必须舔食干净。饭菜偶尔掉到地上,一定要收捡起来,吹去尘渣,能吃则吃,不能吃就去喂鸡,决不允许随地丢弃。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我至今保持着农村古老神圣的饮食习惯——捧吃馍糕与舔拭碗底,三位妹妹也坚持养鸡喂猪,不使残汤剩饭和洗锅水有点滴浪费。

母亲操劳勤俭的一生,刻录在美丽的家园和田野上。

合作社时期,母亲黎明即起,挑满水缸,扫洒停当,然后随队耕作。歇工回家后,坚持做饭,喂猪,洗衣,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静夜,又在暗淡的煤油灯下忙个不停,缝制出一件件针脚细密匀称、宽窄长短合身的新衣,纳绱成一双双宽松绵软、结实耐用的千层底鞋,还常常为旧衣增添几个光滑平整、形如花叶的补丁。母亲就这样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以苦为乐,成为全家最忙碌最辛苦的人。

土地下户后,农闲时间多了,但母亲并不歇息,而是抽空收集柴草。母亲不辞辛劳,秋冬之际踏遍了远远近近的高坪低坝,捡拾残存的包谷茬茬,大捆大捆地背回家,甚至驴拉车载。那院子北边的空地上,柴草年年垛成山,晒干后煮饭烧炕,直到来年四月还用不完。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母亲也从耕作一线退居在家。但要强的母亲,怎么也不肯赋闲享福,一边顶火冒烟地为家做饭,一边擦屎倒尿地带养孙子。即使病重,母亲也牵挂着家庭的发展,不忘为儿女操劳筹划、排忧解难,拄着拐杖帮厨。

母亲舍生为家,是牺牲与奉献的化身。

母亲虽不识字,但颇具慧根,常由梦境禅悟人生的悲欢离合,自然明白自己的归宿。于是,断然拒绝住院,仅同意在家接受保守治疗。母亲毫不顾惜个人安危,反而强忍病痛,严厉地再三告诫焦头烂额、一筹莫展的儿女们:“白花钱而累倒儿孙,回去了也不安稳啊!要乐观地面对生老病逝这一自然规律,把老人上山当做喜事,高高兴兴地做好该做的事情(我貌似倾听和应允,实际心如刀绞!)。”在那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弥留之际,母亲断断续续用微弱的声音,一遍遍呼唤着儿女和小叔子的乳名,念念不忘安慰我去时要带走我身上的的疾病,还要保佑孙子女考上理想的大学。母亲这般的豁达大度和无私奉献,感天动地!

母亲善良一世,和蔼可亲,给儿孙树立了做人的光辉典范和榜样。

母亲一向宽厚仁慈,助人为乐,怀揣一颗菩萨心肠,从不害人骗友。在那饥荒年代,母亲也不忘接济别人一撮箕面粉;过年宰猪时,母亲总要抬一碗肉菜给邻居分尝;有人生病、遭难了,母亲就去慰问一番;听见赶鸟打蛇,母亲忙劝放生;看见残疾、乞丐,母亲常常给饭送衣……母亲念佛,隐恶扬善,处处献爱心,最大的心愿就是求佛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夫妻感情愈到晚年愈加深厚。

母亲与父亲是艰苦奋斗的旅伴,在生活困难时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母亲把对父亲的关爱,分解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生活困难时期,母亲常烙一张薄饼给父亲吃,以补充那超强体力劳动的消耗,自己却喝着拌汤。为给父亲买药治病,母亲偷偷卖掉干爸赠送的银手镯和修梯田时挖出的古铜壶,煎药尝药,体贴入微。母亲天生谦和,用春风化雨般的温言细语,化解了父亲的火爆脾气,从而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母亲父亲以长媳长兄的宽广胸怀,在尊老爱幼、礼让小弟的共识中,商量着解决了财产分割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精心维护着和谐家庭的成长。

如今,想起敬爱的母亲的音容笑貌,我又忍不住呼唤起来——母亲啊,母亲!

2011年6月22日夜于石家坪

【作者简介】尚东云,男,汉族,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报刊通讯员、中国作协创作员、网络短信写手。教学中,先后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和农村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3人分获省、区级奖励,指导与推荐学生发表作文、5人获奖。业余发表新闻报道、小说、散文、诗歌、教学论文、手机短信与笑话百余篇,参编出版教辅读物3本,组建作文辅导群、分享写作经验。完成《前村志》、《两水民间故事》和《两水民歌》初稿约50万字。

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有奖征文大赛启事

为了让儿女们有机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与祝福,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平台决定从即日起举办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有奖征文大赛。

一、征文要求

以父母亲(也可单写父亲或母亲)的故事为创作素材,以亲情为切入点,回忆或追念父母对儿女点点滴滴的爱,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以及自己对子女进行尊老、敬老、爱老、孝老传统美德的传承。文章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散文字数限定在3000字以内,诗歌100行以内。优秀作品将推荐给国内正规报刊刊登。(参赛者参赛期间必须关注“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方可有效)

二、奖项设置及评奖标准

    特等奖1名,奖金999元。

    一等奖1名,奖金399元。

    二等奖5名,奖金各99元。

    三等奖10名,奖金各39元。

在作品质量符合推送条件的前提下,依据阅读量、赞赏量开展评选。自作品推送之日起,十天内阅读量达到500人后,每超过50人记1分;赞赏量达到10笔(每人5元以上有效)后,每超过1笔记2分,赞赏超过部分作为作者的“孝老金”全部返还给作者。大赛结束后按得分多少评定获奖等级。为便于广大作者知情和监督,以上数据每周在“早6点半作者交流群”公布一次。(特等奖作品阅读量9000人以上方可参与评选)。

三、投稿方式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只接受电子邮件,来稿请附100字左右个人简介、两张生活照、详细通联方式,并在主题栏注明“感恩父母征文”字样,投稿邮箱:sczgz2018@163.com(为节约资源,谢绝纸质投稿)。

投稿前,请务必关注“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添加编辑微信:zgz19650903,以便发放奖金和孝老金。

四、大赛时间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从即日起至2019年12月底,颁奖时间另行通知。

一切未尽事宜,本次征文大赛组委会享有最终解释权。

特别提醒:在其他微信平台原创推送过的作品请勿投稿参赛,不认同以上规则者请勿投稿参赛

       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有奖征文大赛组委会

      “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部

投稿邮箱:sczgz2018@163.com

商务合作:zgz19650903(微信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天下文摘精选”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