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风口的共享汽车,或许能解决痛点,但解决不了痛经
蓝媒汇
互联网原创内容生产商
作者:彭辉
来源:蓝媒汇
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互联网+出行”新模式——共享汽车,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天津等地悄然起跑。这种分时租赁,可以让你无需买车,也可拉风地开着奔驰去上班,而你只需为使用付费。
共享汽车会是下一个爆棚的风口吗?至少从目前看,还问题重重,未来它也很难成为一种主流的出行方式。
最后一公里很难解决
如果你已经拿到驾照,还在摇号买车阶段,在上班和回家之间,有分时租赁的汽车可供选择,是不是很爽?
这是共享汽车新近闯入出行领域的逻辑之一。
就像使用自己的私家车一样,而你只需对车辆使用过程付费。
这幅水墨画勾勒的场景,非常互联网。在共享种单车蜂拥而来之际,共享汽车这样的大块头,也正朝着现象级网红的方向大步走来。真是应了那句有着无穷魔力的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浪。
根据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为1.46亿辆,但机动车驾照持有人数高达3.6亿人,这个数据的话外之意,是拥有超过2亿的驾照持有人有自驾需求却没有车开。
一句话,市场潜力巨大。
有分析称,因为限购、限行,未来5到10年,共享汽车将会是很大的趋势。而据蓝媒汇了解,目前市上的共享汽车,多有汽车制造商的背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车企都在密集加码汽车共享。其中包括戴姆勒、宝马、通用、大众等品牌,国内也有一度用车、绿狗租车、首汽Gofun等……
豪车品牌的加盟,让开着奔驰去上班成为小case。
如果说共享单车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那么,共享汽车就是解决最后几公里。但两者就便捷性来看,并不一样。前者可以实现用完即走,一如小程序,后者则无论取车还是换车,皆需到特定的区域,像个沉重的APP。于是问题来了,当一个人有用车的需求,周围却没有车,或者需要走很远去找车,这样的共享汽车,如何充分体现共享出行的特色呢。即便他走了很远去使用共享汽车,却只能停泊在离家很远的区域,他最后的一公里,还得指望路边有共享单车、公交或出租来解决。
这是共享汽车面临的现实问题,它似乎只适用于那些住在特定停车区域附近的人。
基于此,共享汽车的共享特性必然受限制,其便捷性其实并不明显,短期内,也就很难激发更多用户的广泛热情。既然不能实现像自家私家车那样一步到位的功能,过程付费也就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缓解拥堵还是加剧拥堵?
蓝媒汇注意到,在有关共享汽车存在的合理性中,解决交通拥堵,是其被宣扬的一大特色。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综合各地的共享汽车情况看,目前市面上,用于这款新兴出行方式的汽车数量其实还相当小,完全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对交通拥堵的影响,尚可忽略不计。但随着共享汽车数量的增多,人们使用的频次越来越频繁,这个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出行模式,对于加剧交通拥堵,也不遑多让。不能因为它的主打车型目前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就得出它们将缓解交通压力的结论吧,即便是所谓分时租赁。
在既有的出行格局面前,作为新的入场者,谁都得摆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架势,这几乎是必走的模特步,先把逼格提高、不断积累用户,等大家对它已经有了依赖的时候,就是其称王之时。
这,是不是有点像泡妞?哦,不对,是不是像搞对象。
有业内人士告诉蓝媒汇,随着未来共享汽车的大量涌现,将带来很现实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停车位。要知道,共享汽车,并不是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停车位越来越少,一个停车位就能买一辆车的当下,建好更多专属的停车位,将是共享汽车面临的难题。
有分析指出,从共享经济的角度看,分时租赁的确具有不小的发展空间。但其面临的运营难关也很复杂,例如在更多的车辆投放后,车辆的安全与维护,用户体验如何保证……
当共享汽车开始在各地悄然布局的消息传来时,见识共享单车被大卸八块等限制级场景的受众们,其实也在忧虑它会不会惨遭不测的命运,比如被扔到河里。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这种潜能,或本能,仅需在受到刺激,或者心情不佳时就可以实现。如果触及到相关行业人员的利益,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它提示的是,共享汽车如何实现很好的监管。
共享汽车可能会是下一个风口,但很难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在分析人士看来,对于用户而言,它也许可以解决痛点,但解决不了痛经,仅仅只会是未来出行方式的一个补充。
更多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