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忘名利情
原文地址:老人言: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忘名利情作者:大智若愚0656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围炉夜话》
喜欢谈山野生活的人,未必真的明白山林生活的意趣所在;厌恶谈论名利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完全忘记名利。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乐趣。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
有许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多,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人挂在口头以为风雅的,又岂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
好作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形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犹如赌博,是以全部身心为筹码,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即可,过之则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人饮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
东汉晚期,政治黑暗,宦官当道,很多知识分子不愿同流合污,纷纷拒绝出仕为官,以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不过,这些腹有诗书的知识分子越是拒绝当权者,人家就越是觉得他才学高,就越是想结交他,到后来这甚至都形成了一种风气。
而对于权贵们抛过来的“绣球”,真正的名士当然会拒绝到底,不过,也有所谓的聪明人利用这种风气炒作自己,当时有一位叫黄允的人就是这样。
黄允首先给自己披上了名士的外衣,经常和一些真正的知识分子们混在一起,清谈山林意趣,间或河水流觞,加上他这个人本身也算有些真才实学,借着他人之口传播,一个所谓的清雅有才的“名士”就此诞生。
当时有个权威的人物品评大师叫郭泰,他就评论黄允说:“你这个人,只要能恪守善道,那么凭着你的才学,将来一定能够有一番大作为。”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想,就跟没说一样,因为这话无论对谁说都没有问题。
当然,黄允同志还是十分有心的,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开始有意向着“善道”努力,没事就到外面做好事,比如接济一些乞丐,看望生活孤苦的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就这样,他的“善名”便被传得远远的。他也由三流“名士”升级成为了二流“名士”。
既然成为了二流名士,那么也就有资格入达官显贵们的法眼了,一些当官的陆续上门拜访他。于是,黄允便做出真正名士的姿态,自称有恙,不见来宾,即使有大官以探望病情为理由,他也坚持不见。这么一来,他的名声中终于多出了“清高”这么一项,也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和赞颂,得益于此,黄允终于大步迈进了一流名士的门槛。
话说成为一流名士之后,黄允引起了更高层人士的注意。司徒袁隗听说了黄允之后,本着投资潜力股的想法派人上门提亲,非要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黄允见是这么个大佬,觉得也差不多是时候上岸了,便打算将自己的糟糠之妻给休掉,好攀附袁隗这棵大树。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黄允的原配夏侯氏听到黄允打算休了自己的消息,十分有风度地对黄允说:“毕竟这么多年夫妻了,咱好聚好散,到时候你把所有亲友都叫来吃个饭,就算是分手仪式吧。”
黄允也没多想,爽快地答应了。到了吃饭那天,家里来了几百来号人,酒至中途,夏侯氏站起来对着众人发言,劈里啪啦将黄允一些不为人知的龌龊事全部抖落了出来,说完后潇洒地拍拍屁股走人了。
至于黄允,闹过这么一出之后,名声算是彻底完了,不久后,在大家的指指点点中,他灰溜溜地逃离家乡,不知所终。
看人不能光看表面,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道貌岸然的人,暗地里不知道是怎么个人,就好像嘴里大声跟人谈论着山林野趣的人,说不定从来就没想过归隐山林,甚至对乡野生活还持鄙视的态度;或者那些嘴里说着淡泊名利的人,背地里不知道有多么热衷名利和这样的人交往一定要加倍小心,因为这种口是心非之人定然是自私自利、薄情寡义之人,千万不要成为这种人追名逐利的棋子。
悟:“老人言”可以说是老祖宗用鲜血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当今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有些人会落得如此境地?究其原因,还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处世之道悟得不深。有句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的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接受过的历练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领会。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诱惑太多,学坏容易学好难。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孰轻孰重,唯有修炼一颗清净心,才能做出判断。在人生的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机遇。想要看透生活,先要沉淀自己的内心。麻木懈怠,往往会闯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