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常用半夏配干姜,只为减弱半夏的毒性?个中深意须细想【一点资讯】

生姜,一个有的人爱、有的人恨的食物,既能丰富菜肴的味觉层次,又能伪装成肉的样子。

其实生姜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医圣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等等名方都偏爱生姜这味药,即便能散风寒的神仙粥药膳,也是由葱白加生姜发挥主要功效的。不仅如此,生姜还能解半夏、天南星、鱼蟹之毒,可谓效用非常。

中药的炮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药物的功效偏重,如生姜味辛微温,偏于发散,常用于散寒发表;干姜则辛温,偏于温中散寒;炮姜辛苦大热,偏于温经止血,发散之性已减,温守之功独犹,能引血药入血分,温经而止血;煨姜辛温,与炮姜同,但力逊。

从动静观点看,生姜走而不守,炮姜守而不走,干姜能走能守[1]。在名方配伍中,生姜与干姜的出现频率相较于炮姜、煨姜要高,而生姜、干姜经常会出现在有半夏的方中,什么原因诸位能猜到吗?

半夏常与生(干)姜配伍的重要原因就是,半夏的毒性需要姜来抑制,为此形成了一对固定的搭档。中药配伍应用主要是“增效减毒”,我们常说的药对多考虑增效,但其实还有“减毒药对”,《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多种“相畏相杀”的药对,如黄连解巴豆毒;防风杀附子毒;葛根杀野葛、巴豆、百药毒;干姜杀半夏、莨菪毒等[2]。

《金匮要略》中含有半夏的方剂达30首,方中用姜就有23个方剂(其中用干姜的8个方剂),可见张仲景用半夏也离不开佐姜制其毒。但如果认为张仲景以姜制半夏毒是二药相伍的唯一原因,我想那是对医圣的小看,个中深意须细想。

1.半夏干姜散

卷中《呕吐哕》篇记载了这个方剂,方中半夏、干姜等分,杵为细散,用浆水(由粟米制成)煎煮药散,一次用药散一克足以,能治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心、干呕、吐涎沫之证。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化饮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热,温脾暖胃,温阳散寒;浆水味甘酸性微温,可调中引气、通关开胃、止呕消食,三药共奏温中止呕之功。

另外,此方还可用于降低术后静脉镇痛泵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即将药散取3~5g包在纱布内,外敷神阙穴(肚脐),一天两次,三天可见疗效[3]。

2.干姜人参半夏丸

卷下《妊娠篇》中的干姜人参半夏丸主治妊娠呕吐不止,清代名医尤在泾认为:“此益虚温胃之法,为妊娠中虚而有寒饮者设也。”

实际上用此方来治疗寒性呕呃,只要有中虚寒饮的病机,不论是否妊娠,临床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原方由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组成,丸剂以生姜汁糊为丸,汤剂可不用加生姜汁。

孙玉信教授[4]认为,方中半夏味辛、性平,下冲逆而除呃逆,降浊阴而止呕吐;干姜味辛、性温,镇守中宫,补火益土,调和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呃逆;人参味甘、微苦,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故三药合用可散寒化饮、补中止呕,治疗寒性呕吐呃逆等证。

3.半夏泻心汤

张仲景开创的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受历代医家的推崇,能解患者胃脘痞满、或呕吐、肠鸣下利之苦。

由于疾病的病机寒热错杂,所以治法也要寒热并调,自此开创了辛开苦降的治法,打开一片新视野。

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降逆止呕;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以解痞。二热二寒,二辛二苦,能和机体之阴阳,再调气机之升降,使病邪去除,使被邪气扰乱的气机恢复,所以能除痞满、止呕逆。

参考文献:

[1]周宇欣.金树滋运用“药对”临床经验辨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2):2244-2248.

[2]宋亚刚,崔琳琳,李艳,项丽玲,苗明三.中药“减毒药对”研究方法探讨及思考[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2[2020-06-02].http://lib.cdutcm.edu.cn:29006/kcms/detail/21.1546.R.20200109.0924.004.html.

[3]宋彩芳,李卫琴,张娅娅.半夏干姜散外敷神阙穴对静脉镇痛泵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07):505.

[4]姜华清,孙玉信.孙玉信运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寒性呕呃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01):17-1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