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是对人体功能层面所做的讨论。通是流通、通畅、没有阻碍,没有郁滞的意思,这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医也直接用这个“通”字来代表人体整体及各个部分正常运转的状态。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有生命的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体内各分部之间,大到器官与器官之间,小到细胞与细胞之间,也都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转输,从而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人体各部器官、组织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这是生命的基本特点,也是生命与非生命的本质差别。中医学也是很早就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医把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称为“气机”,气机就是指气的运动变化,一般习惯用升、降、出、入种运动形式来代表。《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器”是指人体有形的器官组织实体,这句话就是说,所有人体有形的部分都在进行着升降出人的运动变化。所谓“生长化收藏”是指代谢作用本身,“生长壮老已”是指代谢导致的变化;而“神机化灭”“气立孤危”,说白了就是代谢停止了,人也就死了。可见,升降出入是生命维系的基本保证,这是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的。升降出入能够正常地进行,首先要以机体结构上的通畅无阻为前提。只有通畅,才能保证人体内各种物质正常及时地转运,各器官组织才能正常地工作,并保持动态的协调稳定,而不出现异常。纵观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不强调人体“通”的重要性的。早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论述,元代名医朱丹溪则更是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清代名医王清任也说,“能使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等等。“通”成了人体功能运转正常、各部平衡协调状态的总称,我们完全可以把大家都熟悉的“通则不痛”这句话升级为“通则不病”,一个健康的机体一定是通利无阻的。“通”涉及人体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腑皆以通为用,因为六腑都是空腔脏器,所谓“腑”,意通“府”,本身就有空间的意思,六腑长成这样就是用来通的。六腑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就是物质在六腑中容纳和传运,不能阻塞,这是很直观的。比如胃、小肠、大肠,如果食物及食物的残渣不能向下传导,就会导致许多直接和间接的疾病;同样地,胆道不通、尿道不通都会迅速地产生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说,相对于六腑,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泻”,其实这只是大概而言的,五脏也无法离开“通”而起作用。最直观的就是肺气要通,如果气道阻塞,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心与血脉相连,中医讲“诸脉者皆属于心”,属就是“连着”的意思,所以,心内有血液的流通。肝也要“通”,中医认为,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肝内有胆管并且通畅才能汇集胆汁。这些“通”都是至关重要的。脉为血府,是大大小小的管道,当然要通。血脉通利是人体最基础的生理功能,也是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功能正常的保证。清代医家王清任一生研人体解剖,他发现人体血管无处不在,所有器官都分布着树状的血管,所以他认为,很多疾病病都跟血脉瘀阻有关。基于这种认识,王清任临床中尝试用活血化瘀作为基本的治疗方法而广泛应用,收到了很好的结果。虽然经络的形态至今仍未能明确,但经络要“通”是没有疑问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里面通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通行的是精气,或者叫元气,都可以。比如中医以及道家修行,都有打通经脉的说法。不过目前对此有了一些争论,很多人认为,经络形态都不清楚,谈打通经络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实不然,中国有句话叫“水到渠成”,这跟经络的关系有些类似。也就是说,当地面上没有水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到河;当地面有水,并顺着一定的地势流动的时候,也就成了河,离开水去找河,河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就是在活人身上经常能感受到经络的存在,而在尸体上无论如何都状不到经络的解剖形态一样。这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电信号传导系统是比较类似的。人体经络通与不通,关键看精气是否充足,精气充足,自然会循着一定的路线通行,经络也就存在了。这就是许多气功功法中特别强调培本固元的重要性,只要元气充足,经络自然会通,而不是过早地用以意领气的方法试图强行打通经络,这往往是徒劳的。经络类似于血管,也是从大到小、不断分枝,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处的,人体元气通过经络贯通全身,完成精气的根本推动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五脏分别接受到精气,所以,《金匮要略》中讲:“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玄府”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一个词,“玄府者,汗孔也”。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对玄府理论做了大大的发挥,他提出人体所有的位都有玄府,他说:“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相对于容易察知的宏观的六腑、大血管等,玄府的提出是想表达人体内存在着微观的通道。古代文言文般是用一个字来越个独立的意义。从字面上看,“玄”本身就是极其微小、难以直观察视的意思,“府”就玄微之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极其微小的空间,刘完素说玄府就是“谓玄微之府也。”其实,《帝内经》中说玄府是汗孔,只是为了说明玄府的概念而举的一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人体内存在着极其微细的通道。出汗现象是说明玄府最适合不过的例子了。人的体表面会有水液渗出,形成汗液,虽然看不到,但可以推断定是有小孔道存在的。因为很显然,如果没有通道,水是不会出来的。玄府是通行气液运行的通道,这些微观通道的通畅是人体健康的保证。所以刘完素又说:“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刘完素在一千年前就能有这样的见识,真可谓难能可贵了。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最后还少不了要讨论一下气的“通”。由于中医“气”的概念太过于宽泛,所以谈到气的“通”也是头绪多多。总的来说,气通是对所有通的状态的一种总的概括,或者说是一种“通称”“泛称”,就像前面说的“气机”一样。《丹溪心法》中就曾说:“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当然,如果细分的化话,气又可以分为很多分支和方面,此处就不必一一赘述了。从概括的层面上讲,保持人体的“通”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也常用“气”的说法来代表,气充足就有通行的动力,比如中医说的“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等等。如果气虚推动乏力,就会导致不通,或通而不畅,中医称之为气虚不运,或因虚致郁。这种推动力的总的源头,就是从精化生的元气。老年人精亏气弱,出现各种“不通”就是在所难免的了。第二个条件,是形体上没有阻碍物。这种阻碍物可以是各种各样、广泛存在的中医统称为邪气。有了邪气的阻碍,就会影响“通”。比如痰阻气道,则肺气的通就会受影响;瘀血阻络,血脉的通利就会受阻或完全不通。由于“通则不病”,所以中医的许多治疗,从方法到目的都是在恢复人体的“通”。这时在语言表述上,自然地把通做动词用,就成了一种怡法,即通法。从临床上看,通法几乎涉及了所有疾病的治疗。有些医家更是把通法作为一种万能的方法,比如叶天士治疗慢性病运用活血通络的方法,倡“久病入络说”;王清任也强调:“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具体来说,通法有很多具体的内容,包括通腑、通经络、通血脉、通水道、通阳气等等。《医学真传》这本书里总结得很好,“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