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治学》对当今的启示
徐干(170-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建安七子之一。主要代表作是《中论》一书。
东汉末年,学风败坏,士人不专于学业、修德、行道,而是热衷于交游、攀炎附贵、结党营私,将学习作为沽名钓誉之举、装点门面之用。针对这种情况,徐干坚持其儒家正统的教育观,强调学以名理,学以立德,学以增才,学以致用。《中论》第一篇文即为《治学》。文中他对学习的作用及目的,教育的内容,治学的方法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现在读起来仍觉其思辨高明、见解独到。
学习的作用及目的
《治学》第一句讲:“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何故哉?学也。”意思是,学习可以使人有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有很好的名声传于后世。
第二句讲“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意为学习可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德,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他认为学习可以使人的认知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他觉得人初生之时蒙昧无知,如同是宝物藏在暗室里,有所求但却看不见,经阳光的一照射,一切事物便都分辨开来。
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他还认为学习可以启蒙、医愚、开慧、悟道、养颜。除此以外,学习还可以使人用美好的品德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学习可以使人仰知宇宙大观,俯察自然之美,可以使人洞观万象,涵养心胸,感受人生之豪迈。他说,学如登山,愈攀愈高,学如寤寐,学之深、悟之透。徐干认为,通过学习,人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改正缺点。
文中强调,人们不应当凭借先天的优势而放弃或放松学习。他还认为人皆具有善恶两方面的特点,只有通过学习积极向善,才能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改正人性中恶的部分,而修成君子。文中所讲:“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熟知其素欤”意为学习之前为“纯皓之体”,学习之后为“玄黄之色”。学不学,差别大。
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以上不难看出,徐干对学习之作用认识还是比较客观、全面、深刻的,对学习的目的还是相当清晰、明了的。
学习的内容
徐干倡导儒家思想,他主张遵循古制。用人道的六德、六行、六艺来教育学生。《治学》讲:“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六德旨在培养人优秀的品质,六行旨在培养人优良的行为,六艺旨在培养人的技能与审美。这非常类似我们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徐干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同时也强调艺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他在《中论.艺记》中说:“艺者以事成德也,德者以道率身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本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本,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因此,只有六德、六行、六艺三教具备,才能培养出文质兼备,德艺合一的完善人格。除此之外,徐干还将儒家的六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视为学问和道德的渊源。他认为六籍是圣人们相互传习之书,并说:“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也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
他说,这六本书,学者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使德性昭明而成为博达君子。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法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世界和人类的进步。虽然时光过去了一千八百多年,然而徐干提出的教育内容,似乎更贴近我们的教育本义。对比现在的学生教育,本人觉得,我们似乎还有很多缺漏,需要我们及时补课…..
治学的方法
徐干《治学》篇中用了近一半篇幅谈了治学之法。我在这给他概括为治学“八法”:
一是道义为首。韩愈在《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授益、解惑也。”这个道就是道义。文中说“…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群道统乎己心,群言一乎其口,唯所用之…”文中还讲:“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这段话说明了道义是学习之本,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明理的,不可将功名放在前面。明义理,知大道,自然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自然也就会有善名。
二是思学结合。他说思不如学,想不如行。好学者如登高山,如观美景,其况自知;君子学而后思,从师而后动,博听而后言。学习中,我们若带着问题学,边学边思考,较之以青蜒点水、浅尝辄止,只学不思,或者学、思两张皮的学习方法,结果会大相径庭。
三是矢志笃学。徐干说:“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讲的是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这正应了古人早就说过的一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四是博采众长。文中说:“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学者所以总群道也。”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便是:好的音乐是由多音多调合成,佳肴美味也是由各种食材和滋味的融会,圣人的德性也是博采他人之长而成。所以,学习就是博采众长。一言以蔽之,学习就是广泛涉猎,将前人和今人的智慧和知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滋养自己,最后达到:“群道总乎己心,群言一乎其口,唯所用之。”做到了这些,便是:“出则元亨,处则利贞,默则立象,语则成文。”吉祥、吉利、高尚、出口成章,这些便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五是循序渐进。文中引用了《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意思是: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不断地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的确,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古今之大学问者在学习上无不是下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功。
六是躬身实践。徐干讲:“故太昊观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以上虽然有传说的成分,但是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和规律:实践出真知。身体力行,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永远是真知灼见的不二来源。
七是从贤学圣。说白了就是要读圣人绝学,拜高人为师。文中说向圣人学习,闻一而知十。并讲:孔子向周文王、周武王学习,文王、武王向成汤学习,成汤向夏后学习,夏后向尧舜学习,所以“六籍”之书文是很多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想在道德上有所进益,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就得多读高人之学,多读圣贤之书。
八是终身学习。徐干说:“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意思是,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此言发人深省,教人深思,振聋发聩!
读文到此,真是佩服之至。时光已越近二千年,徐干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治学思想和治学理念对于当今世人仍然教益无穷。值得我们铭记于心、深悟笃行 ......
END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