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

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才是精华,值得深思,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

抱薪科技     2020-12-18 07:57轻轻的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的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跟着小编一起去探索藏在历史里的秘密吧!我国有句俗语叫“父不进子房”,顾名思义就是做父亲的不应该擅自进子女的房间。可见,纵然是思想保守的古代,也已经有尊重子女隐私的观念萌芽。若说上半句是为了强调父母和子女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那么下半句便值得深思了,这半句或可称之为全句之精华,然而却十人九不知,与“父不进子房”的下半句相对应的便是“官不入民宅”。

“官不入民宅”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即是为官的不要随意进入老百姓的住宅。由于这句俗语所流传的时间久远,最初出现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证。然而这句话最先为谁所言,所言何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引人深思。在我国古代,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收服民心,获得百姓拥戴,封建统治者往往施行“仁政”。而“仁政”的其中之一体现便是以民为天,为百姓谋。若为仁君仁官,则能处处为百姓着想,甚至会想到以自己的身份擅自进入寻常百姓家里,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且难以逾越,普通人和为官者间如隔鸿沟,若是为官者擅入普通人家宅中,或令对方无以自处,或令对方家宅不安以为自己是否犯了什么官司。而能设身处地为他们思考的仁义之人并不会想看到这种情况,若无重要的事,他们不会随意进入老百姓家中。久而久之便流传了这句话下来,或许也是以此告诫后来的执政者,不要随意扰乱百姓的生活。其实从这句话也不难窥见普通人的卑微与辛酸。封建王朝等级制度如此森严,从魏晋设九品中正制将人划分三六九等后,寒门子弟便越发难以进入官僚体系。纵然到了隋唐实行科举制,也只是稍微打破了官职被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问题。

几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度在历史的发展中被继承沉淀,最终成为一处难以磨灭的民族基因,而处在这一等级制度底层的普通人也尝尽了辛酸。在古代,没有什么权势地位的小人物生活的可谓是战战兢兢。平日里,既要担心自己庄稼收成,又要应付当官办差的官爷们。若是有官员到访,普通人家就算超出预算也会尽力地将官员招待的吃好喝好,往往为的是纵然讨不到好也不能因此将人得罪了。如果恰好最近家里有人犯了事,恐怕就更会诚惶诚恐,唯恐招待不慎又恰好遇到个恶官爷,家里的事由小化大得不偿失。尽管如今提倡人人平等,但也有思想解放不足的群体。很多人依然逢官必点头哈腰,逢场作戏者也不在少数。“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一俗语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洪流远去,如今看也依然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