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二)
北宋是第一个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赵匡胤也是第一个不实行“均田制”的开国之君。结果,北宋王朝不但逃脱了西汉、大唐帝国留下的魔咒,还开创了一代前所未有的盛世经济巅峰!
为什么?
如果土地是最值钱的东西,就一定要抑制兼并,因为,兼并土地就等于抢劫财富,抑制兼并就等于抑制官家豪强抢夺财富。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土地不是值钱的东西,也就没有必要抑制土地兼并。
土地不值钱,那什么最值钱?
创新,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行业,这才是最值钱的!
北宋年间,财富的根基是每一个人的才能,“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只有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才可能产生这种大规模的财富流动。靠抢劫致富其实是弱势群体才干的活儿,这些人或者孔武有力、或者权倾一方,但是,他们始终不敢与真正的强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说穿了,你就是没本事!
关于这段历史,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述。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里,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货币资本高度集中。现在,我来用当代经济学语言复述这两个条件,这样久不熟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看起来会比较顺眼:第一,社会生产体系中不存在一个强制性主体,所有人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第二,生产资料自由流动,向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手中集中。
五代十国的时候,为地主耕种的人并不是自耕农,而是流离失所的农人,他们被称为“部曲”,在地主家吃饭、穿衣,主人将之视为牲畜;这些人的婚姻也由主人指定,随主人姓氏、没有户籍(自幼无归,投身衣饭,其主义奴畜之,及其成长,因娶妻,此等之人,随主属贯又别无户籍。若此之类,名为部曲)。
这不是封建制,这是奴隶制!
北宋初年中原大地的劳动力不是奴隶制,也不是封建制,而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所谓的“自由劳动力”。全国民户分为“主户”、“客户”,所谓“主户”就是有土地的人,“客户”就是没有土地的佃户。无论主户还是客户都是“齐民”,大家身份平等(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只是主户雇佣的劳动者。客户另有发财的路子可以“起移”(辞职),不需要取得土地所有者发给“凭由”(介绍信),每年收获之后就可以告诉地主去留意向,地主不得故意“冲勒”(卡住档案就是不放)。
以前不敢走,是因为走了就没饭吃。土地兼并使天下人丧失了财富,“竞次”变得极其惨烈,人们只有留在土地上当奴隶才能苟延残喘。
现在不愿留,是因为走的是发财的路子。北宋王朝几乎放开了所有行业的准入资格,只要你愿意,想干什么干什么,终北宋一朝都没听说所谓“抑商”,尤其是对小摊小贩,朝廷才没工夫去收那点子可怜的税(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我还想告诉大家,要看清楚一个经济体是否有活力,不是去看这个经济体有多少大企业、大公司,更不是看有多少世界五百强。一百年前,今天的世界五百强绝大多数还没有生出来,英特尔、微软、思科可都是一两个人起家的小作坊!
要看清一个经济体是否强盛,最精准的数据是有多少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胜出直至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也正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才反复强调“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他们创造了近一半的就业、八成税收和几乎所有创新。只要对小企业放开所有的行业准入、留下足够的创新空间,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寻找机会、赚取金钱,在无数次试错中,优秀者一定脱颖而出,也一定能撑起明天!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部叫做《金瓶梅》的小说,故事就发生于北宋年间,其主角西门庆恰恰就是一个小商小贩。借助这群市井人群的成长,我们为大家解析北宋王朝的财富逻辑——只有每一个市井之人有了发财的机会,才有可能最终国富民强!在此之前,想先说句题外话,大概很少有人愿意相信,西门庆这样的下流胚子居然还有一个非常艺术的化身——贾宝玉。
金瓶故事的开始,西门庆跟武大郎一样是个地摊商贩。与武大郎从始至终只卖烧饼不同,摆地摊的西门庆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发财途径——贩盐,并拿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五百两白银。
首先,请注意第一个问题,我说西门庆开始贩盐,不是说他贩卖私盐。
西汉以降,历代王朝总是控制盐、铁、茶、烟、酒、香药等多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唐末朝廷收入的90%都来自于这些专卖行业。北宋王朝虽然同样也把触角伸及盐、铁等很多行业,但是,大部分时间并没有真正控制这些专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最严厉的时候也只是向生产者发放“折中”(类似于今天的配额),生产和销售两极始终控制在私商手里。宋太祖一朝,京城、江南和河北路一带甚至完全放开了盐、铁、酒、茶,帝国只是将其作为普通商品征税。
西门庆拿着自己的第一桶金,转手在湖州、松江和河北路之间做起了绸缎贸易。古语相传“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除了贸易极盛的汉文帝、隋文帝等几个时代,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很少从事千里以外的长途贩运。盛唐时期贸易不可谓不发达,但京城长安与山东、江南一带的粮食贩运主要是官府漕运,民间商人极少涉及。
宋太祖登基当年,即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马上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税法——《商税则例》。
《商税则例》规定,对任何客商只一次性征收千分之二十的商税,此后不得再有所留难。在当时,粮食、锦帛两种货物是数量最大、利润最高的贸易品种,税收额也将最大。但是,《商税则例》不但明确规定粮食、锦帛等大宗物资免征商税,而且要求各地不得将任何行政费用加在这两个品种的贸易之上。
然后,请注意第二个问题,西门庆手中用的是白银,不是铜钱。在下一章我们会提到,北宋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之上,立朝的时候全国货币五花八门,又被分为不同的几个大区,不同区域有不同货币。各地货币并不统一,如此长途贩运,哪种货币才被认可呢?
随着全国范围贸易兴盛,商人自己必然追求货币统一,能在全国得到认可的货币当然只有黄金和白银,其中最主要的是白银。开宝四年(971年)朝廷下诏严惩伪造金银之罪(并不是禁止金银交易),可见当时金银交易之盛。
宋太祖年间,白银第一次成为民间交易的媒介之一,成为中国货币家族成员。在这个意义上,北宋货币最终价值必须要以白银衡量,也正是这个原因,讨论北宋货币是否官铸、重量是否足值实际是没有意义的——白银是所有货币的最终本位。
金瓶故事的结局,西门庆成为当地富户,也许大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西门庆的产业涉及医药(中药铺)、纺织(绸缎庄)、餐饮(酒馆)等多个行业,唯独缺少一个领域的描写——土地,这也是金瓶故事中所有富人不曾涉及的行业。1987年,卢兴基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撰文,以“金瓶故事”为题慨叹西门庆,认为北宋年间人们已经开始用新的商业思想价值考虑问题,这预示着一个“天崩地裂”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最后,让我们用《宋史》中的一句话作为这一节的结尾:各地的财富,大部分都分散在各家各户,并不在官(一邑之财十五六入于私家)。
争名者于朝
在前朝演绎的财富流转中,封建官僚是经济肌体中一种无可遏抑的病毒,他们的财富来源于小农,却又会反噬小农。由于他们的存在,会在第一时间把所有社会压力以级数扩大到社会最底层,又屏蔽住皇权所有的惠民政策,所有社会财富向上流动,成本却向下挤压。北宋王朝和西汉帝国、大隋帝国、大唐帝国一样,都采用了“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的社会框架,宋太祖赵匡胤又是如何幸免于难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史学界的说法,自北宋以来,人们都认为北宋王朝“积贫积弱”。
问:北宋王朝经济不是极端强盛吗,怎么又变成了贫穷、弱小,怎么又变成了“积贫积弱”呢?
答:与前朝有权倾朝野的大臣不同,终北宋一朝,封建官僚的势力都非常弱小;与前朝富可敌国的封建官僚相比,终北宋一朝,封建官僚也都非常贫穷。弱与贫,皆为封建官僚,这就是所谓的“积贫积弱”!
赵匡胤为了降低武将身份、防止武将反叛,弄出来一个“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军事体制,武将手中多没有实权。其实,北宋备受尊敬的文官同样没什么权力,只能在朝廷领一份干饷。
只有个待遇,根本不给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