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国一开始处在燕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大小,那么秦国还能统一六国吗?

其实秦国和燕国只是跟着周天子分的领土,周孝王时,秦国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天水领土,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率兵救周天子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歧山以西之地领土,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而燕国领土是由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击败商军,而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封领土蓟之地,之后燕国跟随周天子没有得到领土。

燕国只封了一次领土,秦国封了三次领土。秦国本来就和燕国领土一样大小,跟随周天子有功而赐领土多。假如秦国像燕国一样只封了一次领土,也能统一六国。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囯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如果把秦与燕的位置置换了,那么秦国将不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原因有以下三点。

1,国家风格。秦国能够被称为"虎狼之邦″,就是因为它僻居戎国之间!因此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样就把秦人煅炼成为"纠纠老秦,共赴国难″那样的铁血性格!而且在商鞅变法之后,这一"国家风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2,地理位置。秦国的地势在七雄之间位置最佳——虽然他的对外发展也因地理位置而一度受到阻碍。但是要是从可攻可守方面考虑,那么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就于秦有利了——秦国只要守住几处险关要隘,其它六国也就奈何不了他了!这从后来六国合纵伐秦而无功,而秦国却可对六国蚕食鲸吞就可看出!况且秦有关中物产丰富之地又有蜀地粮仓加持。

3,发展策略及人才优势。秦国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由弱到强——相对变弱——再度强大,并统一天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的历代国君都是一直努力的发展秦国、强大秦国的。也非常注重对外邦人才的引进——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总能吸引到外邦的文武人才的帮助,并且一直持续到秦灭六国为止。在这一期间从未间断过!这样的情况在其它六国很罕见——六国人才外流的速度要大于流入的速度!人才,是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资源和优势!

综合上述:是人囗素质、地理位置、人才引进、关中及蜀地的物产…这些条件的俱备,才使秦国拥有了超越六国的综合优势,因此才能统一天下。而这些条件燕国都不俱备(或者说没有持续俱备)——因此简单的将秦燕互换是没有意义的!(个人浅见欢迎斧正!)

《若燕秦互换,则天下再无春秋战国》:

秦国能在关中故地一统天下,同样也能以辽东,燕赵之土横扫六合。

毕竟中国统一四方的王朝不是出自关陇,就是立足河北,除了一个朱元璋,与*因条件特殊是与异族夺取天下,不得不成于南方之外,包括现在,华夏所有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大政权莫不产生自西部,北方燕赵故土。

关中故土是产生汉唐,前秦这些大帝国,大政权,然北方燕赵亦建立东汉,明清,辽金这些王朝,对中原政府,汉人天下有亡国之危的少数民数也往往出自这个地方,西北有龙脉,难道东北无。

故秦地可,燕地亦可,其都有此基础可能。

这只是从历史发展趋势,古今天下发展的大进程来说。至于具体,秦能统一天下:

一靠四塞之固拥天险,可保弱时无亡国之危,强时能放心夺天下,

二有八百里秦川,之国天府蜀中物产丰富,粮草众多,能聚大量之民,有充足食物,兵员东进,发动战争。

三处夷狄之中,与之相争百年,甚本胡化,民风剽悍,唯讲实利,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束缚,

外加代有明君,进行深度改革,建立先进的耕战,军功爵制成军国主义国家,

……

这一切切就是秦国成功,统一天下的基础和保障。

而这一切除了后边这几点人文因素,可以说燕地,燕国周围都有,毕竟燕国也各东胡与匈奴夹击之中,也可以说身处胡地,与之杂居,相争百年民风剽悍,全民皆兵。

秦有函谷,武关天险,巴蜀,关中之富,其更有滹沱河,易水长城,燕山防线,辽西走廊,山海关,东北黑土地,华北大北原。甚至比关中,巴蜀条件更优越,养活更多人,且关通便利。

实在不行放弃关内,封锁辽西走廊,山海关,又有谁能破,谁能灭。

秦能称霸西戎,灭国三十六,化胡为民,将其纳入自己体系,变成自己后花原,兵员,良马良地,为何到东北不能化东胡,匈奴为己用。

东胡,匈奴连燕赵都不是对手,被连灭几次。更不要说强悍之秦了。

所以若如此秦必然必能必强,且统一天下更快,而不会不可能。

毕竟这种情况秦可说具蒙古,女真之优势,又有汉人,华夏之身份,元清灭中国宋明都那么迅速,更不用说其了。

所以我对秦占燕地而灭六国,丝毫不怀疑,并且还将更快,用时更短,且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

至于占据这么好的地方,与秦非常相似的燕为什么不能如此,反被灭。

还不是其出身太高贵,为姬周王族,看不起胡人,不屑于向其学习,与之融合,将之纳为己用,反而对其非常排斥,即使占也等于不占,反成为隐患,为之牵制大量兵马,疲于奔命。

且为给天下人做表率,存国七百余年,积重难返。不能做深度改革,变成彻底变法,成为军国主义之秦……

所以种种都导致其不行,最终便宜于秦。

否则历史必将改写,至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所以我说若燕秦互换则天下无春秋,战国,秦国最一二百年即可完成一统,天下早进入帝制 太平盛世。

首先,这个一开始,是怎么理解的?是从建国时开始看的?还是从战国七雄起开始看的?这里区别还是挺大的。

从秦燕两国建国时来看

燕国建国的起点可不是一般的高,燕国的第一任君主燕召公姬奭是周武王姬发和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同辈兄弟,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燕召公做了三公之一,位列太保之职,可谓是位高权重。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将姬奭封于燕地,燕国建立。

再来看秦国的起点,秦国建国要比燕国晚两百多年。

在周孝王时,秦国的先祖秦非子才因为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还没有建国,但是至少有了自己的势力,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才在公元前771年迎来机会。这一年,西戎进入周朝,不但攻进了镐京,而且杀了周幽王,这时的秦国君主秦襄公在救周、扶助周平王左迁、东周建立过程中立有大功,周平王才将西边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土地封给秦襄公,秦国自此成立。

不过,虽然名义上土地封给了秦国,但是实际上土地可都是控制在戎、狄手中的,秦国又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苦创业,才将西戎打跑,实现真正的崛起。

战国七雄中的燕秦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一直是处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不过也不是没有机会的,燕昭王的时候,就曾经任用乐毅进行改革,弱燕也是有出头之日的。当时的燕国在乐毅的带领下,联合秦、赵、韩、魏五国伐齐,连下70余城;后来又在秦开的带领下,大破东胡,燕国的国境向东推进一千余里,燕国的疆域也是被大大地开拓了,如今韩国的首府首尔当时就在燕国的国境之内。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燕昭王的身死,即位的燕惠王与乐毅关系可就没有那么好了,随着乐毅的离开,燕军败于田单的“火牛阵”之后,短暂的辉煌也就结束了。

再来看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开始也不是最强的,而且也是偏弱的,虽然国土面积挺大,但是始终还是被中原诸国看不上的。在与魏将吴起的河西之战中,秦国也是多次遭遇败仗。在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中,五十万秦军惨败于吴起之手。

不过,在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之后,历史的格局便开始倾向于秦国了,虽然秦孝公死了之后,商鞅也没能避免惨死的结局,但是商鞅的变法却一直留了下来,随着秦国几任国君的不断进取,秦国开始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最后在秦始皇的手里,一统六国,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如果秦国一开始处在燕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大小,那么秦国还能统一六国吗?

现在再来看题主的问题,秦国的发展创业史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地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么?明显不是。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是靠着一代又一代君主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相比较秦国和燕国的历史来看,秦国的起点要远低于燕国,但是秦国国君的明君数量明显要多于燕国,所以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用来发展秦国。所以,秦国处在燕国的位置和大小,如果他们还是能够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他们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我认为这个提问的观点本身就是片面的,似乎给人“先入为主”的感觉,认为秦国统一的决定因素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领土大小!

不可否认秦国从一个西垂小国,靠着不断征伐、迁徙,直到占据土地肥沃、易守难攻的关中重地,基本奠定了发展壮大的有利的地理基础!但是忽视了最主因素,秦国最后之所以能一统六国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第一秦国有明君“奋六世之余烈”,即使没有“商鞅变法”,也可能比会有“李鞅变法”,“张鞅变法”,而且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都能严格遵守并落实变法制度,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也不能否认“商鞅变法”给秦国所带来的变化,“商鞅变法”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说奠定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基础:比如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明确军功爵位的晋升,激发秦国将士建功立业,提高秦军战斗力和杀敌热情!制定秦律,保证变法措施的严格落实!

回过头来说燕国。其实燕国占据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差,现在首都所处位置,北据燕山,南拥华北平原,起点比秦国高多了!燕国可是正儿八经的周王宗亲召公封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燕国好像一直默默无闻,比较低调!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乐毅和游走列国倡导“合纵”的苏秦,燕国也基本没出过太多的人才!燕国最出彩的当属苏秦策划,乐毅领导的“灭齐之战”了!只可惜最后内部矛盾,导致功亏一篑,让齐国重新翻了身!可以说燕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秦国削弱了秦国统一的劲敌齐国!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燕国壮士荆轲刺秦王至少让大家知道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还有重要一点“知人善用”,秦国能广纳六国人才,为秦所用!张仪,公孙衍甚至魏相眼里的“废物”范睢都是从魏国而来,在秦国都变成了宝贝,成为秦灭六国的助推器!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可以假设,至少魏国、楚国、齐国三国统一的几率都是高于秦国的!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国家处于*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人民迫切要求统一,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

秦穆公时期,灭掉西戎二十个国家,稳定了大后方,秦国地处秦岭,有秦岭这天然的屏障,据守潼关,尽可攻,退可守,几乎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当各国实力减弱的同时,秦国便逐步蚕食,将其逐一击破。秦惠文王时期收复易守难攻的巴蜀。天府之国也是保证秦国这架战车的大后方。

秦国历代国君,都励志东扩,不甘于偏于一隅,秦国非常重用人才,四处招纳天下奇士,但大多来自异国他乡,实行的是门客制度,秦国没有形成像晋国那样掌握大权,根深蒂固的权臣望族。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不断革新制度,把全国的每一个人都绑在了这辆战车上,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力不断强盛,又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采用张仪“连横”策略和范雎“远交近攻”政策,嬴政的雄才伟略,使秦纵横捭阖于天下。

秦能统一中国,主要还在于人为。能够广泛招揽重用人才,还有明君的雄才伟略,在哪里都能成就一番霸业。

完全可以。只要人是秦的那批人,制度是秦的制度,就没有问题。努尔哈赤据有幽州东部,尚且能统一天下,何况秦国君臣要是能据有广阔的幽州,那更能统一天下。雍州有雍州的优势,幽州有幽州的优势。

秦人在雍州与西戎作战,开拓了疆土,历练了士卒,提升了作战经验;在幽州,具备同样的条件,因为幽州的东夷和东胡,战斗力丝毫不比西戎差,而且东夷的土地,利用价值更大。

燕国本是战国中很弱的国家,但是自从开拓辽东之后,实力就一下提升了很多,提升到可以跟齐国抗衡的地步。秦人在幽州,以秦人的虎狼之心,将不仅仅满足于辽东,将必然继续向东推进,强势兼并朝鲜。朝鲜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而且当时还是华人居住,语言与中原相同,秦人占据了这片土地,国力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秦国原本只在陕西的时候,对其他六国,防御大于进攻,但是自从兼并了蜀国,国力就提升到了可以随时进攻六国的地步,因为蜀国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粮。同样,秦国要是在幽州兼并了朝鲜,朝鲜比蜀国富庶,更能为秦军提供军粮,不仅军粮,还能为秦军提供兵源、军械。

当秦人在幽州兼并了朝鲜,还必将北攻肃慎的夫余部,因为夫余占据松嫩平原,沃野千里,宜五谷,以秦军的虎狼之师,必将摧枯拉朽一般吞并这片区域,而后迁徙部分朝鲜华人去居住繁衍,而且会在小兴安岭、长白山、乌苏里江修长城,把这片区域变成关内陆区。占领夫余之后,为了获取更多的战马,还必将进攻鲜卑。当时赵国的战斗力尚且在匈奴之上,而匈奴的战斗力又在鲜卑之上,所以秦军攻灭鲜卑,难度并不大。当秦人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战马来加强秦军的战斗力。当然了,以当时的观点,以农为本,未必会占领整个呼伦贝尔草原,但是只要占据一部分,就足以满足对战马的需求。然后将长城修入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南部成为关内陆区。

秦国历代国君的最大特点就是野心膨胀,为了野心的实现,不惜代价,这是燕国的历代国君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秦君胆子大,各国都不敢用商鞅,但是秦国敢用,这一用,国力军力就急剧提升。

秦国要是据有幽州,天下很可能会统一的更快。

历史上有这样一句话,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中华。

我想这句话能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

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目标是努力恢复霸业,献公是明主,但是国力不济,最后没能收复河西之地。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国家法治,可以说孝公慧眼如炬,辗转腾挪20年变法,为秦国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亲惠文王在位期间,军事实力更强了,平定义渠,收服巴蜀,蚕食邻国的策略使得邻国实力削弱,秦国国力继续增长。

秦武烈王,在位较短,但东出之策,证明秦国不安现状。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多年,秦国版图大增,六国已经没有与秦一战的实力了。

至此秦国已经大出于天下。

我想说的是,强一国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战国时期,政权更迭,很容易造成战争,被人欺负。

如果秦国去了燕国的地方,还有这么炖明君,秦国依然能大出于天下。历朝历代都证明的一个问题,所有的成就都取决于人,而不是地理位置。

曹操曾说过:给我人才 加以正确的任用 在哪里都可以 。秦国不仅地形优越 在用人发展自己方面更是远远超出六国 加上数代君主皆有贤名 方才得以统一华夏 燕国虽然地小人少 但燕昭王也曾靠它成就霸业 可见地形的险要并不是国家兴盛与否的依靠

应该可以。

只要看看燕国所在,不得了啊,后世的辽金包括清都是从那里兴旺的。

因此地理位置不亚于真实历史上的秦国土地。

燕国也有属于自已的辉煌,变法之后拥有乐毅,大破齐国。

奈何辉煌只是霎那,过眼云烟就消散了。

秦国之所以强大,重要的是对变法的坚持。

地理位置恶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几乎一睁眼就得为生存而战斗。

至少燕国的处境比秦国好多了,能被东方诸国视为自已人,没多少歧视。

秦国可是在白眼中长大的。

秦不是一开局就很强盛,它是通过内外兼修改变了命运轨道。

内功即是变法图强;

外功就是通过鲸吞蚕食,远交近攻的方式取得土地等资源强壮国力。

因此最重点的国策是否一如始终的贯彻。

声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