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东栏梨花》: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真的能看透这纷繁人生吗?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遭遇常人难以理解的坎坷,也以常人难以理解的乐观精神度过一个一个沉沦,给后人留下一首首优美的诗歌,留下一道道诱人的美食,留下一个个美景。
公元1074年,37岁的苏轼到山东诸城任职,修葺超然台,留下一首《超然台上作》后,过了两年,飘然至徐州任职,将治理好的诸城留给他的继任者孔宗翰,并赠诗五首。其中一首《东栏梨花》,表达了不惑之年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自己清正坦荡的抒怀。
到徐州任职后,不忘初心的苏轼同学,估计早忘了京城被排挤的郁闷,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黄河决口,徐州城遭遇洪水围困,苏轼带领军民全力抗洪,住在城头,过家门而不入,俨然当年大禹治水的精神。修苏堤、建黄楼、植青松,忙得不亦乐乎。工作之外,继续喝酒、游玩、美食不断,自称在徐州的生活:“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两年后,离开徐州后到湖州任职,遭遇乌台诗案,开始了他的仕途跌宕。回头来欣赏苏轼离开诸城时,写给继任者孔宗翰的那首《东栏梨花》,诗中自诩“人生看得几清明”,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与其后面遭遇的经历相比,哪能说得上看得清人生的纷繁复杂啊。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在深绿色的柳枝映衬下,梨花如雪花般白洁,柳絮纷飞时,夹带着梨花落满全城。心绪惆怅中,感叹庭院外那一株如雪的梨树,生在俗世,却高洁冰清,将这纷繁复杂的世间,看得清澈透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