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接受靶向治疗时,发生口腔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相关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重视。口腔是靶向药物不良反应较常累及的部位之一。

靶向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在口腔的表现多种多样,大多数较轻微,采取局部对症治疗可迅速控制和缓解症状。少数症状较重的患者,需配合全身用药,或调整和更换靶向药物治疗方案。

阿弗他样口腔溃疡

1

临床表现

阿弗他样口腔溃疡(ALU)的临床表现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相似,常出现在非角化黏膜如颊部、唇部、软腭、口底等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表现为形状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病损,直径在几毫米左右,周缘充血,中央凹陷,疼痛,但不具有周期复发性,一般在用药后2周~2个月出现。

ALU的发生与靶向药物存在剂量依赖性,严重程度一般在1~2级(根据《美国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详见表1),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可得到明显缓解,停用可疑药物后可避免再次复发。

2

引起ALU的靶向药

最常引起ALU的靶向药物是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其次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Bcr-Abl融合蛋白、c-Kit激酶抑制剂及其他类型靶向药物相对罕见。

(1)mTOR受体抑制剂以依维莫司最为常见,其发生率在24%~64%,西罗莫司引起的ALU发生率在14%~40%。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

ALU在使用厄洛替尼的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8%~20%,在使用吉非替尼的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7%~24%,其中重度ALU的比例不超过1%。单独应用西妥昔单抗的患者发生溃疡的概率约为7%。

(3)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包括: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其他信号通路传导抑制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与mTOR抑制剂相比,该类药物引起ALU的概率较小。

3

预防策略

预防ALU的策略包括: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注意饮食均衡,戒烟酒,杜绝不良的生活习惯。患者应定期常规进行口腔检查,消除潜在的刺激因素包括不良修复体、牙体及牙周疾病以及其他口腔黏膜疾病。

4

处理办法

ALU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病损严重程度有关,轻症无需治疗,症状较重的需局部或全身用药治疗,必要时需调整靶向药物的剂量或终止治疗。

多形性红斑

1

临床表现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自限性过敏反应,可累及皮肤和黏膜,表现为口腔内弥漫性不规则糜烂,表面常覆盖厚血痂及假膜,皮肤可出现典型的靶形红斑。

2

引起多形性红斑的靶向药

目前与多形性红斑发生相关的靶向药物有伊马替尼以及西妥单抗。一般用药后1~2周开始出现,首先可能出现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可伴发皮肤多处红斑、丘疹病损,进而出现口腔或其他体腔部位糜烂。

3

处理办法

(1)服用靶向药物后出现多形性红斑,常需立即停用可疑靶向药物。有研究发现,停药后即使不予以药物干预,病损也可在数周后自行缓解。

(2)口腔病损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可同时配合使用抗组胺药物。

(3)严重时需停用靶向药物并同时采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100 mg·d-1),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4)一旦出现靶向药物相关的多形性红斑,应避免再次使用相同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可酌情调整靶向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苔藓样反应

1

临床表现

靶向药物可引起口腔黏膜苔藓样反应(OLR),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白色树枝状条纹或白色斑块,与口腔扁平苔藓类似,可单发于口腔,也可伴发皮肤病损,在口腔中好发于颊、舌及唇部。

OLR的症状一般较轻微,患者可有烧灼感或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糜烂、疼痛,通过药物治疗多可缓解,一般无需调整靶向药物剂量或停药。

2

引起OLR的靶向药及出现时间

最常见的引起OLR的靶向药物是伊马替尼,其次是西妥昔单抗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常在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后的1个月至1年后出现。

3

处理办法

(1)靶向药物引起的苔藓样反应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

(2)若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期间出现口腔内广泛的糜烂及明显疼痛,可同时配合短疗程、小剂量口服强的松(30 mg·d-1),通过上述治疗,糜烂病损可逐渐消退,但白纹病损一般不能完全消退。

色素沉着

1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黏膜色素过度沉着,常见于腭部,唇部少见。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自检或接受口腔检查时偶然发现。

靶向药物引起口内色素沉着可能是与药物代谢沉积、刺激黑色素或血黄素的合成相关。

2

引起色素沉着的靶向药

除伊马替尼外,目前尚无其他类型靶向药物引起色素沉着的相关报道。

3

处理办法

色素沉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显著影响,一般无需调整靶向药物剂量或停药。

口干症

1

临床表现

表现为口腔干燥,但唾液腺功能无明显异常,目前认为,靶向药物引起的口干与唾液腺破坏无关,织病理学检查有时可查见唾液腺周围有T淋巴细胞浸润,但抗SSA、抗SSB抗体无明显异常。

2

引起口干症的靶向药

多种靶向药物均可引起口干症,常见药物包括mTOR抑制剂、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Bcr-Abl融合蛋白和c-Kit激酶抑制剂,其发生率分别为6%、4%~12%、4%~7.2%、8%~14%和6%。

3

处理办法

(1)口干症的发生可能与个体差异相关,一般症状轻微,无需调整靶向药物。

(2)若口干严重,引起食欲低下和营养不良,可给予患者促进涎腺分泌的药物,并及时补液。

口腔感觉异常

1

临床表现

靶向药物引起的感觉异常可能为烧灼感、麻木感和其他感觉的改变,口腔检查无阳性体征。

2

引起口腔感觉异常的靶向药

该类不良反应常见于使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患者,其次可见于mTOR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者。

口腔异感症是多靶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最常见的口腔不良反应,以舒尼替尼和卡博替尼最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20%~49%和24%~34%,其他类型靶向药物引起口腔感觉异常的概率不超过30%。

3

处理办法

部分患者口腔感觉异常是由口干引起的,针对口干和感觉异常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可通过增加饮水量和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腺的分泌,从而改善症状。

地图舌

1

临床表现

表现为舌背局限性丝状乳头萎缩,周缘丝状乳头增生,形成白色条带状边缘。

2

引起地图舌的靶向药

地图舌可见于使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包括贝伐单抗、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的患者。目前尚未见其他类型靶向药物引起地图舌的相关报道。

3

处理办法

这些病损在靶向治疗中止后可逐渐消退,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需药物治疗。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