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旅之汉阳陵
西安之旅之汉阳陵
西安之旅的第二日,我们选择了西线一日游,包括阳陵、乾陵、懿德太子墓和法门寺四个景点。为方便起见,我们选择了跟团旅行。
吃过早饭,从酒店出发,我们向阳陵进发。
阳陵,也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说到同茔异穴,其实就是两个人埋在一个陵园内,但不埋在一起,有两个封土、两个墓穴。西汉时,帝、后合葬实行"同茔不同穴"的制度,即皇帝和皇后虽葬于同一茔域,但各起一座陵园。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创造了中国君主专政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而王皇后王娡,是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据说就是《美人心计》中林心如扮演的王美人。听导游讲,王娡在入宫前已结婚并育有子女,但凭着自己的才智,打通了所有的关节,使自己不仅能在皇宫中生存下来,取得皇帝的信任,而且还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实在是高人。当然这也只是传说,具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无从考证。就当成一段笑谈吧。
阳陵始建于前元四年(前153年),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阳陵陵园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现在游客到阳陵参观,能看到的是阳陵封土,已挖掘的部分帝陵外藏坑,以及南阙门遗址。
阳陵封土高约31米,封土外围呈放射状态分布着从葬坑81条。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条陪葬坑道都是东西方向的长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宽度2.4米。葬坑都是木制坑体,六面都由俑木板隔开,最上层木板上还铺有芦席,芦席之上回填3.5米高夯打的填土。现对位于帝陵东侧10个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我们参观的也就是这十个已挖掘的外藏坑,游客可以通过脚下的玻璃,近距离观看到外藏坑的实景。据说每个外葬坑代表着一个部门或机构,外葬坑的大小根据机构原有人员、设备、材料和设施的多少来定,人多的坑相应也大,人少的坑也相应较小。与秦始皇兵马俑不同的,秦始皇的兵马俑按实物1:1的比例进行复制,而汉陵按实物3:1的比例进行陶俑的复制,看来汉代人们就有了节约材料的意识。尽管只挖掘和展出了十个坑,也足以让我们感到一种震撼。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座三出阙构成。阙为一种礼制建筑,是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据说,大臣上朝面君时,走至阙前总要自省,想想自己还阙(缺)多少。
阳陵的陵冢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均有门阙。现如今城垣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个南阙门遗址。南阙门即南边的门阙,其距离帝陵封土120米。南门阙的建筑形式为一组两座对称的“三出阙”。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
在南阙门发掘过程还发现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筑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紧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坚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间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两侧流走。南阙门遗址散水宽0.9米,全长14.6米。
看到如此巨大的陵墓,让人无不感受到古人等级之严,智慧之深,技艺之高。过去的帝王,在享受权力,享受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也算是给后人的一份贡献吧。
如果有兴趣,欢迎点开以下链接,欣赏更多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