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有这么多“直男癌”?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热播的《三十而已》嘛?
里面的女性各自有各自的优秀,而男性则各有各的渣。
有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的陈屿,当老婆跟他倾诉痛苦,他的反应是:
“这事要有你说的这么严重,你该看病看病去,你跟我这里找什么茬啊。”
有太过理想主义,不愿意解决冲突的许幻山。
当与客户要求产生矛盾时,还是老婆劝他:
“别闹情绪嘛,老公,这个电话肯定是要打的,你要是不想打,那我来打。”
有空间管理大师海王“梁正贤”,有一个7年的正牌女友,仍然在撩王漫妮,被发现脚踩两只船时,毫无愧疚,还劝说王漫妮:
“我是真的很喜欢你,你们两个一南一北,互不干涉,她都能接受,你有什么不愿意啊?”
除了这些影视片中的角色之外,更别说还有现实生活中各种家暴妻子和孩子的男性角色。
我不是说所有的男性都是这样子,但不得不说,这个社会里存在着太多让女性厌恶的“直男癌”。
我也不是想为任何直男癌患者开脱,但作为一个男孩妈妈,我能够深深的感受到,成年人的直男癌跟这个社会如何教育男孩有很大的关系。
小胖三岁上幼儿园因为分离焦虑而哭泣的时候,周边的人,无论是好心的同学爸爸还是热心肠的保安,劝慰的唯一话语,就是:
“男子汉,不许哭。”
三岁半上打拳课,因为不熟悉环境和老师过于严厉而哭泣,教练仍然只会说一句话:
“男子汉,再哭就罚50个!”
有个豆瓣高分的纪录片叫做《面具之内》,纪录片里问一群成年男人同一个问题:
“请你们大声说出,童年记忆中学习男子气概的事。”
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大男孩纷纷回忆:
“在我们家不许哭。”
“表达情感被认为软弱。”
“受伤难过,要忍着。”
“玩弄女性没关系。”
“干什么都不许退缩。”
“男人要用武力解决问题。”
很少有人会鼓励男孩跟其他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他们倾诉或表达痛苦与难受时,父母想的第一件事情,基本就是:不许哭。
幼年期,不许哭不许表达脆弱不许表达情感的烙印太深,以至于青春期的男孩都已经习惯于戴上面具隐藏自己。
而青春期的男生,各种开着关于女性的玩笑,才叫酷,否则,那都不叫酷。
有一个社区老师组织了他们班上正值青春期的男孩们,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面具之外希望被人看到的,和面具之内不希望被人看到的。
那些面具之内的一面,基本都是:愤怒,痛苦,难过,恐惧,眼泪。
男孩的成长教育中要求他们隐瞒天性、脆弱,并将感情移情到男子气概的面具后面。
男孩的成长教育中不许有所谓女孩的特质,也即情绪表露和情感表达,也会间接的促使他们不把女性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与尊重。
在《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这本书里,作者古里安说了这么一个结论:
在9岁之前,绝大多数男孩已经习惯了压抑除愤怒以外的所有基本情绪。对很多男孩来讲,愤怒成为他们表达情绪的唯一途径,被压制的痛苦、恐惧、忧伤和悲痛全部以怒火的形式发泄出来。
《面具之内》纪录片里,专家也提到:
青少年得抑郁症而轻生的案例在增加,但是很多人以为抑郁更多发于女孩身上,因为对于抑郁,大家通常的理解是:孤僻,安静,回应缺失。
然而男孩抑郁时的行为,事实上正好相反,男孩更愿意付诸行动,他们会变得更有攻击性,骂人,对人大喊大叫。大多数人会认为那是品行障碍,或称坏孩子,然后呢,在他们看到其他抑郁征兆之前,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一样,男孩会有自杀倾向,却无人发觉。
纪录片里一个男孩说:
“当我无助痛苦的时候,有时候哭着入睡,没人能告诉我,一切都会好起来,或者我懂你之类的,我真的感觉所有人都放弃我了,甚至是我妈妈。”
纪录片的开头,是乔治.奥威尔那句细思极恐的话:
“他戴上面具,然后慢慢的那就变成了他的脸。”
人是社会性、有情感的动物,当小男孩需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抚慰被粗暴的拿掉,那他们成为成年男人之后,难以表现同理心,难以表现脆弱,难以沟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他们被社会化成了这个样子。
我一直都觉得,想要让这个社会更好一些,那要从孩子的童年时刻开始。
纠正直男癌,纠正对女性的贬低与物化,不是从成年女人和成年男人吵架开始的,而是从成年人拥有自己孩子之后开始的。
男孩本身就具有冒险和探索的天性,当他受伤回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包容和接纳他的脆弱与难过;
男孩跟女孩一起玩串珠和洋娃娃的时候,我们可以克服自己想要评价甚至取笑他们的那个冲动;
男孩渴望帮助、指引、辅导的时候,可以有人站出来,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支持与激励。
只有这样,男孩才会逐渐的成长为一个有同情心的完整的男人,他们有责任感,他们会让周围的人舒服,也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关于男孩的养育,经常有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提问。
不过在这儿我想先不回答大家的具体问题,而是说说从这些提问中,我看到大家对养育男孩深深的误解。
比如:
“我们家小男孩,注意力很不集中,上课也总是上蹿下跳的。”
“经常看到你们写儿童社交的文章,但是我们家儿子总是战战兢兢,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是要推他一把还是要继续鼓励,实在不知道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害羞,到底应该怎么引导?”
“我其实也想忍住不打孩子,但是他真的太皮了,尤其是上学之后,感觉更是非要唱反调,脾气一天比一天大。”
......
虽然我养育的也是一个男孩,但我经常跟同事们说,我真的没有养育男孩的困扰。
这不是凡尔赛,而只是因为我从来都把我的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对待和尊重。
正常的人,正常的孩子就都会有情绪,会害怕、恐惧、害羞、胆怯.....这其实跟男孩女孩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像我文章中说的,是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这个“歧视”里不仅有对女孩的,也有对男孩的。
我们习惯把女孩身上这种情绪无限放大,并告诉她们你就是这样的,而在男孩身上无限压抑,告诉他你绝对不可以这样。所以,人在长久的外界反馈中,最终形成自己的性格。而男孩就在这种压抑中,成为只会“愤怒”的样子。
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我说我真的没有养育男孩的困扰,因为自我儿子出生开始,我就翻阅过大量的关于男孩生长发育的书籍和研究资料,我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绝对不是刚刚那些关于情绪和性格的表象,而是在这表象包裹之下,他们一些生理结构以及脑部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已。
那么这些不同会有多大的影响,这完全取决于家长如果理解,并善用这些不同。
而在这些书籍中 ,对我启发比较大的,就是《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这套系列书籍,因为它是第一套比较系统的去研究和阐释这个问题的书。
他的作者叫迈克尔·古里安,前段时间他的新书发布时,我还受邀去湛庐参加了他的新书发布会,可惜由于疫情的原因,迈克尔·古里安没能来到现场,否则我觉得真的有太多话题想跟他聊。
不过也是因为这个遗憾,所以促使我们想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大家都知道帝呱呱刚过完一岁生日,即将开启新的征途,所以站在这个时间点,我们也在想除了我们分享输出之外,是不是可以引入更有分量、更加专业的教育资源。
我无数次在文章中说过,我就是读书的受益者,所以我们也想把这样的理念和习惯带给每一位读者。
因为很多大家困惑不解、甚至是在公众号上吵翻天的议题,其实在书中早就有探讨。并且书籍最好地方是,它拥有一篇独立文章不具备的“体系化”,一本好的书是系统的梳理一个问题、一种思考,所以给到读者的体验和收获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所以从今年开始,帝呱呱星球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对话通道:
【对话大师系列】
我和十一姐会把更多的好书作者、教育大咖、行业领袖邀请过来,直接对话大师,把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和他们一起碰撞交流。因为更直接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因为疫情原因目前我们会用文字或者视频的形式,将来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将大师邀请到现场,组织读者活动,给到大家更多一起交流的机会,所以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我们的第一期嘉宾,就是今天文章中提到的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古里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