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秀卓逸 鬼斧神工:龙门造像书法专辑
“龙门造像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书法作品,是近现代书法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在经历1400多年沉寂后,它是如何成为品鉴和学书取法的对象,又是如何被纳入到书法史体系中,碑学兴盛之后,在整个碑学活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近日,由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黄河明珠——龙门石窟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千年绝响——‘龙门书风’学术讨论会”等系列活动开展。《中国书法报》借此契机,特遴选楚默、西中文、刘耀桢、刘灿辉、刘云鹏、李慧斌等专家,就龙门造像书法的平民性,康有为的“龙门”观念,“龙门百品”与“龙门二十品”的异同,书法史重建与经典化及方笔书写形态等方面展开探究,以飨读者。
龙门造像与造像记风格
文丨楚 默
康有为的“龙门”观念
文丨西中文 刘耀桢
“龙门百品”与“龙门二十品”之异同
文丨刘灿辉
《始平公造像记》中的方笔书写形态探究
文丨刘云鹏
龙门造像题记的书法史重建与经典化
文丨李慧斌
“龙门二十品”简介
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为椭圆形穹窿顶,其上遍刻造像小龛,藻井无装饰。洞窟高深,类似莲花洞。高11.10米,最宽处6.90米,深13.55米。
古阳洞壁面及窟顶,密雕大小佛龛造像,是龙门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早、规模宏大的一座。出资凿龛的信士,作所造龛像旁刻有造像铭记。有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都刻在此窟两壁的中上部及窟顶上。
有关“龙门二十品”之名称、位置、年代和发愿人等如下:
一、元详,北壁尉迟碑上,太和二十二年(498),高0.76厘米,宽0.41厘米。
二、尉迟,北壁魏灵藏碑上,太和十九年(495),高0.64厘米,宽0.33厘米,旧称牛橛。
三、慧成,北壁上层大龛东第一龛,太和二十二年(498),高0.73厘米,宽0.40厘米,旧称始平公。
四、解伯达,北壁魏灵藏碑上,太和十九年至二十三年(495—499),高0.11厘米,宽0.33厘米。
五、魏灵藏,北壁上层大龛东第二龛,太和末至正始末(493—508),高0.72厘米,宽0.40厘米。
六、杨大眼,北壁上层大龛第三龛,太和末至正始末(493—508),高0.76厘米,宽0.40厘米。
七、高树,北壁杨大眼龛楣右上方,景明三年(502),高0.39厘米,宽0.27厘米。
八、惠感,北壁上层大龛东第三、四之间上方,景明三年(502),高0.17厘米,宽0.39厘米。
九、一弗,北壁惠感碑右上方,太和二十年(496),高0.11厘米,宽0.32厘米。
十、道匠,北壁高树碑上方,太和末至正始末(493—508),高0.9厘米,宽0.43厘米,旧称大觉。
十一、郑长猷,窟顶东部偏东,景明二年(501),高0.49厘米,宽0.34厘米,旧称云阳伯。
十二、马振拜,窟顶东部偏内,景明四年(503),高0.47厘米,宽0.34厘米。
十三、侯太妃,窟顶西部偏东南,景明三年(502),高0.51厘米,宽0.37厘米,旧称贺兰汗。
十四、侯太妃,窟顶西部偏西,景明四年(503),高0.24厘米,宽0.39厘米。
十五、高太妃,窟顶西部偏东北,太和末至正始末(493—508),高0.39厘米,宽0.60厘米,旧称孙保。
十六、元燮,正壁右菩萨头上部屋形龛下,正始四年(507),高0.26厘米,宽0.39厘米。
十七、元祐,南壁上层大龛西第一龛之左,熙平二年(517),高0.36厘米,宽0.36厘米,旧称齐郡王。
十八、孙秋生,南壁上层大龛西第二龛之右,太和十七年至景明三年(493—502),高1.04厘米,宽0.49厘米。
十九、法生,南壁上层大龛东第二龛龛基,景明四年(503),高0.33厘米,宽0.35厘米。
二十、慈香,老龙窝上方慈香洞正壁佛坛,神龟三年(520),高0.38厘米,宽0.38厘米。
(文章选自李文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龙门二十品”详细信息为编者根据原文图表整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