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品读专栏||本期出镜:杨章池、陈啊妮(4)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诗歌作者】杨章池,生于上世纪70年代,湖北松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荆州市作协副主席。曾出席第四、五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第二届北京诗歌节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期刊及选本。著有诗集《失去的界限》《小镇来信》。湖北省“七个一百”文学人才,入选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人才库。现居荆州。

【诗评作者】陈啊妮,笔名叶子,居西安,长期关注现代汉语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在多家平台发表诗歌评论和诗歌。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配图源于网络

盲人理疗师

文/ 杨章池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他一伸手,就握住我的痛

在脉络间行走

点燃病灶

他比我自己

更像这副躯体的主人

放松,再放松

他用言语消解我的肌肉

又用力将它唤醒:

否定之否定,远胜于虚无

疼痛哲学家,悲悯的窥探者

透过西服里的残损青春

他卷入我

疲沓的、难以启齿的每一天

【陈啊妮简评】无疑诗人这首非虚构概念写作是非常成功的。它借用“理疗师”与自我“身体”的虚拟对话映射“现实”中真实的疼痛,这样“非虚构”的从“脉络”到“肌肉”,出神入化的点睛到“残损青春”最终都是精神的落脚点。几个不同的意象之间紧密贴合,言在此,意在彼,虚实相生,烘托出感同身受的“我的痛”,引人入深,耐人寻味,节奏紧凑,语言干净利落直抵诗意内核。

单刀直入的“这里/这里”的疼痛催生困境中的语言,思想和精神维度的逼仄交汇,临界点便是诗歌思考的新变和觉醒。“他一伸手/就握住我的痛”,非虚构的围绕“理疗师”真实性建构的“点燃病灶”作为伏笔,又以“他比我自己/更像这副躯体的主人”为意象象征对话,渲染某种隐秘的体痛,以身体内部的激烈疼痛抗衡“理疗师”手法和语言的消解,向内扩展的“否定之否定”落在了身体和精神的对抗之间又“博弈”的思考中,经验、细节都瞬间在“非虚构”的体验中鲜活起来。所谓动静一体,在诗中就是最具震撼力量的精神层面剖析“对话”,亦或是诗意延展的“远胜于虚无”留白,也是激情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即使疼痛是感受,也是那一刻理性克制下的慎思与觉醒。如果画家写生需要着色搭配,需要特定的画布背景,那么“理疗师”就是一个暗示和隐喻具象的“在场背景”,亦或诗人“自我”的另一个化身,自我灵魂和精神的对话,诗人这样的行文构思,着重精神角色的刻画是犀利和老辣的,语言的张力让诗意的弹性和空间瞬间化为一种精神维度的聚合绽放,也延伸和拓展了“第三性”的阅读思考,在具象的、特定的、非虚构的诗歌“在场”,首先诗思的逻辑性和建设性是不断加固的,二者亦或会在精神上产生某种默契和同一。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理疗的精髓理念,在这里就是一个意念思维的虚拟意象,落实到“肌肉”的唤醒,“病灶”的指穴却是真实的,诗人的高明之处是打开“身体”的具象呈现另外一个具象的非虚构的“疼痛”,语言直接切入正题干练率性,并以之串联探索生命意味的某种“真实”残败本相。这样特定的诗歌背景使他的写作不得不成为思想的写作,也是他趋于“另一个”自我的反观,修辞于他或许是第二位的,尽管并非并不重要。一些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一般都是公共属性的,在“个人宇宙”中并不虚构的意象,他反而巧妙的把这样的公共属性的东西“私有化”,使诗歌的着力点更加生动有趣,写诗就是把它写真实,“写活”,感同身受的去“在场”,去体验,去做“疼痛的哲学家/悲悯的窥探者” ,确切地说杨章池这首作品带给我们更多先锋“非虚构”创作的启迪。

“他卷入我/疲沓的/难以启齿的每一天”,诗人是智慧的词语净化和技巧者,“卷”“疲沓”都匠心独具,贴切形象地抵近我们熟知的公共“感受”,懂得运用鲜热的生命语言,而非陈铺普通行文。不反叛,不抵抗,只有接纳,消解和自省,诗人的所想所思都一一落到了精神的维度,亦或成为他继续觉醒的难题,困惑就是最好的诗意,带着疼痛与反思写作,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困惑和隐喻的疼痛,有一点是确认的,就是那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是救赎的、获得和领悟性的。甚至我想它有解和无解都是诗歌的逻辑,也是诗思的突变,从真实事件,真实经历到真实体验,非虚构的诗歌背景写作,《盲人理疗师》早已被注入新鲜的实验性“非虚构”诗思理念。一种独创的诗歌话语气象,“诚则形,形则著”诗人不仅突出体现了本体的觉醒,也成功打通了本体到意识形态专属于他的诗歌精神面孔的“非虚构”密径。

2021 7.23

【本栏主持人】杨优,中国诗歌报副总编。如果你有好作品,欢迎自我推荐,邮箱为179935702@qq.com,真诚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