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机动赢得主动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对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大加赞赏,总结出四个“故”:“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写道:“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苏中七战七捷,每仗打法各不相同,有进攻战,有伏击战,有攻坚战,有遭遇战,还有奔袭作战。解放军在广阔的苏中战场上纵横驰骋,忽东忽西,忽集忽散,变幻莫测,将“行动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人来讲,行动自由,可以说走就走,来去自如。如果被捆住了手脚,就难以施展拳脚。“一个士兵被缴械,是这个士兵失了行动自由被迫处于被动地位的结果。”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行动自由”更是攸关生死存亡。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就可能全军覆没。

游击战是人民军队的“拿手好戏”。一个“游”字,形象地描述了军队行动自由的奥妙,也道出了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真谛。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再到“不可不守,不可全守,有利则守,无利则收”,这一切战略战术所追求的就是“行动自由”、攻守随意、进退自如。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10个字高度浓缩了我军战略战术的精髓。“走”和“打”是辩证的统一,“走”是手段,以退为进、为打而走;“打”是目的,创造战机、消灭敌人。我打你时,就要打痛你、吃掉你;你打我时,则让你看不见、摸不着、打不到。但无论是“打”还是“走”,前提都是要确保部队“行动自由”,掌握战场主动权。

灵活机动的军队是积极的、主动的、强大的,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抑敌之长、击敌之短。抗日战争中,占尽力量优势的日寇企图困死党的抗日武装。我军民则化整为零,分散行动,神出鬼没,时散时聚,使敌人的强处派不上用场。日军无奈地哀叹:“四面楚歌传来,一拳打去是风;皇军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军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被动总是不利的,必须力求脱离它。”弱者与强者交锋,最大的不幸就是打堂堂之阵,陷入被动挨打困境。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十五日驱七百里”,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终“横扫千军如卷席”。而后,李德、博古等人要求实行“堡垒对堡垒”,使红军自缚手脚,几近绝境。长征途中,再次获得“行动自由”的红军犹如猛虎出笼,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实现了劣势向优势、被动向主动的转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争是一条真正的变色龙,情况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但万变不离其宗,灵活用兵是永恒的规律,因敌制胜是高超的策略。要辩证地看待信息化战争的“变”与“不变”,既主动顺应大势、找准规律、师夷长技,又顺应形势、融会贯通、创新运用,真正让战略战术适应“明天的战争”,创造新的灵活用兵“得意之笔”。

(作者单位:德宏军分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