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讲义第12讲:混战计(二)
《三十六计》讲义第12讲:混战计(二)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混战计之金蝉脱壳、关门捉贼。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金蝉脱壳”和“关门捉贼”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探讨这两个计策的实质及在战争和博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金蝉脱壳”和“关门捉贼”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本意是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上已经脱身逃走,却又使对方不能立即发觉。在军事上,它是指用计脱身而暗中转移力量,以完成奇袭敌军的谋略。
“金蝉脱壳”之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脱身;二是分身。“金蝉脱壳”是一种进攻形式,意在保全力量,集中优势,卷土重来,因而它以制胜为原则,而决不是逃离。它与“走为上”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关联。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蛊卦的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下卦为巽为风为柔,为阴卦。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蛊卦的彖辞:“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意思是说:蛊卦上卦为阳,其义为停止;下卦为阴,其义是柔顺;在下者卑屈顺从,在上者停止不前,这就是腐败。蛊,又为革新,元大亨通,于是天下大治。努力前往可以大有作为,但应当从已经存在的态势中推求出今后演变的结果。混乱终了就是太平,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
蛊的本义是皿中的食物腐败生虫,蛊卦用来象征秩序崩溃,变故迭出,耽于安乐,政治腐败。然而腐败的本身就包含了革新的种子,演变的结果,天下又会重建秩序。但是,惩治腐败和进行革新,必须有冒险的精神,故而彖辞说“利涉大川”,表示此卦利于象涉过大河般的冒险行动。
蛊卦内卦为己,外卦为与我对峙之敌。占卦讲究变通,如果没有对峙之敌,只是在退却时担心有敌人突然袭击,那么外卦就代表突袭之敌。蛊卦之所以象征整治腐败,因为艮为君主,高高在上,不体下情;巽为臣下,卑屈顺从,阿谀奉迎。臣下一味顺从,无非是为了迷惑君上,趁机谋取私利。艮为山,山为呆板之物,加上上下不通气,表明其极容易受迷惑。这样,蛊惑敌人就有了可能性。
从卦形上看,内卦初六与外卦六四两阴不相应,九三与上九两阳不相应。两阴两阳互相排斥,敌对气氛高度紧张;而内卦初六与九三,恰恰是己方的首尾与轮廓;这表明,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我军的首尾外形上。内卦九二与外卦六五是全卦唯一的一对阴阳相应爻,所以意义也尤为重要。九二为居中阳爻,由于不当位,奋发之气更为昂扬,象征我方精锐的力量;既然六五对九二有情,此时若悄悄将九二抽出以应付外来的突袭之敌,六五必不会发觉,因为初六与九三纹丝不动,部队外形依然完整无缺。虎视眈眈的六四与上九也就不会起疑心。此举成功,化险为夷,变腐败为新生,混乱也就结束了。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地转移主力。
【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解析】
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胞,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军不敢动,友军不怀疑。檀道济在被敌人围困时,竟然能带着武装士兵,自己穿着显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让檀道济安然脱离围困。檀道济此计,险中有奇,使敌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时,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计名探源】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经典案例】
实例一:孙坚换帻脱险境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反对董卓,共推出身世家大族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这时,威名素著的长沙太守孙坚也举兵参加了讨卓联盟,并被盟主袁绍任命为讨卓联军的先锋。
孙坚率军在汜水关前旗开得胜,杀败董卓部将胡轸。初尝胜果后,孙坚即屯扎部队于梁东,进行休整。同时派人向袁绍报捷并向联军粮草官袁术处催粮。袁术是袁绍从弟,是一个志大才疏且嫉贤妒能之人。其部下谋士见孙坚前来催粮,便为袁术出谋划策说:“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攻破洛阳,杀了董卓,犹如除狼而得虎。今不发粮草给他,其军必败。”这一建议正中袁术下怀,他便故意不发粮草给孙坚军。孙坚军中缺食,自然慌乱起来。细作侦知这一情况后,迅即报知汜水关董卓大将华雄。华雄便采纳了李肃的计策,决定夜袭孙坚军营。
当夜,月白风清,华雄与李肃兵分两路突入孙坚营中。孙坚部队措手不及,乱作一团,被杀得大败。孙坚与部将祖茂破重围,纵马而逃。华雄带领部下兵马紧迫不舍。孙坚连发箭,都被华雄躲过,再发第三箭时,因用力过猛而拽断了弓,得弃弓纵马落荒而逃。由于孙坚头上戴着赤帻(红色头巾), 光下十分醒目,很好辨认,所以他跑到哪里,华雄就带领部 追到哪里。
危急中,孙坚的部将祖茂为了保护孙坚,便让孙坚脱下赤帻,换上自己的头盔。而由自己戴上孙坚的赤帻。然后,二人分路而逃。华雄及其部下只瞄准戴赤帻的追赶,于是孙坚得以脱险。而祖茂为了引开追兵,拼命向前跑,见敌人快要追上,他便将赤帻挂于人家未烧尽的庭柱上,自己躲于树林中。华雄率领追兵远远望见赤帻,因畏惧孙坚英勇而不敢近前,只远远用箭乱射。射了一回,不见动静,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下赤帻。
实例二:毕再遇悬羊击鼓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学习札记】
存形完势布迷局,刚柔相济山风蛊。
悄然蜕壳飞金蝉,推陈出新反朽腐。
脱身有术羊击鼓,明帝掷鞭作掩护。
保全力量创先机,化险为夷祸变福。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门捉贼,本意是指盗贼进屋来偷东西,要关上门使其无路可逃,才能人赃俱获。在军事上,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
“贼”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但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种“贼”,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剥,不利有攸往”,是剥卦的卦辞,意思是说:剥卦象征剥落,不利于前进。
剥卦的彖辞:“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意思是说:剥,就是剥落;是柔爻前进,要使刚爻变成阴爻的形象。不利于前往,是因为代表小人的阴爻在伸长。应当顺应时势,停止行动,这从观察卦象可以获知。君子崇尚万物消长盈虚的道理,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剥卦五阴在下,一阳在上,是盛阴逼阳之象。《易经》以阴爻象征小人,阳爻象征君子,所以把阴盛阳衰称为小人得势而君子困顿。万物都有盈虚消长,君子当困顿之际,便该顺应时势,停止行动,所以卦辞和彖辞都极力强调行动不利。
剥卦既为五阴逼阳之象,就不宜再以内外卦来区分敌和我,而应以众阴为我,以一阳为敌。坤卦盛阴在下,其气已上窜至第五爻,剩下的那个阳爻也快保不住了。这表明,我方在战斗中已占绝对优势,歼灭了大部分敌人,只有零星敌人逃散;或者指有小股游击队来骚扰我方,正被我追击。坤为地为旷野,艮为山为止,表明敌人已逃往旷野,隐蔽不动。
剥卦的反卦是地雷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以卦形来象征房屋,初爻为门户,二爻为庭院,三爻为客厅,四爻为书房,五爻为卧室,六爻为后院。此卦只有初九为阳爻,象征大门紧闭。反卦指的是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即小股敌人落入了我方的包围圈,正好造成了关门打狗的有利局势。复卦为一阳卦,其阳气必然要逐渐往上升。这表明包围圈形成后,就可一层层地封锁出路,往里进逼,直到把敌人全部聚歼。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付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让他逃脱之后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周易.剥卦》“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解析】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恐怕敌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关不紧,让敌人脱逃,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个股贼,指的是那些出没无常的游动的兵。兵书《吴子》中说:现在假使有一亡命之徒隐藏在旷野里,即便有一千人去捉他,也会像枭鹰和狼一样警惕地瞻前顾后,这是为什么呢?怕的是这个死命之徒突然窜起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人拼命,足已让一千人恐惧。所以,追击贼寇的时候,只要敌人认为有脱逃机会,就势必拼死决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便势在必擒了。所以,对小股敌人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就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
对弱小的敌军可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打法。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针对处于劣势地位的敌军主力。
正确把握“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是施行此计的关键。无论是“关门”还是“捉贼”,都有个时机问题。正如《兵法圆机·发》中所说:“制人于危难,扼人于深绝,诱人于伏内。盖早发则敌逸,犹迟发失时。”意思是要把握时机,聚而歼之,不使敌人漏网。因此,把“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把握好,准确判断形势,及时快速行动,就是施行此计的关键。一般而言,“关门捉贼”谋略的原则是先“关”后“捉”,“关”和“捉”最好的时机在于整体实力处于优势时。秦军对赵军形成包围之势后,并未急于进攻,直到赵军饥饿难耐无力反扑时,才一举“捉”之;俄军为一雪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的耻辱,动用了5倍于敌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0万人,凡是能使用的最新式武器都投入其中,确保了随时处于绝对的优势。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实力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人数上,还须将指挥能力、武器装备、部队战斗力以及天时、地利等条件综合权衡,具体分析,依据客观情势掌握好“关门”和“捉贼”的最佳时机。
【计名探源】
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种“贼”,不可让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 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巧设“迷”局,故意制造出秦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的假象,引诱赵括指挥大军“推门而入”,最终陷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成为白起的“瓮中之鳖”。
【经典案例】
实例一:袁绍围攻公孙瓒
公元199年,冀州袁绍包围了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数次突围,都被败下阵来,只得退回城里,为了有效抵御袁绍的进攻,公孙瓒下令加固工事,在城墙周围挖了10条壕堑,在壕坚上又筑起10丈高的城墙。同时,他还囤积了300万斛粮食。果然,袁绍连续几年攻城,都无功而返。
袁绍一怒之下,动用全部兵力加紧围攻。公孙瓒见情况不妙,急忙派儿子杀出重围,去搬求救兵去了。后来,公孙瓒的救兵来到,他派人送信约定:以举火为号,然后内外夹击袁绍。谁知,送信的人一出城就被袁绍的部下抓获,得知公孙瓒的计谋,袁绍便将计就计:按其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果然中计,领兵出城接应救兵,却遭到袁绍布下的军士伏击,大败而逃回城里。袁绍乘胜在城墙外挖地道,直达守城的中央。等一切准备充分,袁绍一声令下,大批袁军仿佛从天而降,对公孙瓒的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公孙瓒精心设计的防备倾刻瓦解。公孙瓒见败局已定,杀死自己的家眷后,自尽而亡。
实例二:太平军三河大捷
1858年,曾国藩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占九江之后,又乘胜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锋直抵三河镇。三河镇是通往当时安徽省会庐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庐州将难以保全。
因此,太平天国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镇。太平天国青年将领陈玉成接到三河镇告急的文书,便率本部人马星夜赶往三河。在紧张的行军途中,他酝酿出一个关门捉贼的作战计划。
陈玉成率军首先包抄清军的后路,同时又命令庐州守将吴如孝会合捻军南下,切断李续宾部与舒城清军的联系。
此时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来作为后援。太平军这番部署调动,形成了对湘军的包围态势,使李续宾部成为瓮中之鳖。
陈玉成、李秀成开始夹攻李续宾的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次日李续宾组织反击,一度冲破陈玉成的营垒。不料,当时大雾漫起,咫尺难辨,李续宾部如同隐入迷魂阵之中,不多时便被太平军全歼。
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歼灭湘军6000余人,击毙了包括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在内的文武官员400人。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曾国藩接到噩耗后,大受震惊。
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军重振军威。接着,陈玉成、李秀成乘胜追击残敌,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庆之围,扭转了太平军在皖北的被动局面。
【学习札记】
五阴逼阳山地剥,聚歼捉贼鸣鼓角。
关门打狗绝后患,谨防漏网苦蹉跎。
白起长平破赵括,锦州攻坚辽沈夺。
封锁围困扎口袋,瓮中拿鳖难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