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2)詹姆斯.芬恩:福音派领事

第二节 詹姆斯.芬恩:福音派领事

先解释一下本节的重要词汇“血祭诽谤(Blood Libel)”。这是约在中世纪时期开始,欧洲的基督徒专门针对犹太人的一项指控(诬陷)。当时欧洲盛传一种说法,犹太人将基督徒儿童诱拐或绑架后,把他们绑(或钉)在十字架上侮辱致死(表示对耶稣的仇视),然后用儿童的鲜血泡逾越节祭祀的饼。这种说法被描绘的看似非常真实,但实际是凭空想象和捏造的。其他的还有诸如犹太人在水中投毒,黑死病的元凶等等指控。这些指控的目的是为了排挤犹太人,进而侵吞他们的财产。当然这也与犹太人的放贷以及排他的宗教特点有些关系。所以排犹反犹的事情在欧洲总是此起彼伏,而懦弱的犹太人只能寻找相对宽容、安全的地方,不断地迁徙。

回到本节,1840年3月,又有七个大马士革的犹太人遭到血祭诽谤摩西.蒙蒂菲奥里马上联合罗斯柴尔德家族组织营救,蒙蒂菲奥里亲赴亚历山大里亚游说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不久,希腊罗德岛又发生了血祭诽谤,蒙蒂菲奥里又前往伊斯坦布尔,并劝说奥斯曼苏丹颁布了一个敕令,宣布所谓血祭诽谤都是谣言。这些营救活动让蒙蒂菲奥里爵士声名大振,不过,书中说了,这些成功的取得,还是取决于他的英国国籍。此时的大英帝国是在中东地区最具影响的欧洲大国。奥斯曼苏丹和埃及帕夏都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不敢轻易得罪。

英国曾劝说阿里和易卜拉欣父子撤出叙利亚,专心管理埃及,但父子俩没同意,因为他们的野心在攻下伊斯坦布尔,取代奥斯曼帝国。这是欧洲国家都不愿看到的打破平衡。

于是,在帕麦斯顿的主导下,英国-奥地利-奥斯曼联军在查尔斯.詹姆斯.纳比尔(Charles James Napier,英国著名将领,特拉法加广场有其铜像)的率领下,炮轰易卜拉欣,父子两才打消了这个念头,退守埃及,阿里王朝一直持续到1952年,被埃及革命推翻。1840年10月,苏丹的军队又回到了耶路撒冷。

此时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已有5000人,其中很多是俄国来的犹太人,十月革命前,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比较厉害。帕麦斯顿(此时还是外交大臣)指示英国领事威廉.特纳.杨接收所有的俄国犹太人。沙夫茨伯里劝说新任首相罗伯特.皮尔(1841-1846任)支持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个英国国教的主教区和教堂

1841年,普鲁士联合英国任命了第一位新教主教(更准确说应该是安立甘主教),是位改宗的犹太人。从此,英国人在耶路撒冷大肆为犹太人做好事,其目的就是感化他们改宗英国国教(也称安立甘宗和圣公会教)。

自从十字军失败后,耶路撒冷也一直没有拉丁(天主教)主教,而东正教的主教也长期住在伊斯坦布尔(1453年后,奥斯曼一直控制着君士坦丁堡牧首)。于是法国和俄罗斯也打算在耶路撒冷设大主教。

按书中的说法,此时的耶路撒冷有七个欧洲帝国领事,我按照书中的线索推算可能有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撒丁尼亚(意大利还没统一)、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后来美国也派了领事来。这些领事,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把奥斯曼总督放在眼里,想想八国联军当年在中国就不难理解了。

1845年,詹姆斯.芬恩接替做了英国驻耶路撒冷领事。芬恩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安妮一同在耶路撒冷,时间从1845-1463年,所以书中说将近20年的时光。

芬恩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夫妻俩都属于英国福音主义的一个主张犹太人改宗的组织,他在耶路撒冷并不单单从事传教事业。而是买下大块土地和农场(如亚伯拉罕葡萄园),用来安置大批的犹太人,培养他们各项的劳动技能(木匠、缝纫、农业,甚至还有摄影),还建了肥皂厂,将肥皂卖给游客。不同于英国殖民者在其他地方榨取劳动力的做法,当不能自负盈亏时,他们夫妇还自己拿钱养活那些犹太人。

伊丽莎白.安妮,父亲是波兰犹太学者。她的一位老师就是改宗的犹太人。从小就会包括德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不是书中说的在耶路撒冷才学会的希伯来语,应该是在那里学会的阿拉伯语。与她丈夫一样,安妮也是位作家。安妮是第一个由奥斯曼官方获准进入圣殿山拜访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现代欧洲人。安妮回到伦敦后继续从事慈善事业,她活了95岁。下图芬恩夫妇,自网络。

(0)

相关推荐

  • 王老先生有块地——奇幻之旅(十一)

    文/欧怀琳 一.回归汕头 同治三年(1864)年,对中美两国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代,这一边终于攻占天京,把太平天国给压住,那一边美国的南北战争也宣告结束.两个国家都有点百废待兴,充满机会的样子.小巴德 ...

  • 以色列是如何一步步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地区的?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希伯来人的部落就从埃及进入了巴勒斯坦地区.希伯来人分为两大部落联盟--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后来,犹太人大卫统一了各部落,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也称希伯来王国),定都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7&8)作家

    这几节我感觉有点乱,几乎每节的标题都与内容不符,不是翻译的事,翻译是非常(甚至过分)忠实于原著的. 第七节 作家:梅尔维尔.福楼拜和萨克雷 第八节 作家:大卫.多尔,周游中的美国奴隶 这两节所提及的作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5&6)克里米亚战争

    第五节 果戈里:耶路撒冷综合征 果戈里,中学时就学过他的文章节选,不过早就忘了,但这个名字对国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鲁迅也算是他的粉丝. 成千上万的俄罗斯朝圣大军中就有这位俄国著名的大作家.果戈里从耶路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4)耶路撒冷的俄罗斯上帝

    第四节 欧洲宪兵与圣墓教堂的枪战事件:耶路撒冷的俄罗斯上帝 本节所谓欧洲宪兵是指俄罗斯,下一节中提到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俄国出兵匈牙利帮助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镇压了匈牙利起义,所以被称作欧洲宪兵.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3)沃德.克雷森

    第三节美国领事沃德.克雷森:美国的神圣异邦人 沃德.克雷森(Warder Cresson,1798-1860),一位生于费城的美国人,基督新教徒.本来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很好,有农场,年轻的妻子和六个孩子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7(1)帕麦斯顿

    第37章 福音派传教士(1840-1855) 第一节  帕麦斯顿和沙夫茨伯里:帝国主义者和福音传教士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本节开始提到的人物帕麦斯顿勋爵,此时还是外交秘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目录

    前言和序 1-(1)第一任国王:迦南人 1-(2)以色列人 2 年轻的大卫 3-(1&2)王国的圣殿 3-(3)所罗门:圣殿 3-(4)所罗门:衰微 4-(1&2)犹大的国王们 4-(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后记-明天、今晨

    后记 -明天 本节,作者对耶路撒冷做了一些感慨和期望. 耶路撒冷比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渴望宽容.但作者又觉得,要在耶路撒冷问题上达成宗教.国家和情感上的和解又无异于痴人说梦. 双方都有人否认对方的历史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后记-耶路撒冷的早晨

    后记 耶路撒冷的早晨:从那时到现在 本书将六日战争形容为一次从灾难边缘窃取的军事胜利,即战争胜利的偶然性. 六日战争中的阿拉伯国家实际是有苏联的暗中支持的,而当时的美国因为深陷越南战争,并未对以色列有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53(4)六五战争

    第四节 1967年6月5日-7日:侯赛因.达扬和拉宾 本节是本书主体部分的最后一节了,后面只是三篇后记.有关本节中提到的一些地名,请参见P665页附图,不过也不是都有.6月5日上午11点15分,得到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