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价值在哪里?
作者:毛宇菲
先给大家呈现一些工作、生活中常遇到的场景,让大家直观的去感受流程到底有什么用。
案例一:某公司的研发物料申购周期特别长,研发人员无法知晓物料进展。大家抱怨的焦点是IT系统还不完善,研发物料申购的过程无法信息化呈现,项目助理需要时时跟采购员沟通,才能知道物料购买的进展,甚至出现项目助理填写的纸件物料申请单,被采购员遗失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项目助理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造成了整个物料进度的延迟。确实,IT系统能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但没有IT系统,这个问题是不是就一定没法解决甚至无法优化?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只要把物料申购的整个流程做一些规范,就可以大大降低申购方和采购方的沟通成本。
那这个流程要如何优化呢?首先,采购做一个物料申购单的模板,excel就可以搞定,里面包括申购人、物料种类,数量,厂家,申购日期,采购指令发出日期,交期等相关信息(这个表格由申购者和采购共同完成);第二步,所有申购人都必须按照模板填写申购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采购(连纸都省了);第三步,采购在收到申购人的信息后,必须回复邮件,确保信息已经传递到位。(避免丢单还不能及时发现的情况)第4步,采购在发出采购指令得到供应商的回复后,完善物料申购单相关信息(采购指令发出日期,交期等)。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做第二步和第三步的优化,设置一个共享文件夹,给相关人员开通权限,物料申购表单就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供申请人员、采购人员编辑和查阅。
上面是一些初略的建议,有一些细节还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完善。但是不能看出,我们在流程上去下一些功夫,做一些改善,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失误的。
案列二:知识共享。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知识共享、经验传承的重要性,但是有的企业做得好有的企业做得差,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公司的工程师,能力差,没东西可以共享。有人说,我们公司的工程师不会讲课。有人说,我们太忙了,天天做项目还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共享。有人说,我们公司是矩阵组织,人都去产品线了,职能部门管不着,没法共享。这些听上去好像是原因,其实都是借口。或者说这些想法都是想靠人的自觉性在做共享,能实现这点的公司寥寥无几吧?那应该怎么去做?就几种典型场景我们提供一些解题思路:所有发生的质量问题,必须做质量回溯,并且在部门内部做宣讲,同时回溯报告发送给所有相关的研发工程师学习;质量回溯报告要归档;技术探讨,首先确定技术探讨的命题,讲解人,讲解日期;不用太频繁,一个人讲一个课题,一个礼拜讲一次,如果一个部门20个人的话,转一圈也需要4到5个月了,也留下了20个知识分享的内容;简单的课题排前面,安排给资历浅的工程师,难的课题排后面,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设置考核,在职业发展通道中,明确规定一定级别的工程师需要分享的课程数目;设置激励,提高大家分享的积极性。上面这几点是讲的几个大方面,但是如果把这些措施都放到相关的流程中(质量管理流程,任职资格管理流程,),甚至建立专门的知识分享流程,整个公司的知识分享,经验传递的效果会好很多。法制的第一步,先要有法。执行不力,再去执行上想办法。
案例三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IT系统的,公司采用的是项目结算制度。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多少费用,多少工作量,需要多少个实施顾问,基本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当项目范围、人员都确定后,多增加一个人,大家能分到的项目费用就少了一份。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现有人员hold不住项目,否则项目经理是不愿意多要人的。但是公司为了扩展业务,又不能不招人进行人才储备。结果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公司新进的顾问没新项目去,就给A项目的项目经理说是放到A项目组一个月,不算项目组的成本,项目经理就同意了。结果一个月后,公司还是没有合适的项目安排这个新顾问去,项目经理就开始犯难了,这眼睁睁的看着项目成本变高,到底咋办?项目和公司打架的问题在一些项目制的公司中挺常见的,其实还是流程没定义清楚。首先是顾问成本结算方式不清楚,特别对于新进公司需要培养的顾问,哪些费用算公司的,哪些费用算项目组的,得明确,不然没有人愿意带新人;项目经理对顾问的面试权,考核权,以及对项目资源的安排权要明确,不然项目经理对项目盈亏要负责,却又没有权利管理成本(人力是最大的成本),让项目经理怎么做呢?
案例四:我辅导的一个团队,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项目总是延期。项目经理在组织大家复盘的时候,发现是因为一个新引入的DCDC到货时间延误,所以耽误了单板的加工和测试。同时,在复盘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对对DCDC成本也产生了疑问,最终认为DCDC的成本和交期均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所以要对DCDC重新选型。我问项目经理,当时DCDC是怎么选进来的?他告诉我是让硬件经理选的,他没有参与,这次他准备自己主导。当场我就跟他讲,这次他主导没问题,但是技术上的把关需要硬件经理支持,而且在选型的前期一定要找多家供应商,让采购前期介入寻源,尽量避免独家供货。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常发生在硬件开发的过程中?那新器件选型流程又需要怎么优化呢?首先一个新器件的引入绝对不只和技术有关系,成本、交期、商务上的条款都需要一并考虑,因此技术部门要通知采购部门尽早介入;器件选型要在设计方案完成之前完成,等到单板都做出来了再换器件,相当于重新做设计,时间,资源都是浪费。
其实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无法一一例举,大家可以在工作中留心观察和总结。我们回到流程的价值这个主题,总结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统一业务语言: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不断吸收人才,来自于不同企业的有经验的人,来自于高校的毕业生,各自都有不同的业务语言,流程的基础作用就是统一语言,让大家在一致的语言环境中工作,降低沟通成本。
确定业务规则、划清职责:流程的建设一定是以业务为依据的,绝对不是脱离业务的。对于一些新业务,有可能业务模式、业务规则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在梳理流程的时候,也一定要把规则先给定下来,可以是一个规则,也可能是几个条件规则分支,都没有关系,可以一边做一边优化。如果业务已经成熟了,那么流程就是业务的最佳实践呈现和规范化;划界限(责任主体,活动范围):首先是从责任主体来讲,哪个活动应该由谁来完成,这个必须定清楚。活动与活动之间的交接条件,问题的处理与上升机制,这些都是需要划分的。如果大家都根据流程来做,自然不存在问题,如果有人突然不守规矩了,那么至少找人扯皮的时候也有依据。如果是以前定的规则确实不适合了,也可以改规则,但是这些都是有一套运行机制来保证的。
提供操作指导: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刚开始接触业务的新人,也许你们要说,很多公司都有师父带徒弟,但是你能保证你碰到的就是一个合格的师父?有多少师父能够系统的把业务讲一遍?很有可能就是做到哪里划到哪里,想起哪里说哪里。
形成组织的提升的基线:一些研发设计上的坑,可能今天张三犯错误,明天李四犯错误,那么把这些错误的规避方法写到流程中,就可以避免后面的人少犯错误了。这也是流程在经验传承方面的一个作用。
保障和加速公司战略的有效落实:
夯实基础建设,形成企业文化,通过完善的组织架构+完整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构建,保障企业战略按部就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