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贯穿整个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征象和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映象。藏是内在本质,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体内的内脏可以分三类: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的五脏指的是人体的五个系统,包括脏器和功能,而不是脏器本身。
比如区别比较大的脾系统,中医中脾主运化,主统血,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它包含了整个功能系统,而不是现代医学中解剖的脾。
五脏的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精气血津液),多为实体。有句话叫“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说的就是五脏藏的是精气而不是水谷排泄物之类的。中医的用字上很有讲究,这里的“满”形容的是精气盈满,“实”形容的是水谷充实,一个偏功能一个偏物质。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作用是受盛和传化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水谷,所以六腑的形态必须是中空的,这样才能储藏传送水谷。所以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除了“三焦”每个腑都有各自相表里的脏(表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配偶,一个脏配一个腑),因为三焦是包罗全身脏腑的一个大腑,是全身的气道和水道,他是一个“孤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形态像腑,但功能上又内藏精气象脏,所以另立一类。其中“胆”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是因为它形态和功能与腑相近,且胆经与肝经络属,两者互为表里;但内藏的胆汁又不属于水谷,且没有传化水谷的功能,和腑又不一样。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分为五大体系,除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外,还有形体官窍。形体包含了皮、肉、筋、骨、脉,又称五体,官窍包含了耳、目、口、鼻、舌,又称五官。它们也分属五脏,具体如下图
哪里出了问题就找哪个脏解决问题,比如经常抽筋抽搐,是筋的问题就找肝;视力模糊看不清,是眼睛的问题也找肝。
中医结合阴阳,五行与脏腑,以功能特点为主再参考解剖结构,把脏腑细分阴阳五行。脏在内,功能偏静态,所以属性属阴属里;腑在外,功能偏动态,所以属性属阳属表(表里在中医应用中也包含了深浅的含义,病位在表相对较浅,病位在里相对较重)。至于每个脏分属五行,在后面单独介绍每个脏腑系统时会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