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统一认识却埋下“定时炸弹”,天主教会明末最早也最重要的嘉定会议
没有统一认识却埋下“定时炸弹”,天主教会明末最早也最重要的嘉定会议
一,明末天主教会表面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1628年是中国历史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登基后的第一年,是谓崇祯元年,而这一年内忧外患不断,迎接这位不幸君王的几乎没有什么好事。
这一年,皇太极于沈阳会盟蒙古诸部,第一次形成满蒙联军。南赣(今江西省南部)起义军率众攻破安远县城。
这一年,辽宁宁远军中四川、湖广兵因缺饷四个月,发生兵变,史称宁远兵变。宁夏固原发生兵变,当时边兵缺饷,士兵乘农民起义爆发之机,一齐造反。蓟门驻军由于饥饿索饷鼓噪,焚抢火药酿成蓟镇兵变
是年浙江海溢,嘉兴飓风淫雨,绍兴大风,山阴、会稽、箫山、上虞、余姚被溺死者,各以万计。
也是在这一年,爆发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安塞高迎祥自称闯王,由此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这时候,天主教会也在经历一场危机,明末天主教会再度传入中国几十年后,教会表面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暗流涌动,一场影响后世的争执逐渐浮出水面。
二,“利玛窦规矩”遭到质疑
耶稣会会士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积极活动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认为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
他还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并指“上帝”概念早已存在中国上古文献中,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
利玛窦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在利玛窦的影响下,到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这当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对他的传教事业帮助最大的,当属“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
不过利玛窦绝对不会想到,在他于1610 年5月11日因病卒于北京以后,他的传教方针会引起一场轰动后世的争论,而首先反对他“利玛窦规矩”的却是接任他会长之职的龙华民神父。
三,为“利玛窦规矩”展开讨论的嘉定会议
1610年,利玛窦去世,死前指定意大利人龙华民接任教会中职务,而龙华民却是引发“礼仪之争”的第一人。
当他是一名普通传教士之时,对利玛窦的传教观念和方式,已有不同的意见,但出于对长上的尊敬,不便批评。
等到他自己任会长后,就进一步作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方法上得出的结论,与利玛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
龙华民主张废除“天”、“上帝”、“天主”、“灵魂”等词,一律采用译音,主张把Deus译为“陡斯”,“礼仪之争”由此肇始。耶稣会内部意见分歧,但为避免纷争闹大,焚毁了反对利玛窦的作品,统一该会立场,这次纠纷亦只成为会内事务。
其他神父们经研究后,则见仁见智,意见分歧;但因在神业上的团结,都不愿有所流露,因此传教事业不受任何影响,但也埋下分歧的隐患。
嘉定风光
明天启七年十二月(1628年1月),传教士在嘉定集会,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四,嘉定曾一度成为江南地区的传教中心
嘉定天主教传入较早,在明末时期发展很快,曾经建有教堂和住院,一度成为江南地区的传教中心。
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是著名的火器专家
孙元化通过与传教士们的频繁交流,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在他尚未受洗入教的时候,就接受徐光启的委托,甘冒风险,将毕方济、费奇观等耶稣会士藏匿于嘉定的家中避难。
早天启元年(1621),四十岁的孙元化在确认天主教能“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后,在北京受洗入教,教名依纳爵。
入教当年,孙元化即邀请意大利传教士曾德昭、郭居静到嘉定传教,孙元化出巨资购地建教堂,称“小圣堂”,并在堂侧另建教士住宅十余间,地极清幽美丽,有园林鱼池。
影视剧中的孙元化
由于孙元化的努力,嘉定天主教开教顺利,《利玛窦中国札记》写有:“虔诚的依纳爵把很多别的人领入教门,虽然他自己忙于做其他的事情。”
当时的嘉定,在中国天主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神父们的“常年驻足之所”,中国的天主教“总堂”设于嘉定,所以中国天主教召开的一次重要教务会议——“天主教嘉定会议”就在嘉定召开。
五,嘉定会议确立了天主教继续走本土化的路线,但埋下重要隐患
会议由葡萄牙神父骆人禄召集,葡萄牙神父班安德主持,十一位传教士参加。其中葡萄牙籍神父有五人,分别是曾德昭、阳玛诺、费奇观、李玛诺、黎勃劳;比利时籍神父一人——金尼格;意大利籍神父五人——龙华民、郭居静、艾儒略、毕方济、高一志。
中国奉教士大夫四人,分别是翰林院检讨徐光启、南京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监察御史杨廷筠、嘉定举人孙元化。中国教友参与教会上层重要会议,这在中国天主教历史上意义重大。
嘉定历史旧影
参加嘉定会议的神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经过1个月的讨论,不能取得共识,参加者既表示彼此尊重,又保留各自的见解,因此会议并未取得统一认识。
但是本着顾全大局的思想,会议决定尊重中国的国情,从而确认利玛窦的传教方针: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契合西方天主教与中国儒家学说,以学术辅助传教。达成这样的结果,列席会议的四位中国士大夫肯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嘉定历史老照片
嘉定会议结束后的1629年,天主教中国省监会司铎班安德神父向总会长作了汇报:在华神父们亲密无间,友谊为重,大家顾全大局,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却能平等团结,会议对天主教中国化、本土化、本色化作了肯定。
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没有统一思想的会议虽然冠冕堂皇的结束了,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以至于等到他爆发以后不仅影响了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历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历史走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