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笔能让孩子放心用吗?
导
读
“想画什么画什么,益智青少年儿童成长,让孩子开心,让妈妈们放心。”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类3D打印笔,因为价格低廉、易操作易上手吸引了学校和家长的目光,进而走进学校和家庭。
但是这些3D打印笔安全吗?网购平台上销售的3D打印笔、打印耗材五花八门,记者发现不少产品实乃“三无产品”,做工粗糙,使用过程中容易烫伤孩子。对于家长来说,要多个心眼,原本以为买来3D打印笔能让孩子成为“神笔马良”,却不料孩子因此而受伤。
1
“三无”产品
堂而皇之在销售
3D打印笔是一种在任何表面可以“书写”的笔,甚至可以直接在空气中作画,它基于3D打印,挤出热融的塑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后固化成稳定的状态,能帮孩子把想象力从纸张上解放出来。如果你觉得二维的画面不够生动,想让它变成三维的物体,用一支3D打印笔就能做到。
曾在各大展馆出现的3D打印笔正在网上走俏。记者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看到,3D打印笔销售冠军的月销量在2516支,月销量超过500支的商铺不在少数。高销量的背后却存在隐忧,“塑料味好大,高温下容易中毒”“做工粗糙的玩具,孩子的手烫出个泡儿”......接踵而至的负面评价也意味着这类新型的儿童产品存在诸多问题。
在月销量前三名的一家商铺中,记者购买了一款包含耗材、纸膜、手指套的3D打印笔套餐。试用中,记者发现,使用3D打印笔需要连接电源线,当笔内温度达到190度时才能放入耗材PLA(聚乳酸),被高温融化的PLA通过笔头输出到纸上,耗材冷却后,图案变成立体的物品。使用过程中,3D打印笔发出刺鼻的塑料味,笔尖的温度也很高,成年人触摸后会反射性地收回手指。更让《IT时报》记者意外的是,这款月销量颇高的产品竟然是“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也没有适用年龄范围、中文产品名称等介绍,更没有3C认证(塑胶玩具是3C强制性认证产品)。商家却告诉《IT时报》记者,有塑料味属于正常现象,笔尖温度为70度,不会烫伤孩子。事实上,温度在70度的物体,成人能坚持几秒,80度只能短暂触摸,对于拿笔作画的孩子来说,70度很可能出现烫伤手指的现象。对于为什么是“三无”产品,商家则称该包装是外贸包装,发给所有买家的商品都没有这些信息。
2
使用增塑剂等
没有严格标准
“3D打印笔是否安全,一是看温度,二是看耗材。” 致力于3D打印的杭州乐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飞告诉《IT时报》记者,2014年,他曾推出一款针对儿童的3D打印机,因为小朋友不小心被六七十度的加热平台烫伤,即使自己连连鞠躬道歉,样机还是被愤怒的家长砸坏,因此,王忠飞后续推出的“孩宝”M系列3D打印机,均不带加热平台。
“没有加热平台意味着打印机在断电后不能继续工作,未完成的作品会前功尽弃,但给孩子用的产品首要考虑是安全。” 王忠飞说。3D打印耗材最常见的是ABS树脂(打印温度为210~240℃)和PLA(打印温度为180~200℃),ABS树脂打印速度快且弹性十足,能做成穿戴用品,但会产生浓烈的气味,而PLA是淀粉原料制成的,但容易堵塞热端。
制作PLA的过程需要添加增塑剂和颜料。按照2006年实施的《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供14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及材料应消除安全“死角”,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6种增塑剂列为限用物质,限量要求与欧盟相同。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用于儿童3D打印使用的耗材,对增塑剂的添加并没有按照该标准严格执行。而且据业内人士表示,在儿童使用的3D打印产品中,存在个别厂家添加刺激性化学物品的现象。
3
行业发展亟待
标准和规范
3D打印到底是科技电子产品还是儿童玩具?从业人士很难给出答案,对他们而言,这依然是一个粗放的行业,厂商根据各自的市场定位、受众定位来设计产品,并未受到监管方面的压力。虽然有些厂商已经推出低温打印笔,将笔尖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但耗材是否安全,是否按照《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来执行,依然是个问号。3D打印品牌三绿的副总经理蒋昆告诉《IT时报》记者,三绿新推出的3D打印笔有智能感温防烫套专利技术,但三绿3D打印笔95%都是出口且不零售。网售的百元以下的3D打印笔做工粗糙,技术还停留在初代上,这样的笔已经被品牌商淘汰。“3D打印笔是有技术含量的,价格不会太低,目前国内市场体量太小,还没有引起重视。小孩使用3D打印笔时,建议由成人陪同。”蒋昆说。
王忠飞曾经受邀参加3D打印行业标准制定的讨论会,在他看来3D打印最终会落地到各个细分领域,单纯的大行业标准并不能有效地促进3D打印的发展。“儿童使用的3D打印机,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多是用平板电脑、手机远程遥控,减少孩子触碰到打印机的次数,但制定的行业标准就要求打印机上必须有显示器的按钮。此外,孩子使用的App在安全方面也应该有保障。3D打印落地有很多问题,但整个行业的大标准不会提及这些。”
“前两年3D打印概念很火,现在逐渐冷却下来,泡沫被挤出来。目前,整个行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标准和规范,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细分行业的标准,导致产品之间不兼容、服务难协同。”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王联凤会长告诉《IT时报》记者,大的行业标准及细分行业的规范正在讨论制定,后续会推出,他们一直积极参与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和联盟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制定的标准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