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过去了,这家组织仍然坚持每月放一次《大象席地而坐》
“林象快要以一己之力,让《大象席地而坐》触达到北京所有喜欢它或者好奇它的观众了。”去年12月,青年文化媒体北方公园的这句感叹,揭示了在正规院线之外,《大象席地而坐》(以下简称《大象》)这样的边缘影片如何抵达迷影群体。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放映与花伦乐队演奏会的跨界活动
如果在微博上搜索“大象”,你可能会找到一个名为#每月放一回大象#的话题,话题的创建者正是从去年2月一直到今年10月,坚持每月放映《大象》的林象文化。
一直没看买来的DVD,潜意识里期待能与大象在大银幕相见的@是小陈儿啊,第一次听见“每月放一次大象”感到心里有砰砰跳的感动,一次又一次追随林象度过了安静的234min。
林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每月放一回大象”背后有怎样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一开始放映《大象》时,林象的创始人深马是有点抵触的,觉得“它受到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作品本身”,然而经过内部反复讨论、公平投票,拿下《大象》的话题滤镜之后,影片本身征服了深马。
他们在犹豫中开始了第一场放映,然后是第二场、第三场……之所以从此停不下来,除了放映收到的强烈反响之外,也因为《大象》的版权在胡波父母手中,每次放映都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收入。
《大象》并不是林象唯一一部长线放映的影片,同样片长三个多小时,讲述东北精神病院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囚》也是林象的“常客”,因为“纪录片可能更需要大银幕去体会,细节情感配乐都会在大银幕上得到非常大的传送效果。”
集体观影中不自主的叹息声、啜泣声,上百名观众在现场体会到的情绪共振是最让深马着迷的地方。当然,留在一些影迷记忆中的,除了这些时刻,还有在冬夜场中场休息时,“一窝人涌向隔壁便利蜂的咖啡机和面包架,一窝人买火点烟,暖和又拥挤”的动人场景。
观影现场
正如“林象”二字并非很多人误读的“林中的大象”一样,《大象》和《囚》也并不能代表林象文化的所有面向。成立于2017年12月的林象文化,本意是“Jungle Vision”,丛林里的影像,是一种参差多态又包容万物的意象。这也表明了他们一开始就燃烧起来的勃勃雄心。
三年以来,林象已经坚持进行了300多场放映活动,尝试把中国乃至世界的新锐艺术电影带到普通观众面前,策划了“向南的暧昧”“亚洲腹地”“山水乌托邦”等主题影展,承办了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无论是从放映的延续性、视野的开阔性、主题的策划度、组织的成熟度等纬度,都堪称北京青年文化推广机构中的佼佼者。
去年,林象文化因为“把中国乃至世界上新锐的、蓬勃的、严肃的影片带回我们身边的银幕”获得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新声提名。
从主题影展的命名,就能看出林象希望给城市青年带来何种新鲜的影像冲击——向南的暧昧、亚洲的腹地,超越了大多数简单以地域、流派、作者分类的影展,不仅承载着关于辽阔影像世界的无穷想象,还溢出了视觉层面,唤醒了身体的敏锐感受,进而升华为一次次灵魂的震颤。
2019年初,特别选在北京最寒冷的季节,林象首次使用“向南的暧昧”主题,集中放映了14部南方的作品,“给北京干冷的空气带来一袭水分和暖意”。
这样策展上的“良苦用心”立刻就被观众get到了,如@海淀乔姆斯基所说:向南的暧昧,名字太贴切了,在潮湿的地方才有暧昧,北方太干燥,情话讲出来干巴巴,像冬天没抹身体乳 。
虽然《路边野餐》《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影片已经把贵州、武汉等地的南方风情带入华语电影版图,但这些只是南方影像中的冰山一角,还有白雾弥漫的岭南,碧水环绕的湘西等鲜为人知的诗意镜头,在等待着属于它们的观众。
当然,除了内陆近年来兴起的“南方电影新浪潮”,尽量把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南方版图囊括在内,林象还把目光投向了更南方的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些年代更为久远的南方叙事,他们和内陆的创作者共享一个神秘主义的南方意象,已经形成了一种美学体系——暧昧的人物对照、破碎的时空关系、现实与超现实的模糊处理、诡异的配乐、浓郁的风景……
2020年初,林象继续带领北京青年自四川到闽浙,自两湖到南洋,穿山跨海,来了一次有方向没目标的“闲游”,感受关于“南”的各种想象。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长线放映的《大象》《囚》,林象除了探询南方影像的美学共性——“空间遮蔽营造的心理私密和情绪氤氲作用在身体上的缓释能量”,也会去关注行将消失的北方草原文明,通过直接、粗粝、写实与批判的镜头。
老姆登唱诗班的村民清唱《跟随他的荣耀吧,主》
“亚洲腹地2019”主题展映涵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中国新疆、西藏、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媒体人君伟称之为“一次游牧文明影像记录和讲述的集中呈现”。
在影展中,观众可以一次性沉浸在“鄂温克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中,亲身见证狩猎文化的消失,鄂温克民族最后的荣耀和不屈。
这些原始粗旷的影像对现场观众的冲击可想而知,@午灸不欢 就在微博上表示:“亚洲腹地2019”之《悲情布鲁克》应该是我看过的与穿戴整齐的城市观众形成最鲜明对照的一部电影。这种游牧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的面对面碰撞,正是林象的发起人所希望看到的。
为了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打破‘次元壁”的观影体验,林象还特意邀请观众在影展现场虞社里参与搭建蒙古包(真·蒙古包)。
因为“亚洲腹地”概念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林象文化内部曾进行过一次次漫长的讨论,力求在简单的地域特性之上,为它附加更多的精神内涵,“游牧”就是他们他们找到的那个关键词。
“从祁连山山口走到张掖,我们能看到一个农耕文明到游牧文明的变化过程,但是没有在那里生活的感受。”深马告诉我们,因为整个策划团队都没有在草原生活的经验,所以他很害怕影展变成了一种“奇观展现”。他希望尽量能贴近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死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而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面。搭建蒙古包可能就是他们的一种尝试。
蒙古包也可视为一个象征,象征着影像之外,林象文化搭建一个多元文化型“社交平台”的野心。
“通过现场,探索一种可能性”,是林象文化的品牌介绍,也是这个成立三年、致力于青年文化推广的线下机构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有次快崩溃,一个人逃到林象,和陌生人看了一场四个小时的影片,又从新浪潮谈到新媒体,从烤腰子谈到腰乐队,最后去大马路上一边喝酒一边‘斜眼观人’。”@反复越轴 这段自由串联的“神奇经历”,或许正好可以说明林象探索的那种“现场的可能性”。
在放映厅门口排队等待检票的影迷们
电影放映只是林象连接文艺青年的一根精神纽带,在一系列稍显严肃的主题放映背后,掩盖不了的是它骨子里的躁动。
他们会在放映结束后组织观众朋友们一起聚餐,以“海盗漂流”为主题秘密操办一场以碟换碟的线下活动。会以“万物循环”为口号,在晚上8点搭建起超过30个摊位的夜市场,供“夜游神”们逡巡出没,交易勾搭。
BABIE WOODS “万物循环”夜市场现场
在一位现场观众拍摄的vlog中,你能看到每一个手作首饰、艺术书籍、黑胶唱片、玩具手办摊位前都蹲满了专心挑选的人,有小朋友在露天游戏机前玩《街头霸王》,隔壁就是一对穿越回10年前专注踩跳舞毯的情侣,镜头移向更远处,是放映着黑白电影片段的巨大银幕。
花伦乐队音乐现场
哦,对了,整个vlog的背景音乐是现场歌手的吉他弹唱。这不仅仅是一场文艺青年的“鬼市”,更是一个参差多态又包罗万象的文化乌托邦。
明天,林象文化将听从夜的召唤,进行一次“任性”的展映,两个夜晚,六部属于夜的电影,邀请观众来一次从午夜到黎明的“观影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