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系列89丨郦生枉死谁之过?
△郦生之死
由于项梁的关系,田横与项羽一直以来都有不和,虽然彭城之战后齐国归附了楚国,但在楚汉相争的这一路上,齐国压根儿也没出什么力,因此郦食其说服齐国归附刘邦也算是很顺利的。
在齐国的立场上,无论依附谁、反对谁,前提是都要保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立和完整。因此当齐国得知在自己撤销了对汉国的防御之后韩信依旧下令发兵,甚至一路打到了齐国国都临淄外,此时郦食其有没有背叛已经不重要了,然而愤怒的齐王除了怒烹郦食其解恨之外,也是别无他法。
其实,在解决齐国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韩信还是郦食其,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掉楚国这个所谓的“帮手”。但是为什么顺利游说齐国的郦食其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呢?况且凭着郦食其的本事,他本不用死。
所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件事情中,有两点疑虑:
第一,韩信为何在明知道郦食其劝说成功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发兵?
第二,刘邦既然已经派遣郦食其游说齐国,为何不下令让韩信停止攻齐?
先说韩信吧。当初在拜将台上,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时,很多人心里并不服气。当然,自从出井陉道、背水一战、攻克赵国之后,韩信名震天下,也让一些人闭了嘴,看上去也是风光得很。而今突然糊里糊涂地就被刘邦夺了兵权,还被委派重新征兵远征齐国,对于重视功劳的韩信来说,齐国绝对是一次重立威信的绝佳机会。
因此蒯通对韩信的一番怂恿倒也是很合韩信的心意,如此难得立军功的机会,怎么能让一个儒生给搅和了呢?
所有人都知道,若是韩信发兵,身在齐国的郦食其必然会陷入困境。所以在韩信看来,自己的军功还是比同僚的性命重要一分。
毕竟,从一个逃兵直接跃升到将军之位,韩信需要让人看到他的实力,需要让自己效忠的刘邦重视、重用自己。被夺了兵权的他,更加急于证明自己。
其次,刘邦自然不会是因为健忘,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刘邦的本意就是要两手准备,让他自己见机行事。
韩信是用兵奇才,在他看来,游说虽有用,但毕竟齐国终究还是一方割据势力,不可能竭尽全力地对抗楚国。万一哪天楚国又占了上风,难免齐国不在汉国背后捅刀子……
所以,出兵齐国,应当也是韩信多方考量后的结果。
再说刘邦这边。郦食其若能游说成功,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如果一味地用军队那就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和兵力了。那么刘邦为何不直接告知韩信“你注意郦食其在齐国的情况,随时准备支援”?
这应该是所有史书典籍都说不清的微妙之处了。
刘邦岂会不知,韩信不停止发兵攻齐,身在齐国的郦食其必定性命堪忧,但是结盟或交恶不过都是利益的博弈,若关键时刻齐国还在楚汉间摇摆不定,绝对会坏了大事,武力征服齐国,才能真正让刘邦安稳。
刘邦把这个选择权和决定权扔到了韩信手里。郦食其游说失败,你继续攻齐;郦食其游说成功,你若止步,汉军便可避免一场战事,你若前进,那也是你韩信自作主张。
再者,身死关头尚且能丢得儿女的人,在大局面前,真得会在乎区区一个谋士的生死吗?还是有待商榷的吧。
郦食其死前,也知局势不可逆转,便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算是身为儒士的他“杀身成仁”的宣告了。
很多事情,无法一言以蔽之,千百年过去,豪杰冢也皆化作尘埃。郦食其暮年投奔刘邦,是其识人辨势之选择,能发挥经世智慧,不负自己一腔热血即可。
因郦食其之功,刘邦称帝后,对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很是重用,即使郦食其的儿子郦庎的军功没有达到可以封侯的程度,刘邦仍封其为武遂侯。
而后,听闻原齐国丞相田横仍逃离在外,刘邦便有心召他入朝。田横兄弟当年平定了被项羽分裂的齐国,颇得齐国人心,若放任田横不管,怕有后患。但田横也是当初烹杀郦食其的元凶之一,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在朝为官,仇人见面该如何是好?
于是,刘邦特意下诏说: “齐王田横将要到京,谁要敢动一下他的随从人员,立刻满门抄斩!”可朝中除了郦食其的弟弟,还有谁想要取田横的命呢?这诏令,不过是颁给个别人的罢了。
倒是田横,面对刘邦的热心招揽,无法接受,一是身为亡国之臣不甘于为刘邦做事,再者,即使刘邦下令不让别人动他,他也无法坦然与郦食其的弟弟同朝共事。最后,田横自刎而亡。
郦食其已死,这些纷扰本与他无关了。只是,先前抚恤郦食其家人的刘邦,后来便可恍若无事般招揽杀害郦食其的凶手,而杀害郦食其的田横,倒是过不去这道坎儿,可笑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