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续诗:“垂柳退色山空濛,红叶知秋石榴红”,后面怎么接呢?
有朋友邀请续四句诗:垂柳退色山空濛,红叶知秋石榴红。天高云淡收夏色,第四句应该怎么写?
这首作品写了前三句,要求连上最后一句。
从起句便知,这是一首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风作品。“垂柳退色”,“平仄仄仄”,“山空濛”,“平平平”,是三连仄加上三平尾,于格律是失替大忌。但是作为古风,因为“柳”字为上声,和“退色”两字音调区分开来,所以读起来还是很清朗,用字平熟,也很通顺。
首句是不错的古风句子,借助”垂柳退色“这一特殊景色描写交代了时间——这必然是深秋了,顺便再用”山空濛“交代了当下环境——山中细雨迷蒙。
因为是古风,我们不必考虑平仄问题,只需要注意押韵。“濛、红”都属于平水韵“一东”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续上的第四句用“一东”、“二冬”部问题都不大,或者按新韵来押也可以,这样相对轻松,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打造上。
第二句“红叶知秋石榴红”有个比较显眼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一首诗中,特别是较为短小的绝句中,应该要尽量避免重字,当然并不是不可以,出现递进的修饰手法,或者两个字同意不同的时候,不影响吟诵感,就没有问题。
题主这句中的两个“红”字既重复,又是相同的意思,虽然是形容不同的东西,总的来说改掉一个“红”字比较好。要知道即使不同字,同韵的字在同一诗中或同一句中出现,都是“挤韵”,都属于诗病。
这种诗病是不分古体、近体诗的,所以最好是改掉。
因为有朋友已经改成了“落叶”,这里就不重复,我们改成更有古调的“落木”,出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自带萧瑟、悲凉秋气,而“落叶”更适合形容春夏之时,在微风抚慰下飘飘洒洒,一落三荡的唯美绿叶飘飞状态。
其他地方照旧:“落木知秋石榴红。”
第三句:“天高云淡收夏色”。绝句和律诗一样,普遍文法“起承转合(放)”中,第三句是非常重要的,整首诗都要靠这一句来制造波澜起伏,或者为最后一句的诗情发射、意境拔高打好基础。
而题主这一句有些问题,首先依旧在写景,写天高云淡,这样就没有和前两句打出落差来。如果我们在第四句依旧好玩一样地接着写景,如“晓晴初雪舞寒风”,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首作品可以说并没有意义。
垂柳退色山空濛,落木知秋石榴红。
天高云淡收夏色,晓晴初雪舞寒风。
粗看这种续诗是没有问题的,好像是写了收夏色,迎来初雪。
但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题主的第三句不但没有给诗以波折,流于写景,同时这种景色从一二句读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因此我在后面写初雪,就更加荒唐。
从一二句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的背景是深秋(石榴红、落木)的山中细雨苍茫景象,那怎么可能出现“天高云淡”,怎么可能是“收夏色”呢?“收夏色”必然是在初秋用这几个字才合适。如南梁诗人周弘让的《立秋诗》:“云天改夏色,木叶动秋声。”——改夏色仅仅是动秋声,而非晚秋适用的词汇。
我们稍微修改一下,让这句诗更合理,同时为下一句打好基础。
“雨霁云销九州白”,依然在写景,不过相对来说有了承接。云散了,雨停了,月亮出来了,天下都沐浴在月光之中。
那么最后一句就要在这一句的铺垫下,把我们所积累的情感发射出去,可以找个落脚点(合回首句秋深),也可以不找,留白出来。
何为留白?就是你会顺着我的思路去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而是让读者存疑,让他在前几句已经逐渐代入诗人情绪中之后沿着我们设计的思路去思考。
正因为思考目的地的不定,绝句才会有不同于律诗的独特况味。
既然第三句都提到“九州白”了,那么我们的最后一句就不如放开一些:“敢邀嫦娥下天风?”
垂柳退色山空濛,落木知秋石榴红。
雨霁云销九州白,敢邀嫦娥下天风?
注意我这里基本上已经改变了原诗的思路。也就是说我如果看到前面两句的景色,遇到第三句的景色变化,喝二两酒之后,可能会出现第四句的想法。
这就不仅仅是景色了,我们加入了人,加入了人的情感。
这是情感的一个方向,形成一个思路,就要比前面那种接着写初雪的四句要完整,要有情感冲突。
不论这种情感是什么,但是总比没有好。
诗歌是情感产物。我们在续诗、改诗、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而题主提供的原三句,写景细致、特色、有美感,但是逻辑有点错误,同时我们看不到情感色彩。
要让这首作品与众不同,就需要代入我们自己所思所想,完成这个作业。
每个人的情感发散方向不一样,所连出来的句子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