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B超开到家门口,机器人护士已上岗,上海医院进化中......
30秒快读
1 |
老百姓不用跑大医院排队做B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看专家门诊,还可以同时解决社区医院严重缺超声医生的现状,岂不是一举两得。 |
2 |
让数据多跑路,让医生和患者少跑路,这是5G的大功劳。 |
长长的白色走廊上,5G机器人正在进行一次彻底的杀毒,它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流行病史调查、量体温、配送手术耗材和血液样本。在医患隔离的CT室,检查医生不用再冒险接近新冠等传染病毒,一切交给5G和AI。
B超室外不再像以往一样排气长龙,病患为何突然减少了?
在上海宝山区仁和医院,5G正在演化。
01
老百姓在家门口做B超
专家医生5G远程诊断
“病人吃过饭气体比较多,看不清病灶怎么办?”
“探头加点压,让病人侧身45度,做个肋间切,胆囊底部没有拍全,让病人深吸一口气屏住看血流。”
在仁和医院5G远程智能超声诊断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专家胡滨、仁和医院超声科主任胡蓉菲正一同为淞南镇、庙行镇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开展远程超声会诊。
不到1分钟时间,两位专家就诊断出,其中一位病人是多发胆囊结石,几乎在B超探头接触到患者脏器的第一时间,其中一位专家医生就指出这位病人还伴有脂肪肝。
摄影/孙妍
两位专家医生面前有两块大屏,一块显示的是5G实时传输的B超影像,一块聚焦的是社区医院超声室里的实况。两位专家医生一边为身在几公里外的社区医院病患下诊断,一边精准指导社区医院超声科医生调整检查手法,影像、声音几乎同步,感受不到时延。
不需要排队、不需要预约专家号,上海宝山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专家医生的B超诊断,以后,疑难杂症患者甚至可以发起跨科室的专家会诊。像这样专家医生集中式的远程超声诊断,仁和医院将在每个月组织两三次。
“在4G时代,已经实现了心电图、X光片等静态图片影像的远程诊断。而只有在5G的低时延、高带宽支持下,我们才得以实现动态超声影像的实时远程诊断。”仁和医院院长李钢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摄影/孙妍
在他看来,5G远程超声诊断势在必行。为什么老百姓到医院看病,往往在拍片一环就耗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因为即便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超声科医生也难招人。拿仁和医院来说,超声科医生的编制是14人,但现在只有8人在岗。社区医院更迫在眉睫,超声科老医生退休后,难有人接棒。
如何让新手医生尽快上岗?通过5G远程超声诊断进行下沉培训的需求,跟解决老百姓少跑几趟医院的需求一样迫切。
基于5G的低时延、高带宽,社区医院的B超影像的视频流可以同步至天翼云平台,上海电信宝山局技术总监谢青宇解释道,原来B超检查报告就只有静态图片和基于医生经验的诊断结果,无法做到可追溯,也没办法给AI“喂”数据。现在通过5G实现了检查视频的高速存储,可以更快地训练出聪明的AI,辅助解决超声科医生奇缺的情况。
摄影/孙妍
5G的快,不仅体现在实时远程诊断、高速存储数据上,也体现在部署上。比起改造社区医院的固网宽带,5G部署更快,只要花小半天时间安装调试远程超声设备,而且5G更利于这一检查设备在医院里灵活移动,比如在紧急情况下为危重病人进行床边超声检查。
10月31日,中国5G商用一周年,随着5G的覆盖越来越广,在更多要求稳定性的应用上,特别是在医疗场景下,5G将发挥更大的优势。
02
一座5G医院正在演化
机器人和超级大脑
上海宝山区仁和医院正在进化成一座5G医院,除了5G远程超声诊断外,这里还有很多5G机器人。在隔离病房,随处可见5G机器人,它们承担起消毒、发热病人流行病史初筛等工作。在CT室,病患和医生被隔离开来,AI可以进行人体精准定位,医生不需要再辅助病患摆正位置。AI会自动标注病灶,CT影像也能通过5G云平台实时上传。
病毒肆虐时的武汉各大医院,一度招不到清洁工人。不怕感染的机器人,为高压下医护人员减轻了不少病区消毒、配送等工作。追溯近期暴发的青岛疫情,其源头竟是患者在市胸科医院隔离观察期间共用CT室引发,消毒到位和医患隔离在CT室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期间奔赴武汉的钛米机器人,已经不止会消毒了。当钛米机器人入驻到上海仁济医院时,它还学会了自动配送血液标本和试剂,担当起了手术病房的随访助手。
机器人是护士的大帮手,举个例子,一个手术室高值耗材配送机器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三四名配送员。由此,它减少了护士离开手术台的时间,每台手术中断时间减少7-10分钟,运输错误率为0。
图源/钛米机器人
在5G的赋能下,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更高,错误率更低,能做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最大程度地帮助医护人员减轻压力,减少高危工作。
仁济医院建起了国内首个5G+智能机器人管理系统,电梯里、走廊上随处可见机器人在工作。这一系统是由钛米机器人与上海电信一同开发的,每个机器人身上都装有5G通信网关,连接了部署在边缘MEC上的“超级大脑”和机器人的“手眼四肢”,即各种雷达和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应用模块。
这个MEC“超脑”可以集中调度机器人,以最省带宽和流量的方式,将并发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大脑。而且它是一张部署在医患身边的专网,降低网络时延的同时保证了医院数据的安全传输。MEC技术需要在SA独立组网模式下运行,上海电信现已完成SA的部署和业务测试。
此外,基于5G的“专有才能”——网络切片技术,在发生类似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大量病患涌入医院的情况时,机器人并不会手忙脚乱,有了切片网络的资源切割,仍旧可以保障机器人平稳运行。上海电信对钛米机器人进行了5G改造,该网络切片服务于上海多个二三级医院的上百台机器人。
2018年底,上海电信与钛米机器人成立5G创新中心,如今被5G+机器人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上海仁和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各大医院“上岗”,机器人背后的“超级大脑”正在演化。
03
5G让数据多跑路
老百姓和医生少跑路
5G砌起了隔绝病毒和医患的“墙”,上海电信将5G加载在钛米机器人身上,在上海各大二三级医院,护士用一块平板就能控制机器人消毒、配送试剂甚至初步筛查发热病人。5G又打破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墙”,上海电信将5G用于远程超声检查、远程4K查房等场景,缓解了小病往大医院跑、社区医院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双重困境。
10月24日,上海首家互联网医院在青浦区朱家角正式进入试运营,不仅整合了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居民到这座互联网医院就诊,可以支持三地医保免备案异地结算、信用无感支付等,也让5G+医疗的应用最大化。
颇具现代感的白色病房里,医疗仪器用5G连接,查房医生与中山医院的专家医生通过一块屏幕对讲,免去了专家医生查房会诊来回跑。患者在互联网医院拍摄的CT和MRI影像,也能实时上传到联影智能和中山医院开发的5G影像平台,中山医院的影像学专家团队可以第一时间对疑难杂症进行远程会诊。
图源/网络
医疗数据、医保数据互联互通后,长三角共享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成为可能,疑难杂症患者不需要来回奔波,就为了到上海的三甲医院看专家门诊,也从根上刨除了大城市专家医生到三四线城市“开飞刀”等灰色地带。
疫情暴发之时,武汉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都是通过5G,接入上级医院,实现了远程诊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国最优秀的专家资源输往对抗疫情压力最大的医院,也更好地保护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在新冠疫情仍未完全远离的当下,5G和AI证明了自己在医疗领域的两大能力,一是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二是让AI机器人多看数据,让医生少看数据,甚至让医生不用来回跑路。
作者/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挨踢妹
排版/冯诚杰
图片/IT时报 钛米 网络
视频/孙妍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IT时报》有奖读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