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楚江之畔盛行于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 龙灯
旧时,沩乌楚靳四水流域,春节龙灯随处可见,唯横市龙灯最具典型。
横市龙灯历史悠久。清同治六年(1867年)《宁乡县志风俗志》记载:“上元龙灯以纸扎头……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
旧时龙灯,珠、龙头独立,龙身九节。珠由篾片编织成圆笼,笼中置一木板,木板中间凿一大孔,木柄从珠底部插入木板中孔,通过笼底与木板将其固定,便于玩耍者把持。木板两边各钻一小孔,用于插蜡烛。龙头、珠同为篾片编织,但构造比较复杂,尤其龙嘴编织能张能合。珠、龙头编织好后,用皮纸蒙上,由画工用彩笔将龙角、龙眼、龙鼻、龙身、龙嘴、鳞及珠描画出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喷上桐油。龙身九节,与珠、龙头同样分别用篾片编织,中间置一木板,套木柄,钻两孔插烛蒙皮纸,所不同的是,九节龙身包括龙尾在内,全由一条几丈长的黄色的布笼罩连接,布上画鳞。
一支龙灯队上,龙头多则四五只,珠多则八只。一般情况下,只有珠、龙头、龙身一套玩耍,其他珠、龙头燃烛在旁候场,随时准备因疲劳、熄烛而换上。周围庙上合在一起耍龙灯时,往往就看谁的珠、龙头多。有时,也有一条龙主耍,其余珠和龙头也一齐参与,阵营威武,气势壮观。
耍龙灯音乐没有固定曲牌,一般采用民间打击乐加唢呐,设有长喇叭、大锣、大鼓和旗帜、牌灯,一套小开台等。
耍龙灯过了大年初一后便可出灯,至元宵收灯。且要把所辖庙区范围内户主全耍到。旧时一庙大致相当如今的村,土地相当村民小组。如果庙大户多,有时出了元宵龙灯也还在耍。
龙灯出灯,因为龙是神,所以首先要备猪肫、鱼、酒、雄鸡、钱纸、细香、蜡烛到庙王处杀鸡捍猖。捍猖,要请师公道士,由保长或庙上最有威望的人到庙王处跪拜敬神,师公道士手端清水,冥神,口念咒语,右手大拇指中指蘸水向空中一弹,散发法水,浓烈气场,好让龙出阵。师公道士打卦顺利后就将清水端给主祭者喝下,然后主祭者一声号令“出灯”,耍龙灯的人一齐“吼--”龙灯蜿蜒出阵,这年耍龙灯也就放放心心,不会出故障了。传说要是出灯猖没捍好,启神不顺,煞气重了,就可能当场或耍龙灯过程中犯煞而死人。
龙灯耍到人家,首先要进主人堂屋参神参灯,启动主家神灵后再耍。遇到大屋场,往往住着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珠、龙头、龙身首先逐户入堂屋参神后,集中于中央地坪大展场面放手玩耍,耍尽了故事,就户户放鞭炮一挂接一挂。
龙灯看点主要在珠、龙头耍法技巧上。珠翻、腾、转、跳,龙紧追而戏其珠,耍珠、耍龙头者身离神合,技契力张,形同风电,气势壮观。有各种故事,如“猛虎跳涧”、“跳梅花板”、“大船撑宝”等。横市耍龙灯的72个故事中,最气派的要数“大船撑宝”:龙头坐于珠身,满身密鳞的龙身起舞如船,龙尾在后摇摆,形似船尾,领头的人大喊“划呢!”整条耍龙灯的队伍即答:“嗬呢!”“划呢!”“嗬呢!”“划呢!”“嗬呢!”……喊声一阵接过一阵,气势一浪高过一浪。
大船撑宝,寓示乌篷船在外挣钱,撑着宝回来了。这也是横市龙灯在宁乡独具意涵原因之一。旧时,横市向阳叫长桥铺,设有长桥港,规模宏大,是湘乡、涟源、安化、宁乡上部通往长沙水路要塞,港上长年停泊不少乌篷船。因此,耍龙灯与横市一带渔民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既涵藏着渔民们沐风栉雨外出挣钱的辛酸,更有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展望。
耍龙灯分两拨人群,一拨在前,称之灯面子,耍龙灯的则在后,小开台紧紧相随,灯面子一般由2—3人组成,由有声望的人提着小灯笼逐户收钱、收粮、记账,随从者肩挑篾箩担米和其他东西,点燃香烛于各家堂屋神龛上。普通人家打发一吊钱,也有用米折钱的,较富人家三、四吊,大户人家打发光洋白银,还留吃饭,大开筵席。
旧岁耍龙灯只许男士参与,1980年后,横市也像其他地方一样,有女性参与耍龙灯了。而且龙灯也简单了一些,往往一条龙仅一珠一龙身,龙头与龙身一体。横市现今健在的耍龙灯昔时好手,还有82岁的黄国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