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在语文课堂焕发“真我”风采

摘 要: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让人担忧的问题,学生作文生搬硬套的现象非常严重。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策略,认为要积淀生活底蕴,让学生作文成为反映真实生活的结晶;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作文成为抒发真情实感的载体;放飞学生性灵,让学生作文成为张扬“真我”个性的平台。

关键词:真实 真情 真我 个性

一、“真我”的迷失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徘徊在低谷: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却孜孜不倦于“造”“编”“抄”,忽略了作文的真情实感。他们或者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大喊口号;或者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荒诞离奇;或者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拾人牙慧。作为最富个性的学习与创新活动的作文,成了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折磨心灵的苦差。

二、“真我”的扼杀

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造成学生作文“造”“编”“抄”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语文教育等。本文只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学校教育还是顺应着应试教育,这是导致作文走偏的重要原因。选拔人才“唯考是图”,优秀人才“唯分是图”,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学校不敢有丝毫懈怠,教师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学生更不敢有半点马虎,大家都一致看好分数。学生只得埋头苦读,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作文成了无米之炊,只能“造”“编”“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渐渐懂得宣传与事实相悖,为了适应时务,追求分数,学生只得在狭小的生活和思维空间挣扎,不敢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他们的灵性和个性被压抑,被扼杀,变得“规规矩矩”,人云亦云。

其次,作文教育的模式化、政治化和非生活化,是导致学生作文走偏的重要因素。第一,为了谋求分数,我们老师往往就只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求平庸、求稳妥,只顾教学生文字编织术,只顾误导学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把作文和做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这样过多地追求“模式”“体系”“套路”,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作文当然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了。第二,在作文内容与立意上,教师指导时过分强调了政治性,认为宁可写得虚假,也要显示主题的积极向上,宣扬社会积极,善良,美好的一面,正是这种方向性的错误才造成了作文的空洞、干瘪。如写《母亲》非歌唱祖国不可;写《春天》非歌颂改革不可,这样矫揉造作,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是假话连篇了。第三,作文教学忽视了作文内容的生活化,真实性。如写亲情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妈妈雨中送伞,生病时精心照顾,学习时端茶送水……,这样的温馨场面令多少阅卷老师动容。虽然这可能是真实的,但并不一定每个学生的家庭都是幸福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光明与黑暗,有美好与丑陋,有阳光与冰雪,有欢笑与眼泪,有快乐与痛苦……当你感动于这浓浓的亲情时,你可曾知道又有多少家庭在流泪,你就不怀疑有些学生正在为作文而编织美好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说空话,大话,假话。那么,作文也就不真实,做人也就不真诚了。

再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是导致学生作文走偏的另一原因。传统教育由于师道尊严,教师俨然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他们小心谨慎,仔细研究教参,强调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思想就是真理,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都被教师无情地否定,考试时如果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错误,为了追求分数,学生哪敢造次?只有“唯师是从”。长期以来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束缚和压制,灵性就被扼杀了,致使学生不敢、不会甚至不愿说真话,学生在作文中也逐渐养成讲套话、假话,而丧失了弥足珍贵的个性和真情實感的表达。

由此看来,学生作文不够真实,表达缺乏真情实感,是因为我们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这都是亟须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三、“真我”的焕发

1.积淀生活底蕴,让学生作文成为反映真实生活的结晶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如今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对生活没有体验,作文当然是胡编乱造。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关注社会,感受生活,积淀生活底蕴,让学生作文成为反映真实生活的结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作文应当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命活动。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最珍爱的。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成为生命赖以存在的本质表现。让作文全面记叙学生的各种活动,确保作文从零开始。作文描述实践活动,即是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生活浩瀚如海,学生习作,以活动为切口,沟通生活,作文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阅历,无疑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他们有真话可说。教师可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引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人物的特点;用心去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事中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通过联想和想象,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短距离的接触,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积淀丰富的生活底蕴,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切认识和深刻体会。事实证明,生活的积累,是根治假话套话胡编乱造痼疾的良药。

2.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作文成为抒发真情实感的载体

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不少同学为文造情,或刻意矫情,无病呻吟。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敢于说真话,会说真话,能说真话,让学生作文成为抒发真情实感的载体。

(1)加强民主意识,让学生敢抒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强调了写作是学生情感的宣泄,如果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就会将真情实感掩饰起来。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转换在讲台上高高在上俨然是终极裁判者的角色,加强“生本”意识和民主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氛围和轻松自由的表达空间,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会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表露出来。例如:如今青少年学生明显早熟,他们青春萌动,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表露出来,作文就是一条情感排遣宣泄的渠道。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我们避讳甚至封杀异性关系或爱情这个主题,不仅是对责任的回避,也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作为教师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采取宽容而不是束缚、引导而不是压制的态度,学生就会把你看成是朋友,就敢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因此,如果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就会让学生敢于表达真情实感,表达真我,这样就会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便利条件与广阔空间,学生作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千人一面、虚情假意的文风。

(2)关注心灵体验,让学生会抒真情

“心之精微,发而为文”,要揭示生活的奥秘与真谛,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既应关注现实生活,也要注重传达内心的丰富体验,抒发真情实感。而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万般佳作唯情真,真情实感来自写真实的生活,若是矫揉造作,甚至胡编乱造的作文,其文中所流露的必然是虚情假意。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引导他们用饱含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滋味,“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是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如写自己遇到困难时,好多同学都喜欢写自己受到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行为的鼓舞,最终战胜困难,似乎这才是伟大。而其言并非他所想所感,作文雷同、虚假、造作。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面对困难挫折都精神抖擞,勇气百倍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孱弱的肩头承载不住太多的生活压力也是情理之中。如果困难都被战胜了,反而有失真实。“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真挚,就是要写出自己最实在的感受,就是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描写,让读者也清楚而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这种情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因此,学生只有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刻画那点涌动在心里的体验,作文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才能使讀者感知到一颗真实跳动的心,这样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3.放飞学生性灵,让学生作文成为张扬真我个性的平台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有教师命题,框定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体”“套”的“过关”“入格”,让学生写作时战战兢兢、担心偏题,担心字数太少或者太多,担心文体错乱等等,这是对学生写作的限制和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固有的“自由创造”的规律,这种作文的训练方式,将会导致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心灵花蕾的凋落,个性风采的泯灭。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解放学生禁锢的思想,放飞学生的性灵,让学生作文成为张扬真我个性的平台。

(1)尊重生命,自由表达

要使学生作文充满生命活力,身为教师,我们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独立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限制,鼓励自由和有创意性的表达。鼓励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也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摆脱作文的羁绊,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须顾及题目、文体、字数等等限制,尽情地自由表达,写你所想。不人为地设置模式与套子,不手握所谓的中心与立意的尺度,去垄断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多一份体贴,多一分关爱,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方式,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和思想。没有了羁绊、约束和禁锢,学生的主体精神就能得到焕发,学生的作文信心就能得到强化,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能得到激发,学生的表达空间就能得到舒展,发自内心充满灵性富有个性的文句才会自然流露在他们的习作上。林语堂曾说:“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变成八股。” 教师要牢记林语堂先生的教诲,尊重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坚决摒弃陈规旧律对学生手脚的束缚,坚决改变作文方式,坚决淡化问题要求,让学生在作文天堂里尽情地、自由地演绎千真百态的奇特风景。

(2)抒写性灵,张扬个性

作文是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心理冲动和精神产物。把眼睛看到的、心灵感悟到的和头脑思考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这就是作文。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与事,对这些人与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每一位学生都会根据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构思与语言运用上表现出自己的追求,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新课标明确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对老师们的作文教学是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率真而为,言别人所未言,道别人所未道,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如果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那么写出的作文也是有个性的。

总之,作文应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和灵气的展示,认识和情感的宣泄,是最富个体创新性的作业,也是语文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体现。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淀生活底蕴,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弘扬自己的个性,“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抒写性灵,流泻一时的感受,“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焕发出“真我”的生命光彩!

参考资料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81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