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家史】天主堂的记忆

文/应敏明

踩着过去的影子,一步步走回从前。途中的经历,有欢笑有哀愁,有甜蜜有苦涩,个中滋味,听君细说。

我的外公外婆是天主教徒,我母亲出生时就曾洗礼过。我外公是早年上海教会办的上海沪江大学的毕业生,去世在文革期间,关于外公是否去教堂做过礼拜,我没有记忆。我外婆一生仪态清清爽爽,表情一团和气。在我的记忆中,文革后,我外婆是每礼拜都要去天主教堂做礼拜的。我母亲虽然经历过洗礼,但从没去做过礼拜,应该就不算是信徒了。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母亲总会带我去给她的奶奶上坟,我的太婆坟上有十字架,母亲指着眼前这块都是坟冢很是荒凉的土地说,这是天主教会的墓地,给教徒们免费提供的。这一切对于当时作为小孩的我来说,天主教好像和我开始有了一点联系。

哪里知道,我十岁那年(1972年),由于老住所拆建要建设电影院了,公家竟给我们家在天主堂的内院空地上,建上一间平屋约四十平方米,住一家五口人。天主堂坐落在桃源南路旁,老人武部的北面,门朝白石头路。白石头路是条窄窄的弄堂,向东走三百米有口井,井边放有一块卧状的巨形白石头,听说当年是一位乡贤从南京送过来的,所以,此路叫白石头路。从此,天主堂竟然成为了我一生的记忆。

小时候听外婆说, 天主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一位法国神父主持建造的。我外婆口中,老底子的天主堂是很美的,礼拜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用罗马式柱承托穹顶,非常华丽,礼拜堂大窗户法国进口的五颜六彩的玻璃,时刻闪烁着绚丽的光芒,每礼拜天来做礼拜的人都衣着很整洁有修养,那优雅的赞美上帝的歌声,随时会从教堂里飘移出来,很有感染力。当年天主堂院子里面,还有许多混砖结构的欧式房子,房子前后夹杂种着竹子,风一吹,竹影婆娑。那时,院子空旷,经常行走着穿黑衣挂十字架的神父和嬷嬷,有种神秘和圣洁感。外婆说,当年天主堂还办慈善,办有育婴堂,收留的婴儿都是嬷嬷带的,有的嬷嬷有文化年轻漂亮。我读中学后,有一次外婆又说起天主堂,那时的我年幼无知,就用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反驳着说,宗教是麻痹人的精神鸦片,天主教是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外婆没有责怪我,只是用手抚摸着我的头顶,慈爱地笑着,但从此,外婆就再也没有跟我说起过关于天主教和天主教堂的事了。

天主堂占地近十亩,到了我当年的眼前,已像个大杂院了,呈现的是人间烟火。大门进去的右边是早已荒废的礼拜堂,其它地方都是生活圈。刚住进去时,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过去是从外国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尖顶和闪着五艳六色的玻璃的窗户就在眼前。那时小孩天真无忌,总想跑进去看看,这光怪陆离的玻璃窗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有一天,我从门隙里钻进去,只见教堂内厅很大顶很高,满是灰尘的窗帘绒布随便掉在地上,椅子凳子杂乱地堆在中央,有点古怪的彩色的光线从四面八方照射进来,连蜘蛛网都清晰得让人吃惊,整个大厅安静得象死去一样,这情形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来说是有点恐惧的,我迫不及待地逃离了,后来是再也没有进去过。

那时候本来宽敞的天主堂院子内,已密密麻麻地建了几十间平屋,新住进去了几十户人家,加上教堂所有的房子都被征用了,整个天主堂住进了百余户各色各样的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有干部、有警察,有卖电影票的,有医生,有小商贩,有剃头的,有专挖鸡眼的,有工人、有农民,反正做什么行当的人都有,就像是赵丹主演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场景,在此处活生生地重演。那时候,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到院子里乘凉,有的在吃西瓜,有的躺在竹椅上睡觉,有的在听收音机,妇女一般都会摇着草蒲扇,小孩都会围着大人转,但家家户户虽也打招呼有交流,但相互有防范,做事说话都小心翼翼有分寸。

七十二家房客

大杂院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我印象很深刻的邻居有这样几个人物。

有位壮年人五大三粗的,平时靠摆地摊卖烂泥膏药挖人脚上的鸡眼为生,我经常围观,只见他操着一把锋利的铁刀,一刀下去鲜血四溅,可往往就是手到病除。他妻子是黄岩人,长的很瘦小,人很善良,邻居都叫她黄岩小鸡(那时候走街串巷,用竹篮担着叫卖小鸡的都是黄岩人,所以,那时候宁海人习惯称瘦小的女人为黄岩小鸡)。

天主教堂门口边房,住着一位卖电影票的阿姨,矮矮胖胖的一幅笑脸,那年月卖电影票可吃香了,我家就经常托她买票,记得《少林寺》刚上映,电影是二十四小时连轴放,还一票难求,我是下半夜去看的,看后还兴奋了好几天。我家后门的邻居是一对医生夫妻,都是有名的医学院毕业的,先生是我县当年最好的外科医生,是宁波人,讲话轻轻腔,动作文绉绉,妻子是最好的内科医生,是上海人,穿得很洋气,言语也嗲声嗲气,一般人找他俩看病要排长队的,但我们邻居都有方便。医生夫妇待人和善,在城里的口碑很好,医生家里有位老母亲,不知那天去世,邻居均不知,待医生夫妻戴黑袖套出现,方知老人已故去,丧事办得简单的离奇。天主堂内还住着唯一的一位军人,是县人武部秘书,人长得很斯文,戴着副眼镜。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临白石头路的二楼一户人家的阳台上,种着一盆很大的仙人掌,会开花的,我的邻居告诉我,那是旧社会天主教堂里一位嬷嬷的家,是位孤身女人。那仙人掌开的花好美,我至今一直记着。

住在天主堂内十几年了,那里留有我的少年和青年的岁月。少时,我羡慕人家习武,每天早上会在天主教堂的空地里挥拳耍棍,拳是南拳,棍是黑风棍,尽管练的是三不像。有时,为了显示自己孔武有力,竟用双手提着两只不小的铅桶去井里打水(看《少林寺》电影学的)。

当年,尽管住在天主教堂内的人可分各等,但经济差别不会很大,都穷。比如我们家,虽然父母是双职工,但由于父母要哺养三个小孩,还要赡养上辈,加上父亲又嗜烟酒茶,家里经济经常是捉襟见肘,家里最好的一件家具铁床,还是向公家借的,最好的书是一套不知哪来旧的《康熙字典》,可谓家徒四壁,寒碜不已。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家发生重大变故,姐姐被“知青”下乡了,我被开"小店"了,父亲由于“文革”被“运动"了,那真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

带有钟楼的天主堂旧照

来自《缑乡旧影》

岁月无痕,世事变迁,一晃三十年了。自从一九八六年我们家搬离了天主堂,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回去看过。这段记忆,甜酸苦辣,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后记

《天主堂的记忆》一文,作者仅有文字而无现成的图片。遍搜网络,唯有宁海档案馆存档的一张天主堂外景黑白照;环问身边摄影师,均言不知天主堂位于何处。即便是编者本身,曾在桃源南路上工作数年,亦是只闻城隍庙,不知天主堂。为何如此古典的建筑,置于城中,却游离于众人视线之外?

一个周末的早上,编者驱车来到久未涉足的桃源南路。旧时的宁海影都早已夷为平地,一幢淡红的欧式建筑在一群现代新居中分外惹眼,想必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主堂了。我们年轻时常神游于桃源桥头,彼时的目光与脚步仅止于这喧闹的街头,何曾想过这高高的影院一侧还隐有如此圣洁的天主堂?

推开虚掩的院门,静谧,肃穆,老照片中标志性的尖顶钟楼已荡然无存。后院略显陈旧的门坎上,蹲坐着一位中年女士,正在低头整理农具。这位笃信天主教的罗修女自慈溪而来,居于此处。她笑容恬淡,修道之余,在拆建后的废墟上自种着瓜果蔬菜。天主堂内知旧事的一位嬷嬷,已于几年前以九十高龄谢世。如今除了古风依然的教堂,庭中尚有一株虬根盘结的百年黄杨,绿意盈盈,斜斜伸展于墙头,追忆着这天主堂内外久远的往事。

(编者:葱丛)

百年黄杨

教堂之内

天主堂正面照

(朱军校航拍)

天主堂仅存建筑

(朱军校航拍)

回望来路,一段悲欢离合的家史,或许在您耳畔流传了多年。如若再不拿笔记录,将如烟消逝。文化宁海闲话家史栏目,期待您的娓娓道来。

投稿微信号:zcf106zcf

1

编辑:葱丛

(0)

相关推荐

  • 老照片记忆:那些别致的小教堂,就如星星一般散落在乡间

    -- 这是一个专注研读教会历史的窗口公众号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 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 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考的朋友. 老照片记忆:那些别致的小教堂, ...

  • 长治教堂

    长治天主教教区中心教堂 2007年12月4日,山西长治天主教教区中心教堂.总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钟楼高约50余米. 建成后能够容纳上千人做弥撒,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07 大同天主教堂 ...

  • 在曾经三为国都的没落古城,回眸天主教会的百年记忆

    在这座曾经三次成为国都的没落古城,回眸天主教会的百年记忆 一,曾经三为国都的滑县古城 滑县城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在沦为无名小县城的滑县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历史上曾做 ...

  • 【闲话家史】浦子与潘公凯先生的一场对话

    一条从冠庄流出的河 文 / 浦子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有一对父子值得关注:那就是潘天寿与潘公凯. 他们都是浙江省宁海县冠庄人氏,是我的本家与同乡,他们是从冠庄流出的一条河.所以,借<冠庄潘氏族 ...

  • 【闲话家史】相隔两地五十载,再聚人面何处寻

    文 / 西溪遗民 西溪,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个美丽的地方.每年的清明,我们一家都会前去西溪,祭扫祖先,也为缅怀那曾经的家园. 西溪水库大坝左下侧有个平坦的地方,那就是我的老家,如今种上了很多树木,很难 ...

  • 【闲话家史】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二个人

    魏人彪 散文 从后来长辈们的叙述中,我知道,我应该是见过奶奶和外婆的,但打从记事起,我的生活里就只有爷爷和外公了. 记忆里,爷爷和外公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有如土地一般黝黑的皮肤密密地爬满了皱纹和暴 ...

  • 品,《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品,《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 记忆里的上海味道:闲话馄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闲话馄饨 馄饨是用面皮把馅包起来,然后在水里煮,就是水里煮的包子,古人称"汤 ...

  • 【灵璧记忆】闲话 耩子“耩地”

    闲话 耩子"耩地" 文 / 晏金宝 耩子,一种农业生产用具,主要功能是播种,在淮北地区俗称"耩地". 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 ...

  • 【成都记忆】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圆满举行

    四川蒙顶山茶网    编辑:张明儒 四川蒙顶山茶网讯 4月29日,第十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隆重开幕.由省农业农村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经济合作局.省政府驻重庆 ...

  • 【视频】 美业专业知识记忆方法

    【视频】 美业专业知识记忆方法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