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草书上佳范本《草诀百韵歌》,为何托名王羲之?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王羲之草诀歌》版本很多,文字内容多少差别较大,但基本表述大体上一致。《草诀歌》以“草圣最为难”开篇,以“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结尾,篇首冠右军之名,篇尾落款“王羲之书”,有的还钤有《王羲之印》印章。考察这些版本的异同,有两点可以肯定:
一是这篇文字的内容不会是王羲之编写的。王羲之是东晋朝廷大臣,是王公贵族,同时也是当时名士,自然很重个人名誉声望。他即使再自信或自负,也不会傻到自封“草圣“,并且在自己写的文章中自我吹嘘,要别人“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的。
二,从落款署名“王羲之书”的各个版本书写水平来看,无论结体、用笔都与所传王羲之草书字迹相差甚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王羲之十七帖》及《大观帖》所載王羲之墨迹刻本比照对勘,便可一目了然。即如卷首冠有米芾集字的版本,也与王羲之上述诸帖不可同日而语。
三、《草诀百韵歌》到底是出自何时何人之手,至今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但从时间上推测极有可能是宋人编写。
这主要是因为整篇《草诀歌》完全是由符合近体诗格律的韵文组成。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采用对仗且完全符合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仅有少数句子略有失粘失对现象。大家知道,近体诗格律发端于南朝齐梁间,至初唐才渐趋成熟。所以此《草诀歌》绝非晋代之作。又从整篇排律对孤平、拗救的灵活处理上看,亦非唐人风格。
四,据有关资料介绍,明代杨慎《升庵外集》卷八十八有云:”《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托名王羲之。”
总之,《草诀百韵歌》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草书歌诀,是学习草书的重要门径,历代大家如董其昌、韩道亨等都曾书写过这本歌诀。原作者之所以冒用王羲之的名号,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加快传播。
另外,小草书到了晋代王羲之集其大成,正因为此,亦或就是说这是关于”王羲之草书”的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