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推荐】视频来了!张仁针刺治疗青光眼经验
张仁针刺治疗青光眼经验
操作视频在最后,记得看呀!
青光眼是常见的眼科疾病,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最终导致视觉功能损害,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征群。全世界青光眼的发病率为2%~5%,居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首位,约60%患者分布于亚洲。张仁主任医师为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氏针灸疗法”传承人,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文献研究工作近50载,对眼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其针灸治疗青光眼经验如下。
青光眼为瞳神疾病,属中医学“五风内障”“青盲”的范畴,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表现,又有“青风”“绿风”“黄风”“乌风”“黑风”“雷头风内障”等病名。本病虚实皆有,先天不足、体质虚弱或过劳,均可致目窍失养、神水滞涩,诱发本病;风、火、痰等上犯目窍,则引起肝系窍道或目中玄府闭塞不通,最终致病。
目与五脏六腑、精气血有着密切关系,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肝血充足、肝气调和是目能视物辨色的重要条件。肝气郁结,气郁不得疏泄化火,火动,阳失潜藏,阳亢则风自内生,风火相煽,上冲巅顶而发本病;(肾)水不涵木、(心)血不濡肝、肺虚不能制约以及土壅侮木等也可致肝阳上亢而发本病,也有因肝阳不足、浊阴上逆而致。眼为肝窍,肝脉与目系相连而通于瞳神,所以肝经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同时,七情最易伤气,气机不利可影响脏腑、器官、组织以及气血、水液等的功能活动,可导致眼内气血瘀滞,脉道阻塞;肝病犯脾,脾失健运,使眼内水液排泄困难。可见,气虚血瘀、气郁化火、肝肾亏虚、心脾两虚、阴虚风动、痰火上扰均能阻碍气机,扰乱气血而诱发青光眼。
张仁主任医师认为眼部气血壅滞,目中玄府闭塞不通,脉络不通是其主要病机;情志不舒,肝脉郁滞,引动肝风痰火等则是诱因。因此针灸治疗原则应以疏通气血、宣泄壅滞、清利目窍、疏肝理气为主。
张仁主任医师提出治疗青光眼应“以目为本,疏肝为先,以通为用”。即在治疗上谨守病机,一方面要疏通水道,使神水流畅,另一方面要疏肝平肝,使肝脉通畅。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选穴组方。
所用主穴分为2组,一组为新明1穴(位于耳垂后皮肤皱襞之中点,翳风前上5分)、新明2穴(眉梢上1寸,外开5分)、上健明(睛明上5分)、承泣、天柱、目窗;另一组为风池、太阳、球后、上明(在额部,眉弓中点,眶上缘下)、翳明(在翳风后1寸处)、头临泣。配穴为行间、太冲、四白、光明、还睛(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臑前5分处)、安眠、百会、印堂。
主穴每次取1组,交替轮用,配穴在效不显时依症酌加1~3穴。提倡中取为主,结合远、近配穴。
中取,是指选取离病位较近的颈项部的腧穴,如新明1穴、风池、翳明、天柱、安眠;
近取,是指眼眶内及眼周局部取穴,如上健明、新明2穴、承泣、球后、上明、太阳、目窗、头临泣、四白、百会、印堂;
远取,即四肢远道取穴,如行间、太冲、光明、还睛。
该组方以中取效穴为君穴,近取效穴为臣穴,远取效穴为佐使穴。耳后的经验穴新明1穴、足少阳胆经之风池穴治疗眼底病较单独使用眼周穴效果显著。结合眼周的球后、上健明等穴,远部的光明、行间等穴,诸穴合用以通畅气血、宣泄壅滞、清利目窍、濡养神珠。
风池、目窗、头临泣是足少阳、阳维之会,为足少阳胆经穴,胆合于肝,助肝行疏泄之功,可调畅气机,亦助脾胃之运化,使津液得以输布濡养全身组织;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沟通调节肝、胆两经,通络明目;针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可使上逆之肝气下行以降低眼压;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马丹阳十二穴歌》有太冲穴治疗“眼目似云朦”记载;天柱,属足太阳经,足太阳之脉“入项连目系”,针刺之可疏通眼部经气;承泣、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穴,可疏通眼部经络,还有益脾胃、调补气血的作用;上健明、新明2穴、球后、上明、太阳、翳明、还睛、新明1穴、安眠具有通调眼部气血、活络明目的功效,有助于降低眼压。
3.1 强调刺法
针刺眶内穴上健明、承泣、上明、球后及颈项穴风池、天柱时,操作不当易发生意外事故。张仁主任医师主张采取速进缓送之法进针,即以拇示指持针,针尖贴近穴区表面,快速捻转压刺入皮下1~2mm,略作停顿,调整方向,缓缓进针至所需深度。颈项穴多朝向同侧目区,进针30~38mm,至得气;针刺眶内穴时,针尖略偏向眼球方向直刺20~30mm,至得气。
3.2 重视手法
采用0.30mm×25mm或0.30mm×40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百会穴向正后方平刺10~17mm,神门直刺10mm,内关、太冲直刺33mm,肝俞、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7mm,行捻转手法,以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 。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
行气法,是张仁主任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捻转结合小提插促进针感的特殊手法,分为轻行气法和强行气法。轻行气法,即以拇指指腹将针柄压在中指上,以中指转动为主做快速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此法多用于眼周穴,不易发生皮下出血等。如新明2穴、太阳,以0.25mm×25mm毫针直刺15mm至得气,做逆时针快速转动,捻转幅度180°、频率120次/min,提插幅度约0.5mm,使沉、胀针感向太阳穴或眼内放射。本法捻转提插幅度小而频率快,其针感明显而刺激量较小。强行气法,即以拇指指腹将针柄压在示、中二指指腹上,以拇指做较大幅度的向前(顺时针方向)捻转,捻转幅度360°、频率80次/min,提插幅度1~2cm,行针1min。本法刺激量较大,多用于耳后新明1穴、翳明穴。如针刺新明1穴时,取(0.25~0.30)mm×40mm毫针,针体与皮肤呈45°~60°角,向前上方快速进针,针尖达耳屏间切迹后,将耳垂略向前外方牵引,向前上方徐徐刺入,针体达下颌骨髁状突浅面,深度为30~38mm,出现针感后,施上述强行气手法,促使以热、胀、酸为主的针感传导至颞部及眼区。
导气法首见于《灵枢·五乱》:“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但对于怎样做到“徐入徐出”并未具体说明。张仁主任医师认为,导,即诱导、引导、催导之意。行针时,应以和缓为贵,慢进慢出,导气复元。虚者导其正气,使之恢复旺盛;实者导其邪气,使之不致深入。针刺达到一定深度,稍加捻转提插,获得针感后,将针尖朝向病所,即《针灸大成》载:“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再用拇示指执针行徐入徐出之法,以提插为主,反复施行,动作宜慢,捻转角度小于90°,提插幅度5~10mm,频率30次/min,操作要有连续性,行针约1 min,以针感逐渐向病所放射为宜。张仁主任医师认为本法对控制针感传导及促进“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多用于天柱、风池、行间、太冲穴。风池、天柱穴采用(0.25~0.30)mm×40mm毫针,针尖向同侧瞳孔方向刺入30~38mm,施以徐入徐出的导气手法,诱导针感向前额或眼眶放射。针刺行间穴时,采用0.30mm×40mm毫针直刺得气后,再提针至皮下向太冲穴透刺,并使用导气法使针感上行。
典型病例及结语可点击阅读原文。
张仁针刺治疗青光眼经验操作视频
*此视频仅为操作方法演示
来源:刘坚,徐红,张进,应嘉炜,沈凤娇.张仁针刺治疗青光眼经验[J].中国针灸,2020,40(12):1338-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