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厚待每一个 致善的灵魂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你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厚待每一个致善的灵魂
文|华静
又到丰收采摘的季节了。在郊外一天,从白走到了黑。大自然里的一切景物,在给了我亲切的视觉拥抱之后,成为了甜蜜的背影。包括我站在高山上的时候,看到的那显得更为高远了的天空。从这一刻起,我,放飞了思绪。
一种思念、挂念从仰望天空的眼睛里表现出来。守望着,一边看,一边不动声色地和自己和解。清爽的风中,有一个瞬间,仿佛时空倒转,无需思考,只需让脑海中的所有记忆变得那样美好简单。只需借助那风,祝愿远方的亲人们、友人们平安。
一
“愿上苍厚待每一个致善的灵魂”。
这句话,我看到了,记在了心里。同时记住的,是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一兵笔下的思想的行者——今年刚刚去世的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
在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第一卷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被柔情一同系于严谨的哲学追求,这种追求使我们聚合,同样也带来一种争斗的气氛。”
这个1952年出生的哲学家,在他16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当囚犯的时候爱上的哲学。每天早上读拉美的诗,收听广播,然后阅读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西蒙栋等人的哲学文献及思考。他说自己是一个思想上的行者,而不是一个大学的学院派教授。他不同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地方,是他凡是想得到的事、想到了就亲自践行。
由于熟识,张一兵对斯蒂格勒的解读更直接:他在尝试探究非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下的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前景,以及科技的解药性,进而引导一种新的个性化,从根本上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的奴役,建设一种全新的知识共产主义。这是斯蒂格勒的激进思想和实践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部分。
斯蒂格勒真的很努力。他从书本中走出来,在现实中探索。
整整一天,我写在日记本里的两个青年人,都在牵着我的心。没有谁不渴望温暖,没有谁不期盼温暖就在身边,只是,我得理解,他们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愿意在自己并不熟悉的环境里做一次探索实践。
斯蒂格勒对他们有没有影响,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对探索和打拼还没有产生心理倦怠,他们依然“行”在自己纯真自我的大爱世界里,努力摆脱“知”的肤浅。
斯蒂格勒的思想有很深的轨迹,看到的人都会受益。
“不要将我们的经验和心理记忆交给机器。”就像他说的,我们需要开发一种理论计算机的新模型,只是这模型让非计算机的东西发挥其价值。例如音乐:一部分是基于计算,另一部分基于超越。
悠扬的音乐,带有情怀的灯光,加上斯蒂格勒思想的温暖,那些为生存为理想奔波的人们终于坐了下来。已经坐拥成功的人不会轻易忘记各自曾经的奋斗故事,从别人的故事里,都有不同时期自己行走的影子。只要愿意倾听,每一个光鲜外表的背后,或多或少也都有掩藏不住的泪光。
“学习意味着质疑自己。”今年疫情全球化蔓延,斯蒂格勒的“超越”理念给人带来安慰。“如果在慌忙中进行,这对于反思不利,那么让我们利用这段封城来思考,工作和发展未来。”
潜台词:我们要发现的是真自我。
那个以远方为灵感的梦,自有友人、亲人和知己们去负责默契和懂。
就像多年前的傍晚,我在书吧里听到的那个声音:我的灵魂还在路上,快找到我了。
自己找自己吗?其实,人们的目标是高于这一切的。找,只不过是创造更丰富生命的又一个起点罢了。
二
“我在田埂上坐下来的时候,与我在森林中散步的时候,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
自称为“稻田工作者”的作家周华诚,接连出版了两本书。每收到一本,我都会随手翻开一篇来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感觉那都是落入凡尘的文字。
一本是《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一小片土地上的劳作与修行。目光清澈的人,在那稻田里相见。”父亲的水稻田,已经是华诚的文创项目了。秋天来了,收获是他和父亲在这个季节里最开心的主题。“一大群陌生人的遇见与欣喜。做三四月的事,到十月自有答案。”
离开城市又回到稻田的华诚,给父亲带来专家研制的新稻种,给父亲带来一种新的销售理念。更重要的是,他给父亲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稻田体验者”。这些体验者,虽然每天都吃米,却从未见过米是怎么从种到收又摆到餐桌上的。体验者中孩子们居多,这也是华诚的本意吧。让孩子们看看那些几近失传的农具,看看他引以为豪的稻田,与其说是一种格局,不如说是一种深深的稻田情结。
另一本是《素履 以往》。“当我重新回到乡村,回到稻田中间,开始一种晴耕雨读的生活时,我真切地体会到内心的许多变化。”
我读懂了。华诚想对自己也对所有的亲朋好友说他亲近久违的山林溪流时的感受,他想把昆虫的鸣叫声、落叶几近无声的美和风的吟唱传达给所有的人们。甚至,连那雪花落在地上的声音,好像也只有他能听到。许多个傍晚和清晨,他在稻田里不愿离开,因为他感觉那小小的稻田,让他的世界变大了很多。
于是,他感慨:原来对于美好,我们所知甚少。
于是,他感动:在千万年的历险之后,种子才积累下它的生存智慧。
于是,他感恩:炒米的香味里,天然就蕴藏了一股温暖的情意。
其实,他的作品正是从他父亲的稻田入笔的。那么欢快地把原本古板生硬的稻田情结写活了,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稻田就像一个空间课堂,只不过是脱去鞋袜、下田插秧的劳作课,那种与泥水相伴的快乐,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当看到一个又一个小脚丫踩在稻田泥水里的时候,华城的相机里留下了父亲因他的创意而来的欣慰的笑容。
和华诚一样,我也喜欢卡尔维诺笔下的男爵说的那句话:“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
读书时,总喜欢刻意断章取义,其实就为了契合一种心境。民间生活方式,没有谁说行与不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所以,当看到华诚描述自己的情绪时用了一句话,立时就被他打动了:我在古田山里行走,远远地听到那些鸟儿的鸣叫,又要怎么样才能认出它们呢?
生活经历以后的思考,才能成就生命的厚重。
原本,父亲作为农人的疲惫和勤劳就是华诚熟悉的,即使他在城市里生活再久也不会抛在脑后。那些悠闲的、没有上下班严格时间概念的田园生活,一直流动在他的日历上。他格外看重父亲以及如父亲一般面朝稻田背朝天的农人们的生活状态,因为他知道,祖父传承给父亲的东西和父亲传承给他的东西都是从这稻田里生长出来的,看似平静的表情其实潜伏着油画色块堆砌的波澜。
华诚深深理解稻田里蕴藏着的特殊力量,认为是他的笔墨也不能描摹出来的生动和气韵。
“心里有远方,熟悉的地方也能看见美。”
他的镜头里,是一整个秋天。
三
原本,我们眼里就不缺乏美。因为美善相通。
就当那天空中写着动人的童话吧,所以我就那么望着,许久许久,对那天空充满了诗意的眼光。
多年前,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标题:与创造力和思考力拉锯。
内容是对一个女摄影者的采访。问她出生的地方在哪里,成长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在哪里,问她还去过哪些国家和城市,问她对城乡变迁的认知,问她希望在摄影中做哪些尝试或者突破,等等。
记得她说过:我拍摄人物肖像的时候,会喜欢比较压暗的光线,这样能使人物显得更有内容,更有看头。
还记得她说:摄影过程中,不仅仅展示几套服装,而是把整个场景设计成一个情节,具有故事的完整性。这样,摄影主题就不是分裂的碎片,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整体性了。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她把她看到的每一种善良藏在心里,在镜头下呈现,故事里凝结着她的深情。人生经历和教育经历给了她沉着、含蓄的气质,让她具有爱和天真的品质。
或许正是对诸如以上我所讲述的几个人的经历解读和理解,我才会对走向远方生活的亲人友人说过那样鼓励的话:只要你喜欢,按照你的意愿,愿走多远走多远。
“离开是为了抵达。”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一句话,遥控了成千上万公里的空间。
我知道,对于极具创新气息的一切,我们和我们的亲人友人一样充满了好奇。潜意识里,愿意像一块海绵那样,吸收更新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观点。
那夕阳下柔和的美,那湖水镜子般的显现,纷纷触动着我们心中最温柔的牵挂。有时甚至怕担负不起这样的礼遇,我们在路途中于心不安。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美学思想在给人教益的同时,提示在创造之中进行的想象与虚构,必须紧密接近事物的真相,追求融贯整一的题材。他用一种特别的话语界定了我们生活的理论。
他说:“无论风暴将我们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的人笑意盈盈,多重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令他们神思悠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把庄子提出的美学观点记在心里,跟随自然的本性,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
“愿上苍厚待每一个致善的灵魂”。一句话,为生命的丰实支付了难以想象的勇气、极大的实力和信心。直顶我们脑门子的一种人格情操的具象展示,就是历经人世沧桑,在磨难中依然对生命产生的深深敬畏。
因为足够遥远,所以足够超然。我们要做的是信念的英雄。
对着天空,对着远方的友人亲人,我喃喃自语:
做好,尽力。
保重,平安。
嘉
宾
有
言
12
王晓霞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鲁迅文学院第四期作家班学员。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八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作词。
厚待每一个致善的灵魂,我被这个标题惊到了。于是,就有了一种由外而内的浸入感。
华静的文字如同她的人和她的名字一样,一面似兰花兀自绽放,一面像处子沉静婉约。在双重并行的娓娓道来中,一种不慌不忙,不露声色、从容淡定的柔软便走进了心中。她用发现与追问,出离与回归,构筑了一个关照当下的美学维度。
森林中散步,想到了与自己和解,心理学层面的思考;田埂上坐下来,想到了稻田里蕴藏着笔墨也不能描摹出来的生动和气韵,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回到乡村,想到了在千万年的历险之后,唯有种子才积累下它的生存智慧,敬畏生命。
身外的景,手中的书,行走的步履,看似场景的置换,身份的转换,实际上是作者一次次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她将自己修行的感悟,毫无保留地阐释并分享给了大家。精神的富足,灵魂的丰盈,蕴含着大情怀、大悲悯。那是疫情下对众生的关切,对个体的呵护,对每一颗心的熨帖;那是生命哲学的向度——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这是我读华静此文的一点感受。应该也是她的文字所给予人们的一种启示吧。
华静
笔名丹琨、元琪。高级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三届中国产业报协会“十佳编辑”。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代表。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诗集《有梦在前头》《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出版随笔集《给心找个家》《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旧铁路上的寻觅》。出版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
出版《华静文丛》三卷:《挂满情怀的生命树》《那一片诗情牧场》《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有约
李培禹| 日照遐思
金 涛|嘉宾有言
2020·9·4(星期五)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艾 英 李青松 张国领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章平
林遥 江南 陈戎 张刃 周华诚
江耀进 刘笑伟 周敏 王巨才 高众
杨勤良 孙书柱 卢盘卿 陈先平 孙现富
苏湲 沉石 施亮 刘红 雷健 李明新
孙晓青 董国政 刘永良 廖华歌 王晓霞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天津文学、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安徽省文联
每周一书
西河渡
李培禹 著
红旗出版社
山水游记散文集《西河渡》,是红旗出版社2020年新年伊始推出的“散文名家名作集锦”丛书之一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北京日报·名家夜话》公众平台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