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清:范氏家族谱序
黄堡文化研究 第338期
范氏家族谱序
宋治清
表兄范俊杰是黄堡镇屽(gai)村人氏。孩提时代在村小学读书,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肄业于铜川市庄里师范学校。回乡后任代理教师,负责建校办学。恒志不灭,焚膏继晷,强持不輟,终有业绩造福桑梓,人格品德遗迹可风。后转入行政单位工作,担任郊区党校副校长、区物价局局长、区工商局书记等职务。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肯干,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退休后闲居新区,精于太极,勤于书法,修身养性,闲暇之时,终於修成了《上村里范氏一支家谱》。
范氏一族是黄帝的后裔,出于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为杜姓后裔,舜封帝尧儿子丹朱在唐,丹朱传至帝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姓氏,子孙称为士氏。隰叔曾孙、士蒍的孙子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后有范文子、范献子世代为晋国上卿,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晋静公二年,范氏迁入魏,后迁入秦,迁入南阳,范氏散居各地。经统计范姓在百家姓中居51位,约计56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35%。
据范氏族谱载,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至福建宁化,是为范氏入闽的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许多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进而迁至海外,范氏分布更为广泛。
王益区黄堡镇屽村是一个比较大村庄,就屽村一个自然村分三个村民小组,有1330人之多。该行政村还包括上屽村、吊庄村、南凹村、嘴头村、河里村五个自然村。全村约有600户,3200多口人,其中范姓约有1100多口。宜君县太安镇范寺村、耀州区演池乡湫凹的范村,印台区三里洞桑皮头村都有从屽村迁徙来的范姓人家。
人生最珍贵和难得的一个活动就是回忆。把岁月中艰难困苦的经历,把生活中难以忘怀的磨难,把人生最美好的机遇、时光都比较稳妥真实的记录下来,启迪后世来者不愆不忘绳其祖武,有典有责贻厥孙谋。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部家族谱,既有对先祖的敬仰,对父母的怀念,也有其他族人的追忆;既有个人的成长历程,又有感情纠结的琐碎;既有投身革命工作的欢乐,也有家庭不幸的悲伤。总之,这是一部家族发展兴旺史,也是一个家庭生活变迁的记录,更是个人成长历程的自传,多么的真贵呀!
这部家族谱的一个鲜明特点和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真实性,不虚伪、不溢美、不掩饰、说真话。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家族以及家庭近二百年的历史变迁;纪录了家族成员荣辱兴衰以及他们如何与贫穷抗争,与困难斗争,顽强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纪录了先人们的业绩和风范,品德、风貌;记录了祖先们的功绩和成就。应该说对其子孙后代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一定的教育作用,继承家训,遗传家风,教育来者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表兄范俊杰有一定文化素养,但这次修志续谱全凭一颗赤诚之心,象春蚕一样吐丝,在编织营造。不仅多次反复修改,还要亲自查记录,寻找脉络,搭成框架,理顺成章,完成编写。
不难想象,在万籁俱静的夤夜,通宵达旦的查字典,秉笔疾书,动情之处,泪眼失声,全身心的投入到感情之中。虽然家族谱平铺直叙,没有过人的高潮之处,但它确实是用汗水、用心血凝聚成的一部生命奇书,是一部感情充沛壶范足式的榜样,是一座耀眼夺目的丰碑,照耀着来者的前程。
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在这个家族谱即将付梓之际,我拜读了之后,写了一些赘言冗语权当作个序。
宋治清,黄堡镇小河那村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职称,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铜川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及铜川市文联二届名誉主席、市作家协会二届主席、市诗词学会首届主席等职,退休后担任市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出版过古体诗词集《漆水浪花》、论文集《笔耕耘迹》、散文集《岁月屐印》《浪迹天涯》《岁月年华》《感悟山河》《阅读山河》《天涯走笔》等;曾主编出版《铜川名典大全》《铜川之星》《铜川市科技志》《铜川市工会志》《铜川市地理志》等书籍。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