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60后的青年,70后、80后的童年,90后的…都在这里了!
......................................................................
那时候,最高级饭店的一桌酒席,有什锦火锅、茄汁桂鱼、狮子头、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是桔子水,那个年代流行的饮料。
那时候,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
那时候,出行购物,一家人都坐在一辆单车上,一辆车可以搭5、6口人。
那时候,桑塔纳轿车是土豪的配置,红旗牌轿车是神级土豪的配置。
那时候,蔬菜水果几毛钱一斤,10元钱能养活一家人。
那时候,娱乐来源基本靠广播,工厂里,家里,日日夜夜都放着小电台,听着里面的人说着话,唱着歌。
那时候,刚刚流行烫头发,爱美的女人们都会去烫个“菜花头”,卷卷的刘海让你一秒成为街头的焦点。
那时候,脚踏三轮车还是时兴货,放在橱窗里,时时去看看,盼着到了生日,爸爸妈妈能给买一辆。
那时候,绿皮火车是运输主力军。
那时候,很少行李箱,出家带的东西多啊,一根扁担两头挑就解决问题了。
那时候,商店不多,许多青年会挑着装满小商品的小木箱在街上做生意。
那时候,交通不便,有多余的粮食就在路边吆喝着卖。
那时候,镶金牙就是有钱的~据说,当时有句笑话说:镶金牙的爱笑,戴金戒指的爱抠耳朵。
那时候,约会就是一起出去散散步,逛逛公园,或骑着自行车兜兜风,谈理想,谈人生,谈工作和生活。
那时候,拍一张婚纱照就弥足珍贵,早几年照片还需要涂色,后来才是彩色婚纱照。
那时候,买股票大家都用布包揣着钱,一张张数,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拿着算盘,慢慢点。
那时候,考试卷都是老师自己刻字印刷的,考完试后考生手肘都被油墨蹭黑了。
那时候,读书难能可贵,能上大学,是顶顶了不起的事。
那时候,书贵,大家都喜欢去图书馆借回来看。
那时候,很少去饭馆,聚餐基本在食堂, 两个馒头一两咸菜,吃的特别开心。
那时候,简易的圆饭桌、小方凳、日光灯管、双喇叭录音机、嘈杂的人声……这就是文艺小青年最爱去的“咖啡厅”。
那时候,家里有台电视,街坊邻居都来围观,可是电视节目还很贫乏,还没尽兴就没有了。
那时候,过个节,搞个活动,大家都往街上凑,你来我往,热闹无比。
那时候,每日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锄头下地劳作。
那时候,一亩三分地就是主要经济来源,比什么都要紧。
那时候,做一名工人,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那时候,没有游戏机,更没有很多的玩具。小孩子的玩耍方式也都是自己找乐,滚铁环,扔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抓知了,跳方格。
那时候,物资匮乏,生活拮据,可是孩子们的笑还是依旧纯净。
那时候,穿的布鞋,都是母亲一针一针纳出来的,还在怀念那鞋子,舒服。
那时候,铁丝弯个圈,圈在杆上,然后去找蜘蛛网绕在圈上,去粘知了
这个都认识吧,风箱呼呼响着,有没有留口水?嘭!满地都是爆米花。
这个还知道叫啥不?风箱,相当于现在的鼓风机。
你家里是这样喝水吗?
下面这个是不是假期里最深恶痛疾的,开学前两天,低三下四借来一顿猛抄?
陀螺……纯手工打造,有的顶上还加钢珠或磨光的钉子。
摔方宝、摔四角、甩元包、来元宝……各种名称,除了力气大,技术性还很强,现在的孩子不玩了,估计连见都没见过。
撞拐、斗鸡……男生你咋欺负女孩子呢?
用这个算过命没?一下课就玩。
精工细作,军迷的最爱,男孩子人手一支,叫“洋火枪”,自行车链子一节一节连起来做的,好费劲的,杀伤力也很强。
吃过这个没,还记得春天的傍晚,叫什么?茅秧儿?茅根?
草垛是个让小朋友待着很舒服的地方。
别说你没有浑水摸过鱼,那叫一个兴奋。
没有甘蔗,玉米杆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压场用的,知道叫什么不
捅过蜂窝没?全身涂满泥巴,蜂儿飞来也不怕。
露天电影,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
那时候...
那时候很“穷”,但是却活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