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少了,汗就多了!一个小方子,补阳 止汗

阳气少了,汗就多了!一个小方子,补阳 止汗

入冬了,不少读者对我说,希望我能写点和冬天关系密切的东西。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冬天只要做好保暖,同时避免吃太多热性的食物,问题都不大。

但是,有一类人却十分麻烦。他们的问题,并不是靠多穿衣服、调节饮食就能解决的。

这类人,就是阳气虚弱,卫表不固。

我以前就遇上一个老太太。她在冬天的时候容易感冒。

我说,你容易感冒,不能多穿点吗?

她却说,正是因为多穿,所以才感冒!

这是怎么回事啊?

原来,这个老太太冬天的时候特别爱出汗。一出汗,就容易感冒。为了避免感冒,她就多穿衣服。可是多穿衣服之后,出汗反而更严重。

有一回,她在冬天到外头买菜回来,走得一身全是汗。到了家,衣服脱了,还是不停地冒汗。结果,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她感冒了。

所以,用她的话来说,她冬天爱出汗无法控制,感冒也是没法避免。

我看她的舌脉,觉得脉象偏细弱,舌淡胖,苔白。我就问她,这个汗出了以后,有没有异味?黏不黏手?出了汗以后,浑身累不累?

老太太说,汗没啥味道,也不黏手。出汗以后身体乏累、怕风是很明显的。另外就是,明显感觉上半身出汗,比下半身出汗厉害。

听到这里,我心中清楚了。我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准备黄芪30克,韭菜50克,粳米50克。先将黄芪加水煎煮2次,每一次都沸后30分钟熄火,两次合取药汁1000毫升。拿这个药汁和粳米一起煮粥。等粥成熟了,加入韭菜再煮一会儿,一顿吃完。

一天吃这么一剂,什么时候感觉出汗现象明显减轻了,就可以停药,不要贪多。

结果,毫不夸张地说,老太太药用3剂,冬天出汗这个事儿有了很大改善。

这里头怎么回事呢?说起来十分简单。

这个老太太的问题,属于阳虚自汗。阳气在冬天里变得虚衰,所以作为阳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体表的卫气,就容易不充足。卫气不固,腠理疏张,津液不得固摄,所以就容易出汗。冬天的时候,你穿得多,毛孔打开,所以更容易出汗。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冬天爱出汗,出了汗就怕感冒,怕感冒就多穿,结果多穿以后更出汗。

这类人的汗,由于体内环境是虚寒的,因此没啥味道,很淡,和一般的“一身臭汗”完全不同,而且不黏手。由于患者阳气虚弱,同时上半身属阳,因此这类人的出汗多集中在前胸、后背、头部等处。上半身比下半身明显。至于说手脚不温、脉象细弱,舌淡胖苔白滑等,更不在话下。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很简单,就是一方面固表止汗,一方面温补肾阳。黄芪水煎,取药汁煮粥,配上韭菜,就能起到这个功效。这里头,黄芪是专门补益肺气之气,固表止汗的。韭菜能温补肾阳。黄芪治标,韭菜治本,一补一收,恰到好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体表的卫气,实际上生于肾,充于脾,输布于肺。韭菜和黄芪搭配,补益脾、肾、肺三脏,这样就能让我们的体表卫气壮大起来,从而化解阳虚自汗。

说起来啊,这个小配伍,还只是一个食疗的东西,它适合问题并不算严重的人。有些人,则必须用汤剂来调养。比如说用黄芪15克,淡附子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这个叫做黄芪附子汤,也是治疗阳虚自汗的。这个力道就很大了。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类东西,不能在正感冒发烧的时候用。

总之,你记住吧——阳气少了,汗就多了。流汗越多,阳气也跟着流失得越多。这个是在冬天必须高度警惕的事儿。我把它详细写出来,希望能引起您的重视。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冒虚汗,就是“偷阳气”!一张收虚汗的方子,送给我的读者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冒虚汗这件事儿。

前几天,我的一个老同事,跟我提到他老岳父的身体状况。

原来,他的老岳父从前身体一直不错。但是从去年入冬开始,变得容易冒汗。他这个冒汗,是在家里冒汗,而且是白天冒汗,明明没干什么也出汗。

一开始,家里人就觉得可能是屋里面太热的缘故。毕竟,老两口住的房子供暖特别好,而且朝向是三阳的。但我同事去了以后发现,屋子里的温度肯定达不到让人不停出汗的程度。而且,你要是让老人家少穿点,他会觉得冷,只能多穿。但是穿上之后,只要一走动,或者一干活,马上就冒汗。

我听说后,立刻问,老人家有没有最近乏力、不爱动,或者心慌,或者精神头不如从前之类的表现。我同事说,老人家最近的确总说自己累,可能是讨厌自己冒汗吧,所以家务活干得也少。从前挺勤快个人,现在能在电视跟前坐半天。

我说这样吧,鉴于他的年龄,先用一点简单的方子调一调。如果不行,再想别的办法。

我口述了一个小配伍:煅牡蛎9克(先煎半小时),黄芪12克,麻黄根9克,浮小麦18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前提是,感冒的时候不能用,舌红苔黄了不能用,痰多咳嗽了不能用,大便干燥或者内有湿热了不能用。

结果怎样?昨天晚上,我同事在微信上告诉我,老岳父感觉好很多,身体活动的时候不那么冒虚汗了。我说好,等症状在改善一段后,停药,平时就用黄芪配点浮小麦泡水喝,慢慢调理。

这别后的道理值得一说。

老人家的情况,其实在很多老年人身上多见,我认为很有可能属于气虚自汗。也就是说,患者本身脾肺气虚,不能固摄肌表,所以汗流出来。我用的办法,其实就是化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头的牡蛎汤。黄芪益气固表,其他三味药都是止汗的。用量可以说很轻,安全性比较高。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醒我的读者——人到了年老之时,忽然出现干活的时候特别爱冒汗,容易感冒,身体感觉乏力,或者身体不动也爱出汗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因为此类气虚自汗再发展下去,往往就是阳虚自汗,即在多汗的同时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疼痛,精神疲惫。中医临床上,阳虚很多都是从气虚演化而来的。气虚自汗的人,体内之气随着汗水流出来了,即所谓“气随津泄”。日久,就会影响到气的温煦功能,于是就形成了阳虚。气冒虚汗,就是在偷阳气,总这样下去可不行。

怎样才能化解气虚自汗呢?抛开方剂不谈,我建议大家平时可以用点黄芪、浮小麦泡水代茶饮。比如黄芪用9克,浮小麦用15克,就可以。黄芪固表,浮小麦是止汗的多面手,还能补气养阴。它俩配合是科学的。

好了。这个事儿就给您说到这里。

阳气不足,大汗自出!出伏后依然爱出汗,你该警惕了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中医内科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这篇文说,给您聊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病案。

记得刚刚行医的时候,有一回,来了一个60多岁的患者。什么病呢?爱出汗。前胸后背出汗,手脚心也爱出汗。这个毛病,已经出现五六年了。他看过西医,也看过中医。也许是久病成医,他一开始对我这个年轻小大夫不太信任。

看过他的舌象和脉象之后,我坐在那里合计了好一会儿。我倒不是对眼前的病人没思路,而是在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想错了,是不是自己的思路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发现,他整个人属于一个阳虚的状态。阳虚对多汗一症的诱发,是比较明显的。既然如此,按照补阳的方向用药,就是对的。既然如此,前医为什么看不到呢?是不是我这个年轻小大夫,看问题不全面?

没办法,这就是我刚行医时候的状态——战战兢兢,动不动就自我怀疑。

末了,给患者除了一个简单的主意:准备黄芪、粳米和韭菜,黄芪先煮水,取药汁,然后和米一起煮粥,燃火粥熟的时候加入一点韭菜,再煮一会儿,争取一次吃完。

老患者听说,就怀疑,韭菜配黄芪,会不会上火啊?我说你不会,回去照做。这个病并非那么复杂。结果,一个多月之后,这个患者回来找到我说,多汗的症状已经好了不少了。这名患者十分激动地说:“我这毛病都五六年了,想不到你一个小大夫就能治好”。

我笑了——谁说小大夫不能治病?

其实,这个患者的自汗、多汗,和它的肾阳虚是有直接关系的。现在想,之所以前医没有看到,可能和患者体质的变化有关系。在从前的某个时段,阳虚的表现可能不明显,仅仅是体现为气虚等。因为气虚,是阳虚之渐嘛。

阳虚是怎么导致多汗的呢?《素问》早就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我们体表的卫气,其实就是阳气的一种表达。阳气不足,卫气虚弱,不能固摄津液,就会多汗。而阳气的根,又在于肾。所以由于阳虚而导致的多汗,患者多有一些肾阳虚的问题在。卫气这个东西,虽然源于脾胃,但是它的根,还是在肾里面。

所以说,我们不能一看到自汗、盗汗,就想到阴虚有热。它还可能是阳虚的一种表达。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前面提到的食疗方子,就比较适合。具体,就是黄芪30克,粳米50克,韭菜50到100克。黄芪加水水煎2次,每次都煮到沸后30分钟,合并药液1000毫升,和粳米一起煮粥,快熟的时候加入韭菜。这里面,韭菜能入肾,补肾阳,黄芪可以补气、固表。

写到这里,我想提醒一下此时此刻的读者——眼下已经入秋了,出伏了。夏天爱冒汗,这正常。但是这个时候你依然天天大汗淋漓的,一动弹就一身汗,就要小心了。暑热之气,会打开人的毛孔,令我们出汗。但是现在暑热之气消退了,毛孔还是舒张,就得考虑卫气不能固护体表,导致津液外泄了。这背后就很可能隐藏肾阳不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如果去滋阴,去清热,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肾阳不足导致的多汗,什么症状?我说一下,您千万记住,这就是浑身出汗,盗汗或者自汗,气短乏力,精神疲惫,有些怕冷怕风,可能伴随心悸,尿频,腰背酸软,舌质发淡。符合这些症状,要多一些考虑了。

好了。

自汗盗汗皆有;须查阴阳辨虚实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很有人都会有大汗淋漓的体验。中医认为出汗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甚至五脏六腑皆有汗。自汗和盗汗是身体出现疾病征兆的表现。而自汗又可以分为阳虚自汗和阴虚自汗。

什么是自汗呢?

现代的解释是:非因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清代名医陈廷儒在《诊余举隅录》中记载了一则治疗自汗的医案:

辛卯年春天,陈廷儒在济南旅行。陈巽卿自汗不止,找到他看病。为陈巽卿诊脉,发现脉象虚微”,属阳虚,如果这样下去会有虚脱的危险。

当即开药方:十全大补汤加味

组成: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0克)、肉桂(3克)。

这个药的作用是,温补收涩,陈巽卿吃下去后自汗就好了。

到了夏天,陈巽卿再次出现了自汗。这次又找到他看病。为陈巽卿诊脉,发现脉象细数阴虚,这次与上一次的阳虚证是完全不同的病。

当即开药方:洋参石斛汤加味

组成:西洋参、石斛、蒲公英各30克,白术、代赭石(先煎)、焦山楂、枳壳各15克,茯苓、炙鸡内金、白芍、姜半夏各10克,制大黄(后下)、木香(后下)、甘草各5克。

这个药的作用是,清理滋养。陈巽卿的自汗再一次被治愈。

陈巽卿虽然两次都是自汗,但是两次的病完全不同,他春天自汗是因为阳虚,夏天自汗是因为阴虚。

为什么同一个人,同样的病症,病因却不同呢?是因为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劳逸状态不同。即使,春夏季节也会出现急剧降温的天气,秋冬季节也有突然升温的时候。贫苦的人也会有快乐的事情,富贵的人也会遇到烦恼的累心。天、地、人三者虽然错综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有所预测。唯独在治病上,要辨证治疗,需要细心揣摩,不然就会因为毫微的差异,而导致千里的错误!

陈廷儒归纳总结治疗自汗的方法:

伤寒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组成:桂枝 9克、芍药 9克、生姜 9克、大枣 3克、甘草 6克);

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翘之类;

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组成石膏5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9克);

狂汗不止、脉芤(按之中空如葱),加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组成:人参 9克、麦门冬 9克、五味子 6克);

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附、术、甘;

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桑叶之类;

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柏子、龟板之类,重者用龙骨牡蛎救逆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阴虚不受阳纳自汗即盗汗,治以介属潜阳,大固肾气;

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缩之气。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叶选医衡》中对自汗、盗汗的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

自汗者,不因发散,不因劳动,不分寤寐,溱溱然自然汗出,由阴蒸于阳分也,玉屏风散主之(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自汗发热多属外伤,这样的病是因为阳虚,阳虚的表现是心虚,阳虚阴气必然多度,阳气不足体表就不能坚固防御,于是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人的阳气致密形体就会强壮,自汗如果过于严重就会导致身体虚脱危及生命。

盗汗者,眠熟则出,醒则倏然而收,即《内经》之寝汗,阳蒸于阴分也,当归六黄汤主之当归 6克;生地黄 6克;熟地黄 6克;黄芩 6克;黄柏 6克;黄连 6克;黄芪 12克

盗汗发热属于内伤,是因为肾虚即阴虚,阴气不足必然阳气过度不能收藏而向外发散。

汗孔又称之为“鬼门”,盗汗严重会“令人丧魄”;

如果伤寒邪气存在半表半里,引起盗汗,就不能够按照“阴虚”来治疗,属于小柴汤”(组成:柴胡 12克;黄芩 9克;人参 6克;半夏 9克;炙甘草 5克;生姜 9克;大枣 4枚)之证。

如果因火气上蒸胃湿而自汗的,就不能按照“阳虚”证来治疗,属于凉膈散”(组成:川大黄 600克;朴消 600克;甘草 600克(爁);山栀子仁 300克;薄荷叶 300克(去梗);黄芩 300克;连翘1.2千克)之证愿见者安康!

从吴医叶天士汗证验案感悟汗证治疗

叶天士是清朝著名的医家,其留下的《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其众多的临床经验,小子不揣冒昧,对叶案加以探析,旨在发掘传统中医经典书籍的奥秘,为临床服务。

今天我们看的医案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汗这一节,原文如下:

某(二一)脉细自汗,下体怯冷,卫阳式微使然。(卫阳虚)黄芪(三钱) 熟附子(七分) 熟于术(一钱半) 炙草(五分) 煨姜(一钱) 南枣(三钱)

这样的医案都是言简意赅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医案没什么价值,其实深入挖掘里面的内容,可以学习的地方特别多。这个病人摆出来的证候只有自汗,下体怕冷,脉细。何以用温药?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和汗有关的内容,中医内科学有汗症一节,里面强调自汗和盗汗,认为自汗与阳气不能固密有关,而盗汗多认为与阴液不足有关。其实并不然,我们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见到自汗就阳虚,一见到盗汗就阴虚。其实阳虚也会盗汗,自汗也会阴虚。

郑钦安就认为盗汗可以是阳虚,并说:“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之,曰盗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格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可见,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地把某一症状归结为阳虚或阴虚。

如果学习过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的人会知道一些和汗有关的名言。如:“阳加于阴谓之汗。”还有《伤寒论》阳微结那一条的“阴不得有汗。”很多人就会认为阴寒类的病人不会出汗,只有阳这个动力帮助才会出汗。其实经典的言论并不是绝对的,在《金匮要略》中寒疝病发作就会出白汗,这里的白汗是指剧痛而出的冷汗。《素问 · 经脉别论》认为:“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这里的白汗也与此同意。所以阴寒内盛的病人也会出汗。

前面的言论,是我对这个医案有感而发,也是在临床上我所看到的一些问题。我们言归正传,分析一下这个医案。

这个病人自汗,下体怕冷,是属于正常的状态,阳气亏虚,不能固护阴液,而导致汗外泄。而这里的阳气具体一点,是指卫阳,卫阳不能固表,导致营阴外泄。我们的卫阳和营阴都来自中焦,中焦脾是运化水谷精微的地方,也是营卫的来源之地。如果脾阳虚,中焦阳的动力不足,不能化生营卫,营卫不能充实肌表。长此以往,也会导致体表肌肤的不固密,汗液外泄。对于这样的病人,温补脾阳先治其本,再加某药以固表是本案的治法。

叶天士用的是白术附子汤加黄芪,也可以说是术附汤合芪附汤的合方。白术附子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的白术附子汤是治风湿的,金匮要略的白术附子汤与本案相符。金匮要略的白术附子汤出自中风病篇,条文如下:“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个条文很明显,有暖肌补中益精气的作用,王旭高称此为暖土以御寒风法,通过温中补脾建立一层防护罩,来抵御寒风。

大家要注意,寒风不等于风寒。温补脾阳以扶持卫阳,卫阳充盛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方中白术附子生姜温脾阳,大枣炙甘草补脾的虚弱,可让脾阳得以恢复。原案再加黄芪以益气固表,《神农本草经》论述黄芪可治大风,这里的大风是什么意思呢?通过黄芪的益气固表,固护卫气以抵御大风。所以,再这里加黄芪是有固表的作用。

我们都说叶天士是温病大家,其实不然。叶天士拜了17个老师,大半是伤寒老师,叶案中有三分之一有用附子。可见,叶天士不仅会温病,也是熟读伤寒的。其实我们学中医的都有一些固有的观念,刘河间是寒凉派,就基本用寒凉药;朱丹溪是滋阴派,他就基本用滋阴药。这样的言论还是很多的。可见,我们学中医的,要多读书,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要被别人的思想左右,更不要人云亦云。很多时候,我们要自己去探究事物的真实面目,道听途说只能妨碍自己的判断。

出汗,不只是排毒那么简单

天气渐渐变热,出汗也多了起来。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人体的排泄、体温调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作为一种生命体征存在着,这里面同样蕴藏了非常多的健康信息。

汗的来源和作用

在中医的观点里,汗液并不是简简单单由水、氯化钠、尿素、乳酸、脂肪酸等构成的液状代谢产物。《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说白了,汗液的产生,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加工产生的营养精华。

当我们摄入饮食之后,通过脾、胃、小肠等脏器各自的运转,会生成精微和糟粕这两种东西。精微物质被脾吸收,再传输到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营养物质。

比如向上输送到心肺,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注入脉中成为血;或者流于皮肤、肌肉、筋骨关节之间,称为津液(滋润皮肤的油脂、润滑的关节液等);或者向下流动储藏在肾里,以补益脑髓,滋养脏腑,此时称为精(总被挂在嘴边说的肾精就是这么来的)。血、津液、精实际上是一个来源,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汗液是津液的一个重要组成。《素问·阴阳别论》说过:「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出汗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充足的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还需要阳气温煦、蒸腾、推动,来使津液透出体表成为汗液。

在《素问·宣明五气论》又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记载,《景岳全书》也认为「汗由血液,本乎阴也」。虽然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但汗和血产生是同根同源的,足以体现汗液的珍贵。这也许就是「血汗钱」一词所蕴含的道理吧。

通过适当的排汗,可以起到调节体温、宣通肺气、祛除病邪、润泽皮肤等作用。

如果出汗过多,就相当于体表的闸门开合出现了问题,一来会使体内的精华随着汗液的排泄白白流失,二来外邪会趁机顺着这些闸门进入人体作妖;如果少汗,或者无汗,也要引起格外重视,这可能是人体阳气虚弱无法让汗液透出体表,或是精血津液亏虚导致汗液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生成所致。

正常出汗的几个特征

正常的排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如果过于偏离了这些标准,那就应当引起重视了。

  • 微微汗出,像绵密的春雨,而不是大汗或者无汗

  • 全身均匀排汗均匀,而不是局部出汗

  • 可持续发生,而不是断断续续(一些疾病在采取治疗手段后会出现排汗现象,可持续2~3小时甚至更久)

  • 汗液无色或微微发黄,无明显异味

常见的两种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今天主要来说说一些常见的两种情况:自汗和盗汗。

自汗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天时时汗出,稍有活动出汗就更加严重的情况,称为「自汗」。中医认为,自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正气外越,使肌肤腠理疏松开泄。容易自汗的人,体质多为气虚或者阳虚,平时也经常会出现心悸、神疲、气短等症状。

食疗

在饮食调理上,有一款药粥推荐给大家:

黄芪20g,粳米50g,铁棍山药15g,浮小麦15g,白糖适量。经常感冒、疲倦可加黑豆30克,龙眼肉20克;精神容易紧张可加龙眼肉10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①用适量水将黄芪煎煮1小时后过滤取药汁

②将其他所有材料置于药汁中浸泡30分钟

③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待所有食材煮熟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温服

外治

另外还有几种外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自汗、多汗均可使用。

肚脐敷药

五味子、五倍子等量,磨成细粉后密封。晚上取药粉约15克,用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不要太稀),填敷在肚脐里,用纱布覆盖后加胶布封固,醒后取下。

脚心敷药

煅龙骨、五倍子等量,磨细粉后密封。每晚睡前,取20~30克药粉,用少许水调成糊,敷在脚心的涌泉穴上,用纱布覆盖后加胶布封固,同时按摩此处30分钟,早上洗去。

自汗扑粉方

取煅牡蛎90克,麻黄根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将上述药物磨成细粉后加入30克滑石粉充分混匀,置于洁净、干燥、内壁润滑的容器中备用。使用时,先将身体洗净充分擦干后,扑粉于体表,每日数次。

盗汗

睡着了之后出汗,醒来自止的情况,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很多人往往在睡梦中被浸湿的衣物弄醒,非常影响睡眠品质。

《医略六书·内因门》认为:「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盗汗的原因大多是由于阴血不足、气机受阻。但其实,阳气虚也同样会导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为自己诊断:

阴虚引起的盗汗,同时会出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骨发红、消瘦、舌红、舌苔少等症状。

阳虚引起的盗汗,同时会出现怕冷、乏力、手脚不温、面色晄白无血色、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症状。

食疗

在饮食上,盗汗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诸如黑豆、核桃、桑葚、龙眼、海带、山药、莲子、蚌肉、蚬肉等食物。

阴虚盗汗方

乌梅10粒,浮小麦15克,桑葚10克,红枣10粒,加20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煎煮45分钟,代茶饮。

阳虚盗汗方

乌梅10粒,炙甘草6克,黄芪15克,肉桂9克,加20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煎煮45分钟(肉桂在起锅前最后10分钟放入),代茶饮。

外治

盗汗扑粉方

煅牡蛎、煅龙骨、糯米各等量,充分混合之后磨成细粉,置于洁净、干燥、内壁润滑的容器中备用。使用时,先将身体洗净充分擦干后,扑粉于体表,每日数次。

肚脐敷药

参见自汗外治法中的脐疗方

脚心敷药

五倍子100克,酸枣仁100克,麻黄根50克,充分混合之后磨成细粉密封备用。每晚睡前,取20~30克药粉,用少许水调成糊,敷在脚心的涌泉穴上,用纱布覆盖后加胶布封固,同时按摩此处30分钟,早上洗去。

最后总结一下,不管是自汗还是盗汗,都属于腠理空虚,相当于守卫人体的大门没有关严实,给外邪的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夏天到了,有这些问题的同学们更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风为百病之长,因此要避免被穿堂风、风扇、空调等直接吹到身体肌肤,以防在经意或者不经意之间「引狼入室」。

 ↓ ↓ ↓ 喝杯八果粉,调和营卫出「好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