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捡起垃圾的义务吗
一位朋友留言,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我校学生由城乡接合部生源构成,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不够好。学校校园尤其是餐厅楼梯上,长期有学生随手乱丢的纸团、奶盒等。我们曾发起“我是校园美容师”活动,号召大家都来捡,校长带头,我也一直带头,响应学生也有,但收效甚微。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生扔垃圾是陋习,如何帮他们逐步克服陋习,如何进行德育活动设计,从而求得良效。
我给的建议是,增加垃圾桶数量,并摆在合适的位置。如果想要抓乱扔垃圾的学生,就增加摄像头。
这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者将管理与教育混淆了。明明是一个管理问题,却试图以教育的方式加以解决,而这正是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错误。
从管理的角度,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逐一排查问题成因并消除它。例如,学生乱扔垃圾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乱扔的高发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通常有如下原因:
一是垃圾桶数量不够,摆放不合理,处理垃圾不方便就容易随手乱扔。也就是说,基础设施是诱因。
二是清洁人员数量偏少,或清洁安排不合理。也就是说,清洁人员可能没有尽到责任。
三是学校缺乏应有的生活训练,没有教会学生处理垃圾的方法,并进行重复练习。也就是说,应该有人教会学生怎么处理垃圾。
四是只是会议强调,但没有对乱扔垃圾的情况严格进行监督和处罚。也就是说,要在错误行为与后果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五是学生习惯差,教养不足,没有垃圾入箱的习惯。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
这五条,如果解决了前三条,乱扔垃圾的情况就可能基本上解决了。
设想一下,如果在餐厅收盘子的地方就有一个垃圾桶,专门收餐巾纸和牛奶盒之类的东西,然后在餐厅出口处又有垃圾桶,那么乱扔垃圾的现象估计至少减少一半。而学生入学后,如果班主任能进行一段时间的程序训练,教学生如何处理垃圾,保持一段时间的监督和示范,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得差不多了。再有一些零星垃圾,清洁人员及时处理就可以了,清洁时间要与学生的活动时间保持协调。这样,学生就很少看到垃圾,也避免了破窗效应。
如果还有问题,往往会集中在少数学生那里,就要进行监督和伏击(甚至安装摄像头,不过未必有必要),一旦发现就要严肃处理,并让全体学生知晓(可以隐去被处理学生的名字,但是事情及处理过程要尽可能清晰)。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是校长或相关领导,而是市长,你要解决垃圾问题,会靠做市民的思想工作吗?
校长带头捡垃圾,这当然很好。如果全体教师有捡垃圾的意识,更好。因为这是一种示范,而且应该一直坚持下去。
但是,你的榜样作用是要感染人的,不是要求人的。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教养,但是学生不捡垃圾也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必须捡垃圾,那么捡垃圾这种行为就不是一种自由行为,不是一种美德,而成了一种强迫,一种形式主义。
这种榜样对那些教养程度高的学生的作用,远远大于对那些教养程度低的学生的作用,而乱扔垃圾的往往是后者。就像有些教师喜欢讲道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最终的结果是,认真学习的学生更认真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对你的话是“免疫”的。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最好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而是布置明确的任务并进行反馈。
将管理与教育混淆,是学校教育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
例如,我们讲到班级管理,这本来是一个管理问题,但经常被不恰当地当成教育问题来解决。如果班级存在卫生问题,怎么办?有的教师会开班会,批评学生没有卫生意识,强调卫生对一个班级的重要意义,呼吁更多的学生发现垃圾及时处理,更不要乱扔垃圾。这种批评教育往往是无效的。真正有用的是完善班级卫生制度,确保值日生尽职,并设置恰当的值日流程。同时,完善教室设施,教给学生处理垃圾问题的方法(纪律问题以此类推)……
管理往往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教育往往处理的是个人问题。
公共问题当然与个人有关,个人教养提高了,公共问题的发生率就降低了。但是,不能以处理个人问题的方式去处理公共问题。病了,得吃药,这时候讲养生,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
(作者系南明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8月18日第13版
作者:魏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