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

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北面首先进攻,揭开了莫斯科大反攻的序曲。图为莫斯科前线被冻结的德军坦克

原载:《同舟共进》2014年第1期

作者:毛剑杰

1941年12月6日,天寒地冻的莫斯科城下,随着34个苏联红军远东师的突然出现,110万苏军开始了谋划已久的全面大反攻。

此前,德军最高统帅部曾预计苏联在莫斯科战线已无预备队可用,然而这批生力军的出现,却成了打破僵持战局的砝码。他们本来不是苏军的西线战场预备队,而是驻守远东、准备对付日本“北上”的东线精锐部队。

斯大林为何能断定日本不会“北进”,果断将精锐部队调往西线?他的底气,始于一年前在中国东北与外蒙交界发生的苏日诺门罕之战。

日本北进试探苏联

日本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其“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的扩张计划,得到了东亚大陆上一块至关重要的跳板。

1930年代后期,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的成立,日本决策层内部一直在思考,依托中国东北,究竟该北上西伯利亚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还是南下太平洋与英美决战,即所谓“北进”与“南进”之争。

日本陆军主张北进,依托中国大陆为腹地向西伯利亚扩张,其头号假想敌是苏联;日本海军则主张“南进”,在确保对中国大陆霸权地位的前提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其头号假想敌是英、美。

这两种主张长期争执不下。为此,1936年8月7日,日本采取了折中方案,决定“南北并进”,广田内阁在《帝国外交方针》和《国策基准》中,也正式把“南进”和“北进”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推行。

“北进”须与苏军作战,而上一次交手,已是34年前1905年的日俄战争。于是,为试探苏军战力,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集中兵力,准备与苏联进行“武力侦察”式作战。

1939年,屯驻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在内蒙与外蒙交界处、隔哈拉欣河与外蒙相望的诺门罕草原上蓄意挑起了冲突。由于苏联同样有试探日军战力的想法,事态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多达40万人参战的大战役。

谍王佐尓格

战事爆发之初,由于苏军指挥官缺乏作战经验,对战场情况也不了解,因此接连失利。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意图是试探苏军实力,为其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日军的进攻,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决定派一个能征善战的人去指挥,这个人就是朱可夫,当时的苏军少将。

除了朱可夫,这场对日之战,斯大林还有另外一张底牌——潜伏在日本的苏联谍报组织“拉姆扎”小组。该小组已在开战前夕报告了关东军的部署、武器装备、战争物资及运输等详细情报。理查德·佐尔格是这个小组的领导人。他1914年应征加入德国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4年来到苏联,加入苏共,并被苏军侦察机关录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