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欧洲中世纪“人口饥荒”与同期农业发展方向性的转变

引子

食物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从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轨迹来看,人的生存能力之所以显著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吃的东西越来越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的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断发展,虽然如今社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吃”一字,仍然是人类发展头等关键因素,因此农业生产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储备的粮食能否支撑人类生存,延续农业生产,如今似乎并不在我们普通人考虑范围内,但如果回到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却让很多人都头痛不已,因饥饿而造成的灾难,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持续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纪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

欧洲中世纪人口增长与农业关系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人口增长,大约是在公元1300年以后达到了巅峰时期,但随之而来的灾难很快就将领到人的头上,由于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因饥荒而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缩短,人口出生率也越来越低。加上环境的变化、鼠疫、战争等各种因素,生活在中世纪欧洲的人们,灾难不断的增多

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机遇与风险并存

欧洲历史的发展阶段中,有两个所谓的黑暗期:第一个黑暗期是迈锡尼文明到古希腊文明之间300多年的断层;第二个黑暗时代就是中世纪时期。如果很不幸穿越回这段历史时期,那么你遭遇危险的几率,要比其他几个时代加起来还要多。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欧洲封建制度兴起的时代,伴随着新兴的社会制度,欧洲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快速的阶段。

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并开创了封建制度

公元48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日耳曼人在原本属于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单一民族国家,其中日耳曼民族法兰克人建立起法兰克王国,由克洛维一世开始施行分封制,所谓的封建制度,就是国王将自己的领地分给贵族和部下,而这些贵族和部下可以继续分封,由此形成不同阶层的封建领主,而最底层则是负责耕种的农民。

西罗马帝国崩溃

总体来说,这种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是在相对奴隶制时代的前提下,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提高了时代下的生产力。不过由于代表先进文化的西罗马帝国覆灭,封建时代的到来,各个封建领主之间因为利益的争斗不断的展开,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呈现出衰减的趋势,直到公元前1000,社会才逐渐的趋于稳定。

伴随着各个封建领主之间产生争斗,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衰颓

公元1000年以后,欧洲迎来了人口的增长,之所以如此迅猛的增长,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而且这一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大幅度推进,各方的贸易往来也变的相当快速,由于环境适宜的关系,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显著加快,粮食的产量也大幅度的增加。粮食的大量生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们的生活也向着越来越好的趋势发展。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因素

人口的增长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综合来看的话,这一时期的欧洲人基本上是不愁吃穿的,在后来很多年的时间里面因人口增长导致人对粮食的需求增加,所以粮食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这一时期的农民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不断的开垦土地。然而大量开垦土地的行为,并未促进了粮食的增加,反而还有越来越放缓的趋势。

欧洲中世纪时期庄园经济

开垦的新地大部分都是不适宜耕种的,因此粮食的产量跟不上人口发展的趋势,致使大量的人因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饿死。人口增长的放缓使得对粮食的需求减少,造成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也大为降低相比较而言。因此面临生产粮食困窘的欧洲农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接下来的出路。

一、前往城市打工,通过打工来补贴生活,然而在欧洲中世纪,即便是一些较大规模的城市,也难以容纳如此之多的农民务工,由于劳动力过剩,导致了务工人员的工资降低。

二、改变思维,由于农民种植粮食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因此在商贸繁盛的情况下,农民积极谋求转型,他们不去种植粮食,而是改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比如葡萄,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很多地方因此而兴起了很多葡萄园。

中世纪时期,欧洲农民日常生活

相比较两种方式来看,农民很显然愿意转型种植其他农作物,尤其是中世纪时期随着城市化推进,各地之间的贸易也更加频繁。有的农民甚至还是饲养牲畜,一方面牲畜的肉可以食用,而另外一个方面,他所产生的皮毛也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这样带来的利润收入是以前种植粮食收入的好几倍。他们完全可以利用生产的多余的财富,去换取比种植还要多几倍的粮食来食用。

由于葡萄酒的畅销,欧洲各地相继建立起的葡萄庄园

不过由于粮食的不足,自公元14世纪开始,欧洲整个就陷入了一个完全饥荒的状态,除了少数地区是区域性的外,大部分地方饥荒几乎已经成为常态,而更为关键的是,一场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使得欧洲一下子陷入人间地狱,人不得不为生存而做出改变,而缺少粮食的欧洲人也根据环境的变化,逐渐的改变自身饮食的习惯。

饲养牲畜所带来的利润远远大于粮食种植的利润

肉类和奶类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而且贵族也逐渐开始改变以捕猎为主的肉类食物为习惯,这样也更加促进了一些农民转而饲养牛、羊,这些牛羊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肉类,还可以作为奶源。另外在同期欧洲人对水果和蔬菜的需求也大幅度的增加,促进了很多地方种植蔬菜水果。而原本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的地方,如西班牙等地,后来转变为基本上依靠进口才能获取足够的粮食。

中世纪时期欧洲贵族的饕餮盛宴

被“鼠疫”掩盖下的中世纪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罗马帝国崩溃以后,随着欧洲封建时代的来临,农民成为了社会最底层,伴随着封建主不断的压迫,农民从事生产作物也基本上都不由自主,这也是欧洲14世纪以来,因粮食问题而引发人口大幅度衰减的重要原因,并且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各个封建主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发动战争,也导致了生产的不断衰落。

中世纪时期“黑死病”的流行,让欧洲人口减少了上千万

中世纪时期的黑暗也正是源于此,这一社会时期之所以动荡不安,除了因饥饿、疾病造成人口锐减外,完全和社会制度不平等有很大的关系。从中世纪时期各种农民起义来看,大部分其实都是相对生活比较富裕的阶层,因为他们是受到更上层阶级的压迫,而不得不起来反抗,并有实力去反抗,而生活在最底层的那些穷苦的农民,并没有反抗的资本。

不过农业生产的转型并不在此列,事实上农业生产作为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一直以来和人的需求挂钩。在谈论欧洲中世纪时期,很多史学家在形容中世纪时期的情况,都用了衰退等负面词汇,但衰退一词形容并不准确。从宏观来看,结构性的调整或许更为恰当一些,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再盲目的种植。而是根据贸易关系,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适应性的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

(0)

相关推荐

  • 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的致命难题,袁隆平是如何解决?

    据权威媒体报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作为全球首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 ...

  • 丰功永在

    小时候,虽然不至于经常吃不饱肚子,但家里的窘境我却是深有感触的.有些道理只有在长大之后才能明白,一个家庭能够过上安稳而不愁温饱的日子,父母的付出有多么的大.所以,民间有谚: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中国历史 ...

  • 一文概述:什么是“乌克兰大饥荒”?

    苏联解体后,围绕乌克兰1932-1933年的饥荒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陷入了长时间的纷争.1998年11月26日,正值饥荒发生65周年之际,时任总统的库奇马签署命令,将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q ...

  • 鼠疫、人口与社会

    2019.11.13 昨晚北京发布消息确诊两例鼠疫患者,相信官方已经做了很妥善地处理和控制.虽然鼠疫本身是甲类传染病,即传染病之首,但是以今天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救治技术的进步,也不会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造 ...

  • 谈谈中世纪的历史(二十六)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 大概在1300-1350年,中世纪的温暖时期,让位于"小冰期".较冷的气候导致了农业危机,出现了第一次被称为"1315-1317年的大饥荒" ...

  • 印度人民在挨饿,粮食产能不到中国一半,为何还在大量出口粮食?

    如今,中国掀起了一股反对粮食浪费的风潮.倡导节约粮食的美好品德,也因此让很多人开始重视屯粮,重视饥荒这件事.事实上,屯粮这件事大可不必,因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很可靠,但认识饥荒和饥饿却很有必要.一般来说, ...

  • 法媒:粮食安全风暴即将席卷世界?

    参考消息网3月26日报道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网站3月15日发表题为<全球粮食安全风暴即将到来>的文章,作者为塞巴斯蒂安·阿比斯.全文摘编如下: 新冠疫情大流行几个月来恶化了世界上最脆弱 ...

  • 谈谈中世纪的历史(九)

    鼎盛的中世纪和社会经济生活 中世纪鼎盛时期就是人口大量增长的时代.根据数据估计,公元1000年--公元1347年欧洲人口从3500万,增加到8000万.尽管确切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但农业技术提高是显而易 ...

  • 古代百姓面对饥荒时,为何不选择捕鱼充饥?道理其实很简单

    我国古代社会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是一个标准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地大物博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水平十分有限,农民不能过多地干预自然,因此在那时可以 ...

  • 北魏迁都的再思考丨操晓理

    ▼ 编者: 北魏在平城定都97年后,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搬到洛阳,古代政治中心的迁移,根本是统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的需要.无论是政治文化改革也好,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也罢,抑或是避及柔然势力的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