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茯苓利水功效的探讨
今天讲茯苓这味药。这是一种真菌的干燥菌核,主要寄生在松树的根部。现在咱们入药用的主要是人工繁殖的,野生已经很少用了。茯苓的主要成分是茯苓多糖,占70-90%左右。
药典上关于茯苓的功能与主治是这么介绍的: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茯苓直接的功效就是利水,这也是唯一的功效。其他功能和主治都是通过利水这一功效来间接达成的。
今天主要讲的一点,就是茯苓是如何发挥利水功效的。
这里的利水,并不是现代医学的单纯利尿作用。茯苓的水煎液喝了之后,并不会增加尿量,这个我做过多次的实验。
茯苓的利水,对于正常人,起不到作用。如果体内有多余的水分潴留在体内,那么茯苓就能把这部分病理性的水排出去。也就是对水肿起到排水的效果。
水肿的病因和发生的部位不同,有全身性的水肿,有局部的水肿。比如有的人是眼睑水肿,有的是下肢水肿。如果水肿发生在体腔里,根据部位不同,如果发生在胃部,就是胃积水,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就叫肝腹水;发生在胸腔,叫胸腔积液;发生在心包,就叫心包积液;如果在大脑,就是脑积水。
为了更好的理解,咱们先来看一下积水是怎么发生的。咱们喝的水还有食物中的水分,在胃里是不吸收的,大部分是小肠中吸收,一小部分在大肠吸收,水和营养被小肠和大肠粘膜吸收之后,通过肠道的毛细血管进入到毛细静脉,再通过大静脉送到心脏,再由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那么体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包括细胞都在组织液里浸泡着,通过组织液来交换能量和代谢产物。这部分组织液主要成分就是水。正常情况下,组织液能通过淋巴进入到静脉当中,也可以直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维持体液的平衡。那么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导致组织液过剩,回流不到淋巴和血液当中去,就形成了咱们刚才讲的水肿和积液了。
那么茯苓的利水机制,我认为是把过剩的组织液收集起来,送回到淋巴和血液当中,通过肾脏代谢由小便排出去。但是具体的机制什么,它通过什么成分起作用的,这两个问题,现在并不清楚。
那么再来看健脾。茯苓的健脾功能,是通过减少胃积水达成的。
胃液是由胃粘膜分泌的消化液,咱们经常的胃酸就是胃液的一种,主要是起到对食物的初步消化作用。
造成胃积水也就是胃液过多的原因,第一是胃动力不足,胃蠕动慢,食物排空的就慢,就会刺激胃液过量分泌;第二是胃肠溃疡;第三是幽门阻梗。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叫幽门,这个地方非常的狭窄,如果肠胃有炎症,会导致局部水肿和幽门痉挛,食物通过不了,就留在胃里,这部分食物就会刺激刺激胃液分泌。这是常见的三种原因。
那么主要症状有呕吐、反胃、反酸打嗝、吐酸水、胃痛、没有食欲、吃一点就饱、腹胀、大便不规律、身体消瘦。
那么茯苓是怎么减少过量的胃液呢?这里有两种可能的机制。一是促进胃蠕动,加速胃排空,把潴留在胃里的水分输送到肠道里去;二是抑制胃液分泌,特别是水分的分泌。这两种潜在的机制也可以算做是利水渗湿。
再来看茯苓还能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也就是有镇静作用。我谈一下个人看法,水肿和体内有积液,会引起心动过速也就是心悸,大概率也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烦躁、失眠的症状。这一点从临床上也能得到证实,大部分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的患者都伴有心动过速、心悸的症状。那么茯苓通过把这部分病理性的积液排出去,把源头给清除了,那么心悸和心神不宁的症状自然也会缓解。
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悸、心神不宁、焦虑烦躁、失眠,用茯苓来治疗是不起作用的,茯苓并不像传统的安神药一样,具有中枢性的镇静作用。
再来看眩晕,中医上很早就认识到了眩晕是水潴留引起的水气上逆。治疗眩晕的思路也是用利水药来治疗,比如泽泻汤、真武汤、五苓散。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看,这就是脑积水引起的眩晕症
脑积水的典型症状就是眩晕,除了眩晕之外,还有阵发性的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癫痫,呕吐、呼吸紊乱、胸闷、下肢无力、走路不稳这些症状。
半年以前一个病人找到我,他爱人就是走路不稳,平常站着没问题,一走路就摔倒,看东西重影,检查腿没有任何问题。我说这可能是脑积水造成的,如果治的话我会用真武汤来试试,这个病人最后没让我治。现在看来用真武汤加生半夏大概率是能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