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决定阅读教学效果的自变量(下)

全文字数:1430

阅读时间:5分钟

支架:决定阅读教学效果的自变量(上)

四、信息加工的“程序”支架

阅读在本质意义上就是“信息加工”。《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学习应注重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鸟瞰全景,对文本作宏观观照,大视觉、全方位、统摄性地把握课文,即对文本信息采用“宏加工”策略。“宏加工”能力是一种总揽全局的能力。

其要则有两个:一是善于过滤、筛选,能够快速敏锐地从文本材料中发现和捕捉重要信息和“全息元”;二是善于梳理、整合、概括,能够快速地将零散的材料信息归并、浓缩,从而提取要点,厘清脉络。

《鸟语》这篇文章是叙事性文章,但不完全写实,绝大部分都是猜想,是传说。中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是以关键词语为支柱,引导学生整体性地阅读,学会捕捉关键信息,这是中年级最核心的问题。文章里面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据说,一个是试探,一个是猜想。作者喜欢鸟,想知道鸟的叫声的含义,但这一主观愿望又不能实现,就听人家的传说,加上自己的猜想。哪是传说?哪是试探?哪是猜想?这就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逻辑主线。(教师常常把重点放在通过语言体会人物品质上)它不是记叙性文章,不是了解鸟的外形特点和叫声特点,而是人对鸟声的猜想。公冶长只是一个传说,表现人类对鸟类的好奇心。人和鸟成了朋友,由征服自然到热爱自然。试探、猜想、谐声揣意:模仿鸟的叫声,揣摩、猜想它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知道:故事特点是人对鸟类好奇,人是爱鸟的,写鸟语就是谐声揣义。写鸟类带给人类的启示,人对鸟的好奇和亲密情感。

听鸟的叫声,爱鸟是前提,表现行为是一看一听,看鸟美丽矫健的身姿,听鸟的歌声和软语。观察的方法一是视觉,一是听觉。读书,通过学生的口把文字符号言语化。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智力过程。这是建构语言的基本功。

五、阅读成果的“图式迁移”支架

阅读是积累,也是生发。一节语文课,总该让学生带走些有用的东西。言语表达是符号、表象、观念、情感的多元融合,是全息立体动态的呈现。按照建构主义“图式理论”的说法,发展阅读教学能力、提高言语品质,需要同时为学生营造四个记忆仓库,建立丰富的心理图式:一是“认知语言”记忆仓库,用以完成以文字概念为主要内容的记忆。二是“心理图式”记忆仓库,即用以对人、事物图像及其相互间相对稳固的连带关系的记忆。三是“情绪记忆”仓库,用以完成以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四是“技巧记忆”仓库,用以完成从事一定活动过程的方式方法和精确技能的记忆。比如运动、演唱、书法、绘画以及能工巧匠的诀窍等。

如叙事文体中,动词在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推动故事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朱德的扁担》一课,我把本课核心教学目标定为“用上几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说一句话,介绍一件事的经过”。在学生对“朱德精神”有了初步感悟之后,通过感情诵读、加上动作表演读第三自然段,读中还原画面,让人物“活”起来。在此基础上,研读重点句,搭建了这样“图示迁移”支架:“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加上动作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写了朱德什么?(挑粮)

(2)出示“穿着、戴着、挑起、爬山”四个词语,说一说朱德同志的挑粮情景。

(3)对比读:四个表示动作的词,换一下顺序读,可以吗?(不能,做事情的先后顺序)

(4)出示:“拿起、拧下、挤出、抹到、刷起”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说说这五个动作都和做什么事情有关?(刷牙)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刷牙时的情景。

(5)出示:“早晨,我来到教室……”的句式说说自己早晨读书时的情景。

(6)选择自己经常做,比较熟悉的一件事,用上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说说做这件事的经过。

(1)加上动作读,还原语境,让人物“活”起来,同时让学生清晰明确这句话写了什么事。(2)借助四个词语说说朱德挑粮情景,初步感受动词叙事作用。(3)探究词语能不能换顺序,感受四个动作的先后关系。(4)(5)(6)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语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事件图式”,并逐步拓展。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运用中感受动词的叙事作用。教学(5)时注意,这里必须强调是读书。事件指向需要具体明确,不然学生会把早上在教室做的事一一例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新沂市新华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