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亮晶晶的当下
教室里静静的,又蕴着一点儿微微雀跃的甜。那是因为我刚刚赞了他们。
发作文的时候,一个一个孩子走上讲台,都是双手接过,有的还低声道一句:“谢谢老师”。而上一周上课的时候,也是发作文,只有一个女孩子这么做。那时我说:“那真是一个女孩子非常美好的姿态,因为那是礼貌,是教养。”我没有指出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周后,每一个孩子都记得。
我告诉孩子们,再不起眼的个体,也有能力对集体施加好的影响。而有心的孩子,对自己有期许的孩子,不是不犯错,而是肯抓住每一个机会去修正,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很为他们感到骄傲。
这一周我又提到一个女孩子。在我们每每因为一个话题太过兴奋地笑起来或者叫起来的时候,初一的孩子大多难以及时收束;而那个女孩子,总是能迅速敛容,正色注视着老师,仿佛在轻声提醒:“我在这里,我已经做好准备迈出下一步了。”
我说初一的孩子,应该有足够的理性在这件事上控制自己,班上已经有同学做出了无声的示范,希望看到更多同学的变化,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下一周见面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惊喜呢?
面色白皙,动不动就晕生双颊的郑楠曦,穿着天蓝色羽绒服端坐在教室里的夏艺轩,我想要在这里写下你们的名字,我想要一直记得:两个这么美好的女孩子是怎样一不小心让我的心情亮晶晶发光。
然后我们开始阅读这个学期的第四本共读书——《目送》。先从重点阅读作者龙应台的代序《你来看此花时》入手;先从孩子们自主阅读和分享入手。时间所限,只请了三位同学来谈。
夏艺轩选取的段落是——
“夜色朦胧里,我看见路灯,把人行道上变电箱的影子胡乱射在一面工地白墙上,跟路树婆娑的枝影虚实交错掩映,看起来就像罗密欧对着朱丽叶低唱情歌的那个阳台。”
她说这一段让她想起自己的一段走夜路的经历:“路灯照出人影,有时影子仿佛追着人在走,却怎么也追不上;有时影子一点点变化,由短小渐渐拉长。我在灯下静静地走着,忽然领悟到:人只有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又觉得,那影子其实就是我的写照——我从小小的婴儿,慢慢长成一个大孩子……”
后来,她在每周的摘录本上把这段心思感悟更为详尽地记了下来。
第二位是陈冠州,不出我所料,他选的是——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当然知道他会选这句,因为他是在课间捧读大部头张岱《夜航船》的孩子呀。可是我不知道的是他那么喜欢王阳明。当大部分孩子还只是听说过“唯心”“唯物”的名词的时候,他已经能侃侃而谈这句话典出何处,以及他是如何真心赞同。
朱冠臣并不总是积极举手的孩子,但是这一次他有话想说。他特别喜欢那一段——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他说:“当我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会想要急着去写下来,因为我害怕一转头,这种感觉已经不见了……”看着他急切的样子,我知道他是真的感觉到了这种“逼迫”——这种令人幸福又焦灼的“逼迫”。
这三个孩子语调并不激昂也不婉转,语音还有点低;但是教室里很安静——那是一种思绪流动的静,是一种与同伴会心与作者会心的静。是作为一个老师,就算是教了二十年,也还是会深感幸福、深深感动的静。
是的,那一刻我的心也格外宁静,又格外饱满丰盈。我忍不住想要低声欢呼,忍不住想轻轻叫起来——
“啊,原来你和我一样被深深触动啊!原来隔着海峡、隔着岁月的人们,真的可以被同一句话惹得陷入怔忡,陷入沉思啊!原来我们是那么不同,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着另一个广阔世界,那个世界是由别人所未曾知晓的过往细密地织成——所以我们才对彼此怀有那么深的好奇与关切啊!”
我也把自己最受触动的地方与孩子们分享。那是一个字和一个标点。
“她把盒子放在我手心,然后用两只手,一上一下含着我的手,眼睛却望向灰淡的窗外,不再说话。”
我的目光,没法从这个“含”字上离开,因为它是“含”,而不是“拉”不是“拽”不是“扯”不是“握”也不是“包”“裹”“合”“团”“攥”……它是“含”——是一位老母亲对女儿的交待与托付,是老母亲再老小女儿再大也永远不会改变的妈妈对孩子的心。
而那个标点是一个逗号——
“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一个把常见的四字成语剖作两半的“,”,一个逼你去好好咀嚼这个词,非得咀嚼到心惊不可的逗号。如果不是这个逗号,这个句子和读到这个句子的当下一道,也不过就是“稍纵即逝”了吧?可是现在,你发现一切的一切,真的是“稍纵”——哪怕有那么一丁点儿轻忽;便将倏然、断然、决然逝去,永不回头!胸口突然感觉一声闷痛!
我是故意把这个逗号揪出来,扯到你们面前;正如我是故意,在使尽全力想要把你们拖得慢下来。
亲爱的孩子们啊,我要你摘录,要你评点,要你写作《同学小像》一篇又一篇……就是想要对这稍纵即逝的一切说“不”,想要用这些注定徒劳的小小伎俩,拖慢时间的脚步——
好让我们把那些亮晶晶的当下记下来。
让我们在那些锦绣文章和金玉良言面前尽情慨叹,有所思悟。
让我们好好看看彼此的模样,让同伴从眼里走进心里。
我们在一个集体里面,有的人可能是很多集体事件的旁观者,更多人是亲历者,然而犹嫌不足。我还希望总有些人去做记录者、呈现者、珍存者,去亲笔书写十班的史册,成为当然更辛苦但是一定更幸福的人。
用书写的方式,去深深深深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