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轮复习·小说3】现代文阅读之外国小说阅读3 · 最新试题3练 (教师版)
外国小说阅读专练
广东省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 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 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 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 造了一 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 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 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
“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 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 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 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 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 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 阵之后才说出这笫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
“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 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 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 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 又三分之一 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 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
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 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 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 .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 .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 .“有许多魔鬼”既表 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 情景。
D .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小说全文。
B .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 现人物,唐·罗 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 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 .小说在塑造唐·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
8.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勹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9.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6分)
6.A 【解析】“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
7. C 【解析分】 析错误,”改'踢'为`提'"主要是怕自己的坛子坏掉,从后文他把坛子推倒可以看出,他并不在意迪马大叔的安危。
8. 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罗 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 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已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每点2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9. ①符合人物形象。唐·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 同情。(每点2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外婆的红玫瑰
[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
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他前一天去世了,妈妈想要对这栋破败不堪的房子来一次大扫除。房子年久失修,墙上的油漆斑驳脱落,地板也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
“没什么不好的。”妈妈大步流星地从我旁边走过去,手里拎着两个装满清洁工具的塑料桶。
“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私人空间了。”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烦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整个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但因为外婆,我们从不跟他计较。
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玫瑰。在整个平淡无奇的农场,外婆的花园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
“他才不会关心这个呢,”妈妈打断了我的回忆,“一直都没关心过。当然了,我们不该说死者的坏话。”
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婆在战时与一名军人私奔后,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那时候,妈妈10岁,舅舅瓦尔13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6岁。
外婆的离去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免费劳力的丧失。妈妈也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长大成人。她要打扫房子,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西尔维娅。不过刚一成年,姐妹俩就从家里搬了出去。
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
我负责收拾厨房。外公活到了90岁,在那么多个10年里,除了厨灶换了新的之外,厨房的样子竟然一点都没有变。我拉开橱柜的抽屉,里面乱七八糟塞满了旧信封、生锈的图钉、断了的橡皮筋、褪色的羊羔奶嘴等物品。
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里面似乎装着什么东西,一晃就叮当作响。盒盖上写着三个名字:梅、伊夫琳和西尔维娅。是外婆、妈妈和小姨的名字。外婆的名字上有一道深深的划痕。多年没人动过的盒盖早就锈住了,怎么都打不开。
“你知道这盒里装着什么吗?”我问妈妈。
“子弹。”妈妈说着,伸手拿过烟丝盒。
我瞬间失去了兴趣。刚才在那些覆满灰尘的抽屉里我早就见过散落的弹药了,再发现几颗子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她喁喁私语。
“你说什么?”
“战争期间,你外公在家里挂了一幅地图,随时关注着盟军和敌军之间的战况。”她指了指墙壁,“当日本军队离澳大利亚越来越近时,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他想枪杀你们?”
“他认为那样做比让我们被敌人抓走要好。”
“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
妈妈盯着我。难道我说错了?
“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尽心照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
“妈妈?”
“把盒子打开。”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
“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我不解地问。
妈妈没有答话。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主体情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但作者真正想要讲述的却是“我”的外公外婆之间的故事,作者没有直接叙写,而是通过母女对话来展开回忆。
B.文章提到的‘战争时期”应该是指二战时期,通过写外公挂地图,写盟军和日军的战争,展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暗示了外婆的遭遇和结局。
C.文章花大量笔墨写到的装子弹的盒子,既是战争年代的象征,也是解开外婆“离去”之谜的重要物证,它的出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末尾以“我”之口提出了一个疑惑,而作者并没有作出解答,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谓卒章显志,耐人寻味。
8.怎样理解文中的画线句“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请简要分析。(6分)
9.“外婆”这一角色在文中正面着墨并不多,“红玫瑰”更不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对象,那为什么文章要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呢?请联系文章内容作探究分析。(6 分)
7. D(此处不属于“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本文妈妈没有作出回答,答案显得扑朔迷离,属于含蓄蕴藉地表达主旨。)
8. ①句中的“责任”来自女儿和父亲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点作为女儿不能因为搬离家庭就否认或舍弃。
②句中的“唯一”表明了妈妈对外公心怀不满,除了对外公有照顾的责任,两人之间不再有任何其他联系。
③从情节结构上看,这一句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解释了上文妈妈刚一成年就搬家的理由,也引出了下文对外公外婆之间往事的回忆。(每点2分)
[解析]此题要注意回答问题的角度。角度一,从内容上看,要找出并分析句中的两个关键词“责任”和“唯一”;角度二,从结构上看,要根据语境来分析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9. ①外婆是文章的主要角色。文章写外婆用的是间接描写,通过妈妈的回忆、外公的态度来刻画外婆的形象,外婆虽不出场而感觉处处都在写外婆。②“红玫瑰”有多重含义。文中第一次写到它用了“香甜馥郁的深红色”来修饰,与平淡无奇的农场形成对比,表明它既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也是战争年代里外婆精神追求的写照;第二次写到它,用了“血红色”来修饰,暗示了作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外婆之死。③以此为标题,既暗示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其实是指向外婆的,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探究的兴趣。(每点2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题干中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到了两个关键词“外婆”和“红玫瑰”,那么这两点就应该成为作答的主要内容;其次,这是一个标题探究题,标题在文中的作用肯定是答题要涉及的内容。
新高考湖南省三湘名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11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12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13那岩羊还是没动。
14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15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16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17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18他心疼极了。
19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20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21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22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23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国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24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25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犄角的描写、对地形位置的介绍,以及对岩羊反常行为的关注,都说明“他”有着丰富的山居经验。
B.第④段对野猪、旱獭、狼、狐狸的描写,生动再现动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说明禁捕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
C.第⑨段是景物描写,山风劲吹,秋草枯黄,点明季节,预示冬天的来临,此时巡山表现他对这片山的由衷热爱。
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指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经历,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时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处理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
B.在描写“他”上山脊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短句独立成段,有助于强调“他”急切的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
C.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D.小说的语言颇为质朴,“按说”“利利索索”“眵目糊”等方言独具地方特色,哈萨克人的谚语则简单而又富有生活哲理。
8.小说以岩羊的“纹丝不动”与“他”的步步靠近为主线,这样谋篇布局有何妙处?(4分)
9.对“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的做法,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6.D 解析: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
7.A 解析:A.小说对内心的描写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进而“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的分析有误。
8.①岩羊的“纹丝不动”是引发“他”步步靠近的缘由,读者可从“他”步步靠近寻得答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②这条主线推动了“他”情感的变化:好奇、疑虑、惊讶、同情、沉重、释然;③“纹丝不动”原因的揭示令人感慨,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④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 (每点1分)
9.①“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体现了“他”对老岩羊的充分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②从文中“心疼”“不忍心”“祈祷”“将老岩羊头面朝东方”等细节可知,“他”对老岩羊这种垂垂老矣、艰难等死的状态心生悲悯之情;③从后面“彻悟”可知,从老岩羊的垂老艰难活着,到肉体回归自然.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走向尽头,但即使走向尽头也要有尊严,从而深化了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