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的第一个清华大学生——郭庆棻

郭庆棻

郭庆棻(1903—1988)山西孝义人。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0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系主任,中正大学教授、教务长。

建国后,历任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理学院院长,江西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江西省科协主席,江西师范大学名誉校长江西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江西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的导师郭庆棻

郭老是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时任江西省科协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国家二级教授的他,自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美国知名大学以来,就一直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和同行的高度赞誉,在全国化学界享有非常高的声望。“文革”结束后,国家为了使这批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的专业传承后继有人,要求他们招收研究生,而郭老就是第一批被国务院批准为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导师。郭老的知识渊博、为人谦和、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他的名气很大,但平易近人,从来不摆架子;对学生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他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追求,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对人的宽容大度,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鞭策我奋发向上、献身教育事业、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为事的动力源泉。

我在江西师院(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读研时,郭老就是江西师院的院长。但他仍然非常随和、大度正派,上不趋炎附势,下不盛气凌人,是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当时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教学、科研和管理使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培养研究生需要教材,当时是粉碎“四人帮”不久,国家百废待兴,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在十年浩劫之后是个空白,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教材。为了指导我——一位研究生,他挤出宝贵的时间专门编写了一本教材。这本教材是一本如今已极少见到的刻印件。教材虽然不厚,但凝聚了郭老毕生的科研及教学精华。这本教材至今我还保存着,而且将会一直珍藏。为了使我能早日成才,在郭老的要求下,化学系成立了研究生指导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学术水平一流的专家教授,其中包括当时的化学系系主任郭仲熙,还有王牲、李希成、王元纪、金经良等知名教授。

郭老坚持亲自为我授课,每次上课他都准时来到教室。虽然面对着我一个学生,他依然是认认真真地板书,鞭辟入里地阐释。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面授课上发生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个炎热的上午,郭老课讲得有声有色,我也听得入神。这时教室的门被推开了一条缝,有人找郭老,低声耳语几句后,郭老脸上掠过一丝难色,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听不清他向来人解释了什么,就又继续他的演讲。下课时,他一改往日的徐缓,步履匆匆地离开了教室。后来才知道,那天是江西省的省长到师院来视察。省长的秘书请郭老赶快过去,而郭老却“刻板”到如此地步,竟让一省之长在他的办公室等着他上完课。郭老这种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田。每次听课,我除了获得专业知识外,也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郭老作为师长,教书育人是他的根本,学生在他心里“最大”。毕业后我也像郭老一样,在高校从教。在我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把郭老当作楷模,上课从来不敢迟到早退,也从未迟到早退过。我想起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这篇光辉著作中描述白求恩同志时所写的一段话:“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郭老的的确确是个高尚的人,他为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他为师循循善诱,尽职至善,是一个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的人民教师。       得益于以郭老为组长的导师组的精心培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多年,我在专业方面已小有收获,除在省内外获得诸多成果外,我还连续主持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这在江西的高校是不多见的。记得在刚入校时,郭老就向我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过外语关,二是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郭老以其锐利的眼光看到了外语对于一个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尽管他不睡觉也还有做不完的事,但他每个星期一定会有一个晚上听取我的学习汇报。他要了解的情况包括:这个星期你看了哪些书?有什么新的体会?发现什么问题?查阅了哪些外文资料?所有这些问题他都要仔细过问,同时给予“点拨”。记得有一次,他布置的众多题目中有一条我没有来得及查找的原始文献,本以为他会“看漏”,也就没太在意。可他发现了,当时很严肃地对我说:“科学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化学这门学科更是如此。”在做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以及科研中,当我取得了一些进展时,他会高兴地露出满意的笑容。由此不难看出,他是这样地分明。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以及做学问的严谨传授给了年青一代。  当然,郭老也不是全能的,偶而也会有一时拿不准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他从来不会不懂装懂,绝不会随意地给出一个答案,总会在课后查阅资料给予解答。郭老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成为我做人做学问始终信守的原则。郭老及指导组全体导师们的辛勤耕耘,使我在研究生期间就养成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的导师郭庆棻教授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长存,他为人的光明磊落,他对事业的完美追求,永远留在我们晚辈的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