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秧歌少年初迎“大考”
【作者简介】
吴汉国(笔名:自得趣翁,孝义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重整旗鼓再出发的司马少年秧歌,历经八个月修炼,只在秋冬时节做过三场小范围带妆表演,虽然每次都有点进步,但在动作到位、表演整齐、鼓乐配合方面始终差着火候。正月十五、十六,市里安排他们在人民广场、崇义园各演一场,从师傅和孩子们的重视程度看,他们一定意识到,这两场演出将是对他们八个月训练的“大考”。
正月十五的人民广场演出安排在下午四点,孩子们不到三点到场。他们早上八点就开始化妆,上午去资助单位慰问演出,接着赶到广场,七个小时没休息了。
本来我想拍一些照片做资料的,围观群众太多,一波波向表演圈涌来,急的我一再敦促安保人员与我一起维持秩序,以保证孩子们能施展开拳脚。好在来了一些熟悉的摄友,单独给我或在群里发了他们的佳片,这才使我借用方便,省却了许多记叙上的啰嗦。我给他们的作品分别加了水印标识,以利热爱者鉴赏。
这些作品有刘海霞的……孙燕的……
还有常兆南的精彩特写,我在崇义园拍的只有一张可用,作了题图。
半小时的表演获得意外成功,只听得人们议论纷纷:这孩子们功夫不错,这才是地道的孝义秧歌……不少观众觉得不过瘾,要求“再来一段”的呼声此起彼伏。考虑到孩子们还要赶到南辛安村“十五棚”演出,请他们明天到崇义园观看。刘海霞为秧歌队合影时,许多观众挤在秧歌队的后面探头探脑,这样的合影似乎更有意义。
为满足观众要求,正月十六在崇义园的表演加长至一个小时,尽平日所学十二套路都拿上去了,包括那些总令人担心的比较单调的套路。
负责安排当日活动的电台主持人即兴现场解说,秧歌队领班人董安生(左下方)即时为主持人提示套路名称。
这一天来的摄友也多。↕
各占地形,伸出长枪短炮。
这里的表演场地秩序良好,我也趁机拍了一些照片。
可以说,孩子们的这场表演发挥最佳。情绪饱满自不待说,关键是一系列动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功力,套路表演的队形变换也因为整齐而颇显气势。
“双勾”、“单摘”、“踩四门”这些套路,主要展示的是个人技巧,个人技巧不及则显得单调。在这种千人以上围观的场合,不时有热烈的掌声鼓励,看得出这些秧歌小子也是拼了,飞脚、旋子、蛙跳、小翻身、金鸡独立,无一不是超常发挥。
孩子们能有今天这样的不俗表现,首先要归功于董安生、吴士禄、姚玉圣等一帮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领头人和传承人的心血付出!也离不开街道办、村委会和市文化馆的实质性支持帮助。同样有赖于社会各界伸出的援手。
当我把文化馆指导老师吴瑞青现场录制的几个小视频转发“孝义在京夕阳红”微信群时,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任建根赋诗留评:
传授有术功底深,
龙飞凤舞爱煞人。
传统套路真地道,
少儿秧歌实在亲!!!
市文联郭贵成评论道:
“汉兄,……看了司马少年秧歌队的表演,一句话,好!……司马少年队用建根的说话是龙飞凰舞,柔进了武术基本功,这是任何一支队无法比拟的,且还在上升。……我一股子高兴,未经批准,把视频发给北京大兴孝义营的谷书记。谷书记说太好了,他们回来时要专门去看表演。”
司马地秧歌,源渊自大唐。
绵延续八代,纯朴民风昌。
退休吴市长,雄心犹不闲。
筹资招宿将,培养少年郎。
小小少年队,崭新着衣装。
冬练三九雪,夏冒酷暑阳。
苦心天不负,个个功底强。
正月惊亮相,美名汾孝扬。
孝义商业局原局长卫庆锦不光表达了他的激动之情,还以自身体验,发表了他的意见:
“趣翁你好,观后觉得演的太精彩了,太感人肺腑了!无论从阵式,音乐还是套路化装都比前两次有重大改革与突破,协调配合达到新高,特别是鼓点有重大创新,我个人浅见,参加大型表演重点是原汁原味传承加创新,但不能变根(本),大鼓一般不做引领,大锣和钗可以引领,小马锣可间奏,加上师傅和演员的临场发挥……一定能奏岀和谐优美动听的孝义秧歌主旋律!赴京,岀国的梦想一定能园满实现!”
任建根教授则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
“@自得趣翁 谢谢您转发,我特喜欢看!这应该是“掏场子”,真棒!!!此场面将我带回到……1962年从孝中毕业返乡后,当年腊月参加了村里的秧歌队,我是十二角身子里“下棒锤”的。1963、64、65连续三年正月里扮此“角色”。当时我们戴的巾着(帽子)是自己折叠的,很麻烦费事,但非常漂亮,颇具地道的传统特色。(折叠巾着可是技术活,一般人弄不了)。66年文革前夕才停止。现在司马村秧歌队下棒锤的孩子们戴的是“扎巾”(戏曲盔帽),改良后的装扮戴时是省事了,但缺了地道的传统特色。继而折叠巾子技术可能将要失传。!”
这些都是很有见地、很有价值的意见,司马地秧歌的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一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从观众久久不愿离开的场面看,孝义人对司马秧歌少年有很高的期待。孝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何时能普及城乡,大放异彩,比肩汾阳,舞动三晋?希望就在这里了!
但愿司马人能有胜溪、文河般的胸怀,二木匠、武利根(孝义秧歌引领人)一样的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共同托起司马秧歌的明天,推出一代文武双全的秧歌传人!
作者其他文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