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方言为何如此复杂?03
03
其他移民与方言的扩散
从五代开始,直到明清之际,由江西向湖南移民的过程持续了七八百年之久。移民原因是自发的经济要求。江西赣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中唐以后接受了大量移民,开发程度比湖南高,到唐末五代在河谷地带已经人多地少,于是逐步向西邻的湖南地区转移,以解决生计问题。移民的结果是湘东地区的百姓几乎均是江西籍,受其影响,湘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带上了赣语特征。
福建向广东的移民大致也从五代开始。福建山多田少,人口饱和的现象更加突出。于是福建移民进入广东东南沿海并逐渐向西扩散,他们大多“泛海而至”,把闽南方言散布在广东东、西两端的沿海地带,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方言岛。
04
方言岛
在语言学上所说的“方言岛”通常就是指“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犹如大海上的岛屿”。以“杭州方言岛”为例,杭州属南方吴方言区,可由于历史上南宋小朝廷的建立,大量的北方官话进入,在语言上便明显不同于周边地区。如人称代词“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与北方方言相似,异于吴语地区上海的“侬、吾、伊”和“拿、阿拉、伊拉”;又如词缀“儿”音的广泛运用,只是发音更生硬、着重些。
现存的汉语方言岛大都是在明、清两代形成的。承德也是一个典型的方言岛,它距离北京近二百公里,但居民操纯北京话,就是由于康熙时兴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大批供奉、保卫人员移住该地,定居下来,以致压倒原来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话,形成一方言岛孤岛。
四川人口在历史上经过几起几落的大变化,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清代以后移民的子孙,少部分是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元代以前的土著更是凤毛麟角。元末明初,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明末清初,四川经受了二三十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破坏,元气大伤,人口大减,于是清朝积极从湖广地区(湖北、湖南)向四川移民,有“湖广填四川”之说。因此,今天的四川方言实际上是两湖地区的西南官话向西迁移的结果。而元、明、清三代的军屯和移民将云贵地区也纳入了西南官话的体系。
清代有很重要的两次移民,一次是清康熙朝以后由大陆向台湾的移民,另一次则是清朝后期以至现代由关内向东北的迁徙。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台湾入清朝版图,此后海禁遂开,闽南沿海的福佬人和粤东山地的客家人开始向台湾移民,两者的比例在日本占领初期是四比一,这就是今天台湾方言以闽南方言为主、并杂以客家方言的原因。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康熙以后辟为禁区,严禁移民出关。沙俄侵略黑龙江地区的事实刺激清朝采用移民实边的政策,东北于是逐渐开放。从20 世纪初年开始,大批汉人移民东北,其中河北和山东人占绝大多数。河北北部邻近辽西,所以辽西是河北人向东北腹地移民的大本营。而闯关东的山东人渡海登陆后大多先到了辽东半岛和辽河一带。所以今天的辽东方言与隔海相望的胶东方言相似,辽西方言的一些特点与河北北部相同。
还有两次移民活动使汉语方言地理更加复杂。第一次是后期客家人的多方向分散移民活动。明末清初以后,在闽、粤、赣交界山地长期生息的客家人由于人口膨胀产生的压力不得不向外迁徙,他们或向东渡海到达台湾,或向西迁移,一路到达湘赣交界诸县,远者更到达四川,又一路到广东西南沿海,远者进入广西,因此在这些地区造成了许多客家方言岛和方言小区。
第二次则是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入陕西汉中盆地的移民活动。汉中盆地本是人口稀少的地区,乾隆以后,移民蜂拥而至,百年之间人口增加了二十来倍。移民原籍以四川、湖北二省为主,因此这里的语言自然与川、楚通行的西南官话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