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从此不收算赋,改收户调

知道醉乡无户税,任他荒却下丹田。回归熟悉的三国,前文提及了吴国的一些赋税,基本上是沿袭汉制,就是各种米的征收让人眼花缭乱。本篇来聊聊魏国的户调。

写在前面,抛开《三国志》,对吴国的社会、经济、法制等研究主要依托于长沙走马楼吴简,对魏国主要依托于各种官方史书,如《后汉书》、《续汉书》、《晋书》等,至于蜀汉,木有。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般情况下视作沿袭汉制,也有变迁。

曹操是有创新精神的,两汉以来一直传承已久的人头税,到了他这就变成户调,原先固定三十税一的田租,到曹操这也变成定额缴纳。口钱、算赋、算缗等赋税在曹操这里都销声匿迹了,转而出现了新的税种,户调。

户调,顾名思义,按户征调,不是按人头征收。汉代军费不足时,会向百姓募集军资,或者说是临时课调,有募集钱财的,也有收集粮草的,还有征集车马运输的,户调就像是把这种操作给常规化了。

“户调”这个词始见于《三国志·赵俨传》,也是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的势力对比很悬殊,袁绍还诱惑了豫州不少郡城。坐镇阳安郡的赵俨就不为所动,而他手下的都尉李通却着急向百姓收取户调,既是为军费做贡献,也是向朝廷表达忠心,但赵俨权衡了一番利弊,就在与荀彧的书信交流中提到要安抚民心,应将收取的户调归还百姓。荀彧应允了此事,赵俨也省去了收取户调的功夫。

曹操时期,户调是收取2匹绢、2斤绵,而到西晋时期变成了收取3匹绢、3斤绵,世道变了税收也变了。户调还涉及“九品相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九品官人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人才被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品。

户调也有类似的操作,是依据各家的资产多少来划分九品。案《三国志·曹洪传》,每年都要评估各家财产,曹操担任司空时,谯县县令评估曹操家与曹洪家资产一样多,曹操就不乐意了“我家资产哪比得上曹洪呀!”至于杨沛处理曹洪门客不依法“征调”一事,大概指的也是户调。

在《张邱建算经》中有一道题刚好涉及户调,九品人家按从高到低顺序,缴纳的户调依次为:五匹,四匹二丈,四匹,三匹二丈,三匹,二匹二丈,二匹,一匹二丈,一匹。这九品相通不仅关联了户调,其实也涉及了田租,就不展开叙述了。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另外,案《晋书·食货志》,距离京城的距离也关系着户调的多少,离得越近收得越多,边郡有交2匹的也有1匹的,夷人要缴纳賨cóng布一匹,离得远只交1丈。案《初学记》所引用的《晋令》,户调不一定要缴纳绢、绵,也可以使用麻、缣等物来缴纳。

汉末织物价格有波动,粗略算了下,曹操这户调少说也在1000钱左右。

关税:汉代不仅征收关税,还延续到了三国时期

市租:汉代不仅有购物小票的雏形,还要收市租

吴国赋税:孙权:吴国的赋税收多少钱好呢?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