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言大辞典 学     习

贵  学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实知》。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认识事物都是因为学习,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不请教发问就不会有所认识。说明人的能力、知识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语出汉代王充《论衡·量知》。人不学习,就像是谷子还没变成粟米,粟米还没变成饭食。意谓人不学习,百无一用。粟:粟米。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语出《国语·晋语九》。人有学问,就像树木有枝叶一样。意谓学问是人所宜有,用以充实自身、帮助别人的东西。下文曰:“木有枝叶,犹庇阴人,而况君子之学乎?”学:学问。

【人不可以不闻道,而道亦未尝不可闻也。用一时之力则有一时之功,用一日之力则有一日之功】语出明代吴与弼《与傅秉彝书》。人不能不领会道理,而道理也并不是不能领会的。你用上一时的功力就会有一时的收获,用上一天的功力就会有一天的收获。说明人应当注意学习,学则有成。闻道:领会道理。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语出汉代王充《论衡·效力》。人们有了知识和学问,也就有了力量。意谓知识就是力量,说明人们必须注意学习知识,积累学问。知学;知识与学问。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语出唐代孟郊《劝学》诗。人们经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不学习,是不会懂得道理的。道:道理。自然:天然,自然而然。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建本》。人都知道用食物医治饥饿,不知道用学习医治愚昧。说明学习能使人聪明。愈:病好转,这里有医治的意思。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语出《管子·形势解》。士人勤学不倦,所以才能成为圣明之人。意谓学习能使人增益知识和智慧。

【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人必须经过学习,才可以成为君子一样的人。说明学习是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的必要条件。学问:指学习。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语出唐代孟郊《题韦丞总吴王故城下幽居》诗。才学丰厚,身份自然高贵;居住穷门陋巷,怎能认为是贫穷?意谓人生的价值在于才学过人,而不在于生活富足。饱:饱满,丰厚。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语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要有才干就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而没有坚定的志向也就不能搞好学习。说明立志是学以成才的必要前提。广:扩充,增加。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语出明代郑心材《郑敬中摘语》。远大的志向不凭借才能是实现不了的,而如果不学习,人便不能成为卓越的人才。说明学习是人们成才的必由之路。就:完成,实现。

【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山达到足够的高度就会兴起云团。水达到足够的深度就会生出蛟龙,君子研习学问达到足够的程度就会获得福禄。前二句本《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致其道:谓研习学问达到足够的程度。福禄:福分和禄位。

【口头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语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意谓学习的人对于所学得的知识不以能用嘴讲出来、用笔写出来为可贵,而以能身体力行为可贵。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赞学》。凡是想建立功绩、成就大业的人,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意谓读书求知是建功立业的最有力的保障。勋绩:功绩、功勋。光烈:伟绩,大业。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入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马虽然有善于疾驰的蹄子,但如果不能熟练地拉车也不能算作好马;人虽然有天生美好的资质,但如果不通晓道理也不能算作君子。说明人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学习明白道理。逸足:捷足,善跑之足。而:但是。闲舆:能熟练拉车。闲,熟练。舆,车。美质:指天生美好的资质。习道:通晓道理。习,通晓。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语出《吕氏春秋·劝学》。人之所以不知道道理和正义,原因在于不学习。意谓学习可以使人通晓人情物理。理义:道理和正义。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勗学》。不学习而想获得知识,就好比想捕到鱼而没有网,尽管心情很急迫,也不会有收获。意谓人要想有知识有学问,就必须学习。愿鱼:想捕到鱼。勤:谓心情急迫。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实知》。不学习自己就知道,不请教自己就明白,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情。意渭人不能生而知之,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不学面墙,莅事惟烦】语出《尚书·周官》。不学无知,就像面对着墙壁站立一样,什么也见不到;一旦担当什么事情;只能给搞得纷乱不堪。意谓没有知识和学问就一无所成。不学:没有学问。面墙:有如面向着墙,谓无所睹见。莅事:临事。烦:混乱。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语出《礼记·儒行》。不求积攒很多财物,知识富足了就是很富有。意谓多财不为富,博学多识为富。祈:请求。多积:指积蓄很多财物。多文:博学多识。

【少不讽诵,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语出《荀子·大略》。少年不读书,壮年不议论,虽然资质可以,也不能成才。说明人必须注重学习,早学勤学,这样才可以成为有用之人。讽诵:诵读,指读书。论议:同“议论”,指探讨学问。可:指资质不错。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语出宋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读书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变化:改变,此指提高。气质: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素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语出《礼记·学记》。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琢:雕琢,琢磨。道:规律,事理。

【生也有涯,无涯唯智】语出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界上真正无限的只有知识。意谓学无止境,说明人不可以自满,而应永远虚心好学。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涯:边。智:知识。

【有刀者礲诸,有玉者错诸。不礲不错,焉攸用】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学行》。有刀要打磨它。有玉要磨制它。不打磨不磨制,有什么用呢?比喻人必须学习,才能成才。礲(long龙):同“砻”,磨。错:磨制。攸(you悠):语助,无义。

【自得者所守不变,自信者所守不疑】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自己体验得知的东西,会始终坚持而不改变;自己确信了的东西,会始终坚持而不怀疑。

【扶持资质,全在学问】语出明代吕坤《问学》。要提高自己的资质,只能依靠钻研学问。说明钻研学、问能带动人的资质的提高。扶持:搀扶,此为帮助提高之意。资质:指人的天资、禀赋等。

【良田之晚播,愈于卒岁之荒芜也】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勗学》。肥沃的土地即使播种得晚一些,也比让它终年荒芜好得多。喻指从学不厌其晚,晚学也强似不学。晚播:迟播,过了当播的时节才播种。愈:好,强。卒岁:终年。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出《礼记·学记》。意谓统治者如果要教化百姓,培养良好的风俗,必须兴办教育,使其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目的。化:教化。俗:风俗,指良好的风俗习惯。

【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济世也,非以夸人也】语出明代吕坤《问学》。君子之人看重知识和才能,是要用它来修善自身,而不是用以炫耀自己;是要用它来成就世事,而不是用以向别人吹嘘。成身:指修善自身。矜己:炫耀自己。济世:成就世事。夸人:向别人夸耀。

【知识明,则力量自进】语出《宋元学案·伊川学案》。知识熟练地掌握了,那么能力自然就会长进。意似知识就是力量。明:明晰,此指精通。力量:指能力、本领。

【饰治之术,莫良乎学】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培养自己的方法,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意谓学习是使自己提高知识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饰治:修整,引申为培养。饰,通“饬”,整治。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学习,可以使人精神开朗,思想通达,心情喜悦,品性得以修养,这是圣人最大的事情。说明学习对人的精神、感情等方面有重要的陶冶作用。疏:疏通。达:通,透。怡情;心情喜悦。理性:修养品性。

【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学习不以广博为贵,贵在学得正确,学得正确,自然会广博。

【学术于事功,犹水之源、木之本也】语出明代周汝登《郡守拙斋萧侯崇祀记》。学问对于事功,就像水源对于水流、树根对于树木一样。意谓充足的学识是成就事功的根本保障。学术:学问。本:此指树根。

【学可以为圣贤、侔天地,而不学不免与禽兽同归】语出明代方孝孺《家人箴》。努力学习就可以成为圣贤、与天地同尊,不学习则不免像禽兽一样。说明人必须注重学习。侔:相等。同归:混同。

【学则正,否则邪】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学行》。学习能使人走上正道。否则,就会步入歧途。说明学习能修身养性,使人的品德高尚。

【学问明则人品真,人品真则事功实,事功实则惠泽长】语出明代周汝登《郡守拙斋萧侯崇祀记》。学问钻研得透彻了那么人品就会纯正,人品纯正了那么事功就会扎实,事功扎实了那么恩泽就会长流不衰。说明精通学问是塑造纯正的品格、建立扎实的事功、施惠于人民的基础性条件。惠泽。恩泽。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学习好比修饰,器物不修饰就不会美观,人不学习就不会有美德。说明学习是培养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饰;修饰。懿德:美德。

【学者,心之白日也】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学习。就好像是心中的太阳。意谓学习能使人心明眼亮,极言学习之可贵。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一,如寤寐焉,久而益足】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比喻学习可以使人目光远大,知识丰富。寤寐(wu mei悟妹);犹假睡,不脱衣冠而睡。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语出《荀子·大略》。学习的人并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经过学习。意谓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是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仕:做官。如学:参加学习。如,去。

【学,殖也,不学将落】语出《左传·昭公十八年》。学习就像种植草木,不学习将如草木坠落叶子一样,才智会日益减退。殖:种植。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语出《礼记·学记》。通过学习,然后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通过教学,然后才能感到自己还有疑难不懂的问题。困:指困惑疑难的问题。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学行》。看到太阳和月亮,就知道众星的微小了;仰望圣人,就知道普通人的言论微不足道了。说明圣人学说像日月一样令人仰慕。蔑:微小。众说:普通人的言论。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语出《论语·卫灵公》。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达旦不睡觉地苦思冥想,也没什么用处,也不如学习。意谓不学而思,势必劳而无获。《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即化用此意。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赞学》。即使再圣明的人,也不会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即使再卓出的人才,也不会一生下来就有才能。说明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至材:最出众的人才。材,通“才”。

【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尽管是一块美玉,不经过雕刻也不能成为可用之物;尽管具备很好的资质,不学习也不能成为君子之人。说明学习是人们修身正行、增长才干的必要手段。良玉:美玉。刻镂:雕刻。美质:很好的资质。质,资质。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三。宝剑虽然十分锋利,但是不经过密砺就不能截断东西;人的素质虽然很好,但是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提高。说明学习是人们提高自己素养的必要途径。利:锋利。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断:截断。材:指人的素质。

【耕田不深无高稼,治学不深无端行】语出明代吕柟《云槐精舍语》卷一。耕地耕得不深就生长不出很高的庄稼,做学问做得不深就培养不出端正的品行。说明要树立良好的德行,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耕所以为食,盖资之以给其家;学所以求道,盖资之以裕其身】语出明代金善《耕读轩记》。耕种土地是为了获取粮食,利用它来供养家人;读书学习是为了求得真理,利用它来充实自身。资:凭借;利用。给:供给;供养。求道:追求真理。裕:充实,使丰足。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语出明代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根本坚固的,一定是花儿纷繁,果实累累}源泉深邃的,一定是水色清澄,波浪滚滚。喻指修养高,学识深,才会卓有成就。根本:指草木之根。华实:花和果实。华,通“花”。光澜:水色和波浪。章:彰明。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语出《荀子·劝学》。学习只要真诚不懈,尽力持久,就能深入;学习直到生命终结才可以停止。真积:真诚不懈。力久:尽力持久。入:深入。没:通“殁”,死。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语出《颜氏家训·勉学》。积蓄万贯家财,不如学会一种技艺。说明人应有一技之长。积:积蓄。伎:通“技”,技艺,本领。

【胸中无学,犹如手中无钱】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三十。胸中没有学问,就像手里没有钱一样。说明有了学问,才能有所作为,学问会使人“富有”。语本汉代王充《论衡·量知》:“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别通》。游渡浅水可以看见虾,游渡较深的水可以看见鱼鳖,游渡更深的水可以看见蚊龙。喻指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越大,收获也就越大。现常说: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蚊龙。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二。家中虽然有价值千金的玉石,但不懂得雕刻琢磨,还是照样贫穷。比喻即使聪明的人,不学习,也不会有学问、懂道理。治:修治,指雕琢玉石。

【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语出《颜氏家训·勉学》。读书做学问,目的就在于开启心窍,使眼睛变得明亮,以利于行动。意谓学习能使人心明眼亮,举止合宜。开心明目:开启心窍,使眼睛变得明亮。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语出唐代王梵志《黄金未是宝》诗。意谓学问远胜过黄金、珍珠,是最可宝贵的。珠珍:珍珠。

【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一般的玉石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华美色彩的器物;君子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美德的人。说明学习能使人具备好品质,成为有道德的人。瑑(zhuan转):雕刻为文。文章:犹言文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都可以。后以“朝闻夕死”说明追求真理,应有献身精神,死而无憾。朝(zhao招):早晨。道:指真理。

【智也者,学之事也;非学,胡智也】语出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智慧,是学习的结果;不学习,哪来的智慧?事:表示关系,意思相当于“缘故”。胡:何。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实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意谓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

【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语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驾驭狂马,不能放下手中的马鞭;使用弓,不能不用正弓的器具。比喻人不能放弃学习。释;放下。策:马鞭。檠(qing情):矫正弓弩的器具。

【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锷不淬,则纯钩之劲不就】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勗学》。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在黑夜中发出光亮;宝剑不经过淬火,就不能造就锐利的剑锋。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具备过人的本领。瑶华:一种美玉,此泛指美玉。琢:雕琢。耀夜之景:在黑夜中闪耀的光亮。景,光。丹锷:指剑锋。淬:淬火。纯钩:宝剑名。劲:强劲锐利。

【膏沃之壤,华实必茂,刚卤之区,根荄靡托】语出明代张居正《葬地论》。在肥沃的土地上,鲜花和果实一定十分旺盛;在坚硬的碱土中,草根无所寄托。喻指学识深厚才可取得成就,心里像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什么也做不成。膏沃:肥沃。壤:土地。华实:花儿和果实。华,通“花”。刚卤(lu鲁):坚硬而含碱性。区:地片。荄(gai该):草根。靡托:无所存托。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器物不修治,就不能成为美观的东西;人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美德的人。说明学习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德修养。饰:修治,整治。懿 (yi忆)德:美德。

【璧瑗成器,礛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语出《淮南子·说林训》。璧瑗之所以成为宝物,那是因为它经过了礛诸的磨治;镆邪之所以成为利剑,那是因为它经过了砥砺的磨砺。喻指人经过学习,才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壁瑗: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孔大者为瑗,小者为璧。礛(jian肩)诸:治玉之石。镆邪:宝剑名。断割:善于切割;锋利。砥砺:磨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

好  学

【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语出《颜氏家训·勉学》。人有困穷不得志的时候,即使失去了青壮年学习的大好时期,晚年也应当学习,不可自暴自弃。说明人应当活到老,学习到老。坎壤(lan览);困穷不得志。盛:壮。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语出《孔子家语·三恕》。年纪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本领。说明人应当趁着年轻多学知识以增长才干,免得长大以后为一无所能而悲伤愧悔。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建本》。少年时代爱好学习,像刚升起的太阳;壮年时代爱好学习,像中午的阳光;老年时代爱好学习,像点燃的蜡烛的光亮。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光明的前途。炳:点燃。

【好学而不贰】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爱好学习而不三心二意。贰:二心。

【君子之为学也,没身而已矣】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夜绩》。君子做学问,生命停息了才可以结束。意谓君子活到老,学到老。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没(mo末)身;死亡。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语出清代顾炎武《与人书》之六。君子求学问,一直到死才算停止。意谓君子活到老,学到老。君子:有才学的人。已:停止。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说丛》。君子不把学习当作羞耻,也不把向别人请教当作羞耻。说明获取知识应当好学好问,不应以之为耻。羞:耻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论语·学而》。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饱足、居住的舒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还要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才称得上是好学了。求:要求,追求。敏:指做事情灵敏迅速。正:纠正,匡正。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语出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二百三十一。假若鲁阳的戈真的掌握在我手里,那么我只请求留住西斜的太阳,照耀我的书城。表现了作者的好学精神。鲁戈:鲁阳的戈,《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书城:形容书屋之书极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出《论语·雍也》。意谓对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好(hao号):喜爱。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语出《淮南子·修务训》。人聪明而事业上无所追求,还不如愚笨而勤奋好学。说明人不应自恃天资聪明,而应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知:通“智”,有智慧的。务:致力。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语出宋代陆九渊《语录下》。做学问的人之所以不能长进,就是因为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高明。说明谦虚好学才可以学有所成。

【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语出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语录》卷中。学习,应当像饿了需要吃饭,冷了需要穿衣才可以。意谓人们必须把学习视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时时不忘。须:前一“须”字为必须、应当之意,后二“须”字通“需”,为需要之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才思敏捷而又喜欢学习,向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并不认为是羞耻。这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好(hao号):喜爱。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也】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说没有空闲学习的人,即使真有了空闲,他也不会去学习。说明不是真心好学的人,总能找出不学习的借口。暇:空闲。

勤  学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语出金代刘祁《归潜志》卷七。意谓长时期闭门苦读,没有一个人过问,一旦功成名振,天下尽知。后常用来形容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终于取得重大成功的情形。十年窗下:形容闭门苦读时间之长。一举成名:一旦功成名就。

【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语出明代王艮《语录》。人的先天资质各不相同,至于学习则无需讲究资质高低。意谓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后天努力的程度,说明人不必因先天资质不高而在学习上心灰意懒。天分:指人的先天资质。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语出清代顾炎武《与人书》之_。人们读书做学问,如果不天天进步就会天天退步。说明学习必须勤奋不怠,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

【人之进学,不在于志气进锐之时,而在于工夫有常之后】语出明代章懋《枫山章先生语录》。人们学问的长进,不是在突然要锐意于学习的那一时刻,而是在持之以恒地学习之后。说明学习不是一日一时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进学:长进学问。志气进锐:谓突然要锐意进取。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语出《淮南子·泰族训》。人们没有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有好处的,然而其所以不学习,是因为贪玩害人啊!说明人不能贪图玩耍,这样才能安心学习。嬉戏:玩耍。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语出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大体说来,做学问即使有很好的天赋,也必须勤勤恳恳,下许多笨功夫,才能有所成就。意谓才学出于勤奋。大抵:大概,一般。资:资质,天赋。迟钝:笨。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建本》。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用一只狐狸的皮做成的。比喻学习重在积累。裘:皮衣。

【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语出宋代杨万里《庸言》;不可依赖的是人的天资,不可限量的是人的后天努力。说明人不应把天赋当作资本,而应当勤奋努力,这样才会获得大学问。怙(hu户):依靠,依赖。天:指天赋。画:界限。人:指人的后天努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出《荀子·劝学》。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无法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海。喻指学习是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跬(kui傀):半步。

【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崇学》。不攀登高山,不知道天的高远;不俯视深谷,不知道地的深厚。喻指不潜心治学,不知道学问的浩渺无极。峻-岑(cen涔):高山:岑,小而高的山。瞰(kan看):俯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语出《荀子·劝学》。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的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的深厚。喻指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临:来到。深溪:深谷。

【勿谓学已足,大海难掬漱】语出宋代李觏《寄章友直》诗。不要说学问已经很充实了,大海是难以用手捧喝完的。意谓学无止境。掬漱:用手捧水入口。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兰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崇学》。堆山,始于一筐之土,而最终形成数千丈的高山;挖井,起于三寸深的小坑,而最终至有万仞之深。喻指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说明学习必须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篑(kui溃):盛土的筐子。峭:指陡直的高山。坎:小坑。就:成就。万仞(ren认):极言深。仞,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为学大病在好名】语出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上。做学问,最大的病患是贪求虚名。说明做学问必须扎扎实实,不可追求虚名。好(hao):喜欢,求取。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语出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时的人们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年轻的时候就很用功,到年老才能有所成就。说明做学问必须认真刻苦,持之以恒,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古人重孜孜,殖学乃菑畲】语出宋代文天祥《题钟圣举积学斋》诗。古人很注重勤学不倦,积累学问就像开垦荒地一祥年年不已。意谓做学问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年复一年地持续进行下去。孜孜:勤勉不怠。殖学:积累学问。《左传·昭公十八年》:“学,殖也,不学将落。”菑畲(zi yu资鱼):田一岁日菑,,三岁日畲,引申为开荒、耕耘之意。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君子》。圣人对于天下万物,有一种东西不知道就认为是耻辱。说明人应好学博闻,对一切知识,都应有所了解。耻:以为耻辱。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语出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圣人是肯于勤奋用功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勤奋用功的圣人:意谓圣人和庸人并无资质上的差别,只要看谁肯勤奋用功,肯用功者为圣人,不肯用功者即为庸人。圣人:指智能极高的人。庸人:无所作为的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为人的评价。意谓用功学习便忘了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不知衰老的到来。形容学习十分勤奋。女:通“汝”,

你。要:为什么。云尔:如此罢了。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学行》。意谓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山。比喻学习勤奋则有进步,停止不前则无成。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语出明代薛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有一时的闲暇,那么这个一时的闲暇就可以用来学习;有一天的闲暇,那么这个一天的闲暇就可以甩来学习。暇:闲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卫风·淇奥》。意谓有个文雅的君子,他努力进修学业,就像切断骨角制成骨器一样,又如磨光象牙一般,似雕琢美玉,又和磨制石器相同。后以“切磋琢磨”比喻人们在学业德行上应当互相商讨研究,取长补短。匪:通“斐”,有文彩的意思。切:切断,这里指把骨角制成器物。磋(cuo搓):磨光,指磨制象牙器物。琢:雕琢,指雕刻玉器。磨;物件相互磨擦,指磨制石器。

【岁月不汝延,努力无暂辍】语出明代况钟《示诸子》诗。岁月不会为你迟延,所以必须勤奋学习,不要有片刻的停顿。这是作者劝诫后辈的话,可谓语重心长。此前二句诗:“汝曹俱长成,经史未明彻。”汝:你。暂辍(chuo绰):短时间的停止。辍,停止。

【仰观泰山,知群山之卑;临视北海,知众流之小】语出清代戴震《与方希原书》。举首仰望泰山,然后才会知道众山的低矮l放眼平视北海,然后才会知道江河的细小。喻指学问无穷,必须尽力求取。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中部。卑:低下。北海:指渤海。众流:指江河水流。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语出《论语·述而》。多听,选择好的而加以采纳;多看,而全记住它。说明必须通过多闻、多看,才能鉴别好坏,从而做到“择善而从”。识(zhi志):通“志”,记住。

【农不怠所业,而收必倍;士不废所学,而就必大】语出明代薛瑄《送国子生黄勉序》。农民不放松耕种土地,那么他的收成就一定会多出一倍}读书人不荒废自己的学业,那么他的成就就一定会非常之大。意谓勤学不怠便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成就。

【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语出明代吕坤《问学》。长进道德、钻研学业,这是少年时期的事,明晓事理、养成美德,这是中年时期的事,精通道理、具备纯熟的仁德,这是老年时期的事。说明人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砺而使自己的道德学业不断进步。进德修业:长进道德、钻研学业。进,使长进。修,修治,此指钻研。业,学业。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语出《论语·为政》。我十五岁有志于研究学问;三十岁能够在社会上自立;四十岁,由于知识丰富,善辨是非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理解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白它的意旨;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不越法度。启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阅历也应不断增多、加深,要有所前进,有所提高。后又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说明人的年龄到了“三十岁”、“四十岁”。有:同“又”。立:指在社会上自立。天命:上天给人的旨令。耳顺:一听即明,声入心通。矩;规矩,法度。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语出《荀子·儒效》。意谓人要不断地求索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才能有所提高,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才能成为圣人。

【求则得之,舍刚失之】语出《孟子·尽心上》。探索就能得到它,舍弃便会失掉它。求:探求,探索。舍:舍弃。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语出《礼记·学记》。时机错过了,然后再去学习,即使辛勤刻苦,也难以有所成就。说明学习不能错过时机。时:时机。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君子对于学习,坚持不懈就像是上天的运动,像是日月的运行,一辈子都是勤勉不倦,直至去世。动;运动。亹亹(wei伟):勤勉不倦貌。没(mo莫):终,去世。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语出宋代欧阳修《杂说》之三。君子做学问,哪可以有一天的停歇呢!意谓做学问应当自强不息。息:停止。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语出《荀子·大略》。意谓君子的学习就像生物脱去皮壳一样,应不断地变化更新。蜕(tui退):脱去皮壳。幡(fan番):通“翻”,变动的样子。迁:变易。

【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君子心中从来不随便产生什么别的念头,有念头那就一定是学习;其身体从来不随便行动,要行动那就一定是去拜师求教。意谓君子心无二志,好学不厌,勤学不倦。苟愿:随便有什么意愿。

【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对于君子来说,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了,没有比半途而废更有害的了,没有比自以为满足而更可耻的了,没有比自暴自弃更令人痛恨的了。说明人应当以学习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既不能偷懒,也不能自满“,更不能自暴自弃。画:停止。病:耻辱。罪:环的行为,可痛恨的行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语出《荀子·劝学》。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天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变得聪明通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参:检验,检查。省(xing醒):反省。知:同“智”,聪明。明:通达,明白事理。

【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语出唐代孟简《惜分阴》诗。睡意袭来,用锥子刺扎自己的大腿,这样读书的心情会更加迫切;无钱买烛,凿穿墙壁以借用邻家的烛光,这样学得才更为扎实。二句诗称赞前人的好学精神。刺股:用锥子刺扎大腿。本《战国策·秦策一》所载苏秦苦学的故事:“(苏秦)读书

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偷光:穿墙借用邻家的烛光。本《西京杂记》卷二所载匡衡勤学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就喜欢学习;耻于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就会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不思进取。说明人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好(hao号):喜欢。耻下问: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同志】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要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要做劐孜孜不倦地学习就要树立坚定的志向。意谓立志勤学是取得渊博知识的基础和保障。广:广博。固志:坚定志向。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语出宋代张孝祥《勉过子读书》。学习不在起步早晚,但可怕的是开始勤奋,最后放任。但:只。随:放任,不努力。

【学不可以已】语出《荀子·劝学》。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说明学习需勤奋。已:停止。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学问不渊博,就不能掌握要领;志向不坚定,就不能努力实行。说明博学和笃志的重要性。守约,掌握要领。笃(du堵):真诚,纯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学习永远没有完结,直到去世才算停止。已:完结。阖棺:盖上棺材盖,比喻人去世。

_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自己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感到厌倦。两条训则,论述了学习态度和教学态度,后来用以称誉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好作风。厌:满足。诲(hui会):教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出《论语·学而》。学过了,再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它、实习它,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时:以时,在适当的时候。习:温习,也有实习、演习的意思。说:同“悦,高兴。

【学者甩功,须是渐进而不巳】语出明代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功课自实簿》。学习的人钻研学问,应当是循序渐进,不能中止。说明学习贵在有恒心、有毅力,并应注意不能急功近利,急躁冒进。不已:不停止。

【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语出宋代张载《经学理窟·气质篇》。做学问的人最可恶的是自满自足,自以为满足,就不会再有长进。说明做学问不能满足,这样才会不断长进。恶(wu务):憎恨,厌恶。

【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语出清代赵翼《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诗。知识领域就像广阔的大海,迷茫而没有边际,哪里来的终南捷径!意谓学海无涯,没有捷径可走。说明学习必须勤奋刻苦,才会有所成就。褒斜: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这里代指终甫山。唐代卢藏用隐居终南山而得到高官,因而人们以终南捷径喻指谋求官职和名利的捷径。

【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语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仲尼》。学问一定要渊博,但不能杂乱;守道一定要简约,但不能粗疏。约:简单,得要。陋:粗劣,粗疏。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语出明代王廷相《慎言·见闻篇》。学问渊博,然后可以取其约,事情经得多,然后可以知其要。说明人必须博学、多经事。博:广博,渊博。约:简略。历:经历。要:重要。

【茧之不缲,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崇学》。蚕茧如果不缫丝,那么洁白的蚕丝就会在筐笼之中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那么聪明才智就会腐烂在胸中而得不到利用。说明人必须勤于学习,这样才能发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益于世事。茧:指蚕茧。缲 (sao骚):同“缫”,缫丝。素丝:白丝。蠹(du杜):蛀蚀,损害。。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语出宋代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诗。与人交往时要尽力讲求学问,事业就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前四句是:“希周有世好,敬叔乃乡里。岂惟能文辞,实亦坚操履。”相从:与人交往,诗中指子龙当与陈希周、杜敬叔交往。勉讲学:尽力讲求学问。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语出《礼记·学记》。即使有精美的菜肴,不亲口吃,也不知道它的滋味美;即使有最好的学说,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旨:美味。至道:最好的学说。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语出《庄子·秋水》。听到万分之一的道理,就自以为知道了很多,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此语写出了那些学识浅薄而又自命不凡的人的普遍心理。莫己若;即“莫若己”,不如自己。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语出唐代杜荀鹤《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诗。冬季白天的时间短夜晚的时间长,所以必须抓紧学习;果若能学有所成,纵使因此而陷于贫困,也强过因为其它原因而贫困。意谓学习应当勤奋不懈。强学:勉力学习;抓紧时间学习。他贫:因为其它原因贫困。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语出唐代吕岩《绝句》诗之六。不要说至大的道理难以求得,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甩的功夫不够。说明人必须勤于学习。大道:大道理,至理。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语出宋代欧阳修《获麟赠姚辟先辈》诗。著书立说应当在年老以后着手进行,但是努力学习、积累学问却应当从少年时代开始。著述:撰写文章,此指著书立说。积勤:指努力学习、积累学问。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一。只有对什么人都拜师求教的人,才能成为众人的老师。意谓要想使自己的知识极大丰富,就必须善于向各种各样的人学习、求教。

【随时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时时刻刻都注意观察事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获得了。随时:不拘什么时候。

【跋遐途而后知力之不任】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道德篇》。在极长的山路上行走,就会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喻指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还有欠缺。说明人必须努力不懈地学习。跋:在山路上行走。遐途:长途。遐,远。不任:不能胜任。

【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语出唐代颜真卿《劝学》诗。年青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年老的时候才后悔书读得晚了。告诫人们趁年青早学勤学。免得遗恨终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语出《荀子·劝学》。刻几下子就丢开,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喻指学习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总可以学会。锲(qie切):刻。镂(lou漏):雕刻。

善  学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语出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人们治学,既不可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可自以为了不起。意谓治学既应有谦虚的态度,又应保持充分的自信心。自小:自以为渺小,自卑。自大:自傲。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语出《礼记·学记》。人们在学习当中,有的人的缺点是才识不足而学习贪多,有的人的缺点是才识探大而所学务少,有的人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过易,有的人的缺点是不懂不知也不肯向人求教,停止不前。失:指学习中的过失,缺点。止:停止,指畏难不前。

【人山问樵,入水问渔】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一。到了大山里,就要向打柴的人求教,到了江河边,就要向打鱼的人求教。意谓要善于向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樵(qiao桥):樵夫,打柴的人。渔:渔民。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语出宋代欧阳修《镇阳读书》诗。于是知道学习最好是在少年时期,年龄大了以后就勉强不得了。意谓少年时期学习效果最好,年龄大了以后记忆力下降、精力分散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强:勉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语出《论语·述而》。几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缺点,则加以克服。意谓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魏相》。不贪多务广,所以就能有收获;不混杂着学习,所以就能心明眼亮。说明学习不能贪多,不能杂混。

【不好而学,劳而罔获】语出明代方孝孺《学箴》。心里不爱好而强迫自己从事某方面的学习,这样尽管费了力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说明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确定学习内容,不可勉强。劳:费心费力。罔获:没有收获。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语出《礼记·学记》。不学会调协弦音,就不能熟练地弹奏琴曲。喻指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而不可好高骛远。操缦:调弦。安弦:熟练地弹琴。

【为学之道,志不可满,量不可陕,意不可矜】语出《典故纪闻》卷一(朱元璋语)。学习的大法是,思想不能满足,肚量不能狭隘,态度不能骄傲。意谓学习贵在能永不满足、永远谦虚。陕(xia霞):“狭”的本字,狭隘。矜:骄傲自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出《诗·小雅·鹤呜》。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攻;攻错,磨砺。古时治玉要用石头做错来磨砺。

【圣人无常师】语出唐代韩愈《师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意谓圣人随时随地向人学习。圣人:品格最高、学识最渊博的人。常:经常,固定。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语出宋代程颐《伊川先生语》卷八上。极言得人教益之多。宋代张孝祥《钦夫子明定叟夜话舟中钦夫说<论语>数解天地之心圣人之心尽在是矣明日赋诗以别》诗:“谁知对床语,胜读十年书。”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共君一面话,胜读十年书。”清代李玉《清忠谱·傲雪》:“与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现常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语出《荀子·儒效》。有老师和法度,这是人的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老师没有法度,这是人的最大不幸。法:法度。殃:灾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吗?意谓学须有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析疑解惑,互相切磋,共同长进。以文会友,确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乐:快乐。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语出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诗之六。要区分出那些描摹因袭、华而不实的作品并加以裁汰,而学习、继承真正优秀的作品的创作手法;多方面地学习、广泛地获得教益,你可以弓f此为师。谓学习前代作品要弃伪从真,博采众长。别:区别。裁:裁汰,抛弃。伪体;临摹形式而无实在内容的作品。亲:亲近。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古人常以风雅作为诗歌的最高标准。转益多师:不拘一时、不拘一地、不拘一家地学习。汝:你。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语出《札记·学记》。好的冶匠的儿子,要把冶炼金属制修器具的本领学到手,一定要先学缝制皮衣的技术;好的弓匠的儿子,要把制作良弓的本领学到手,一定要先学习用木条做簸箕的技术。此句说明学习应先易后难,打好基础。冶。指冶炼金属制修器具的匠人。裘:皮衣。弓:指弓匠。箕:簸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说明对待学问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忌不懂装懂。

【知学未也,知学之难可也;知学之难犹未也,知学之蔽可也】语出宋代叶适《赠薛子长》。只知道学习还不可以,知道了学习的艰难才算可以}只知道学习的艰难还不可以,知道了学习易犯的毛病才算可以。蔽:毛病。

【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语出《淮南子·泰族训》。河因为弯弯曲曲所以能很长,山因为坡度缓延所以能很高。可喻指学习如能循序渐进则终将有所成就。逶蛇《wei yi威夷》:弯曲而延续不断貌。陵迟:缓延的斜坡。

【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语出汉代王充《论衡·问孔》。做学问的方法,不怕没有才能,困难的是拒绝老师的错误主张,而能核实事实,看它符合不符合道义,并且能证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谓做学问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迷信。距:通“拒”,拒绝。核:核实。实:查实,证实。

【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贵博而不贵杂,贵精而不贵玄】语出明代胡居仁《居业录·学问》。学者治学,宁可居于下位也不可处于高位,宁可沉迷也不可虚浮,以广博为可贵而不以庞杂为可贵,以精通为可贵、而不以玄妙为可贵。沉:指沉迷于其中。玄:玄妙。

【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语出《宋史·程颢传》。学习的人不愿学习身边浅显易懂的事理而一意追求渺远高深的学问,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说明学习应当脚踏实地,由浅入深,而不可好高以骛远。卑近:指身边的知识和学问。骛:追求。高远:指渺远高深的学问。卒:最终。

【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语出明代崔铣《松窗寤言》。学习的人有两个毛病:一是知识还不丰富就急着应用,二是德行还未达到尽善就信口开河。说明治学养德须耐得住寂寞,不能急躁。

【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语出明代吕坤《问学》。学习的人可贵的是能热爱学习,但更可贵的是能懂得如何学习。说明善于学习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尤为重要。知学:懂得学习,指善于学习。

【学非师而功益劳,友非人而过益滋】语出宋代黄唏《聱隅子·生学篇》。求学而没有求到好老师只会疲于用功,交友没有交上好朋友只能增发过错。说明必须慎于求师、交友。益:越发,更加。劳:疲劳。友:交友。过:错误。滋:多。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做学问,最重要的莫过于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语出汉代王充《论衡·自纪》。有独到见解的话,高尚的人不舍弃,庸俗的人不喜欢;迷惑众人的书,愚蠢的人喜欢读,而贤能的人远避之。意谓有价值的著作,不迎合世俗人的心理。独是之语:指有独到见解的话。逃顿:犹逃遁。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见的多、听的多,就会耳聪目明脑子活,好朋友多,就很容易做成学问。

专  致

【人心不可二用】语出《宋元学案·伊川学案》。谓学习、做事心志必须专一,不能分散。现常说:一心不可二用。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语出宋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人如果志向和情趣不远大,精力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会有什么成就。说明人要学有所成,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在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若:如果。志趣:志向和情趣。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喻指精力不集中。焉,于此,在这里。

【三月不知肉味】语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描述自己欣赏音乐的情景。意谓听到《韶》的乐章。长时间食肉而不知味。透出儒家对乐教的重视。后用以形容专注于某一事物而忘记其它事情,即朱熹所谓“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语出《列子·说符》。大道因为岔路很多而走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到处用功而荒废了年华。说明做学问不能什么都搞,而必须专攻某科,这样才会有所成就。歧:指岔路。多方:方向众多,指学习的目标不专一。丧生:指失去年华。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语出《荀子·劝学》。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辨事理的智慧;不能专心一志,苦干一番,也不会有显著的功绩。冥冥(ming明):精诚专一。昭昭:明辨事理。恬恬(hun昏):专心一志。赫赫:显著。

【少则得,多则惑】语出《老子》二十二章。对于知识,少学反而有收获,贪多反而造成迷惑。这是少与得、多与惑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学习知识应少而精。不宜多而杂。得:获得,收获。惑;迷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语出《礼记·大学》。心思不在这里,看到了就像没看见,听到了就像没听见,吃食物也不知道它的滋味。原指心意不正造成的后果,后用以说明思想不集中,不能专心致志。焉:这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语出《荀子·劝学》。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喻指一心不可以二用,说明学习必须心志专一,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两视:同时向两处看。两听:同时向两处听。

【行衙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语出《荀子·劝学》。徘徊在歧路上的人走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国君的人,双方都不容纳他。意谓学习要专心致志。衢(qu渠)道:犹歧路。事:侍奉。

【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决】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一志》。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门精通的,整天沉心思虑的人缺乏决断能力。说明人不能贪图懂得多,更要有所精通;不能只会思考,更要有决断能力。多能:指对什么都知道一些。鲜:少。精:精通,熟知。多虑;什么事都考虑。决:判断,决断。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搞学问不专心,学到的东西势必杂乱无章}做事情不专心,事情非做坏不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地做,否则徒劳无功。诚:专一。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志向是学习的老师,才干是学习的徒弟。意谓志向能引导着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学习才能积累和增长才干。说明求学一定要有志向。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君子做学问贵在专一,专一就能谙于事理,谙于事理便会取得成效。一:专一。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语出《荀子·大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专心致志地学,很快就会有所成就。壹:专一。亟(ji及):急。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学习的人不怕才智不富足,就怕志向不坚定。意谓只要树立了坚定的志向,就能丰富知识,增长才智。赡(shan善):丰富,富足。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语出宋代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学习贵在专一,不能把到处涉猎当作高明之举。泛滥:水漫溢横流,此喻指学习不专一。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即使天下有一种很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晒它,十天冻它,也不能生长了。后以“一暴十寒”,喻指学习没有恒心。暴(pu铺):同“曝”,晒。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语出《孟子·告子上》。下围棋是一种技艺,虽然只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一心一意地学,也会无所得。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好。弈(yi意):下围棋。数:技术,技艺。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四。善于学习的人对一事一物抓住不放,深入探究;不善于学习的人则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都想学会。说明心志是否专一,是判断人是否善于学习的一个标志。穷:寻求到尽头。物物:各种事物,一切事物。

思  问

【人之于学,避其所难而姑为其易者,斯自弃也已】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人对于学问,回避自己所不懂的东西而去搞很简单的东西,这是自暴自弃。说明学习不能回避困难,而应当知难而上。斯:这。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语出清代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四。才干因为实践而天天增长,思维因为抽引而生生不已。说明只有参加实践,才会增长才干。锻炼头脑。引:抽引,指寻绪深究。

【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语出明代王廷相《慎言·潜心篇》。多方面地学习不一定都很得当,只有经过思考,变成自己懂得的才算真切;空泛地讲说不一定都很贴理,只有经过实践,使自己熟练地掌握起来才算高妙。说明学问贵在自得和熟练应用。广识:无所不学。当:正确,得当。自得:自已有所体会。吻合:指合乎事理。习:运用。纯熟:至为熟练。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语出《吕氏春秋-用众》。不因自己不能而感到羞耻,不因自己不知而感到惭愧,这就好了。意谓“不能”、“不知”并非羞耻之事或是值得愧惭,只要好学好问,就可以变“不能”为能,变“不知”为知。丑:羞耻。恶:惭愧。尚:上。

【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语出《国语·鲁语上》。不了解而又不问,不是聪明的人,智:智慧,聪明。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不用心思考,所以就有疑惑;不刻意探求,所以一无所得;不虚心好问,所以百事不知。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有言:“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惑:疑惑,疑难问题。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不潜心思考问题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说明学习必须用心思考。造:造就。

【为学息无疑,疑则有进】语出宋代陆九渊《语录下》。做学问最可担心的是不能发现疑难问题,能发现疑难问题,学问就会有长进。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就能有所得,不思考就不能有所收获。心:古人误以为是思考的器官。官:功能,职能。

【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建本》。询问,是增长智慧的根本;思考,是增长智慧的途径。说明“问”和“思”对促进学习、增长智慧的重要作用。《说苑·谈丛》又言:“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讯问:询问。道:途径,方法。

【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语出明代汤显祖《智志咏示子》诗。有了志向才可以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够有志向。二句诗论述了志向与智慧的辩证关系。说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语出清代郑燮《题随猎诗草花间诗草》。只知道埋头学习而不知道探问,即使读上一万卷书,也不过是一个笨蛋。说明做学问必须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不能死读书。钝汉:愚笨的人。钝,笨。

【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向别人请教,这是获得知识的根本;认真思考,这是获得知识的渠道。说明学习知识必须勤于求教、善于思考。问讯:指向人请教。念虑:指思考。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语出《书·仲虺之诰》。喜欢请教别人的,所得就多,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请教的,所得就少。裕:宽绰。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请教别人。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语出《易·乾》。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询问来辨别是非真假。聚:集会。辨:辨别,识别。

【学不进,率由于因循】语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学问没有长进,大抵都因为死守前人的结论。说明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于思考,大胆探索,而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窠臼。率(shuai帅):大概。一般。因循:遵循旧有的东西。

【学而不化,非学也】语出宋代杨万里《庸言》。学习但不能融会贯通,称不上学习。化: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论语·为政》。只知道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得不到真知;只知道凭空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很危险了。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密切关系,说明必须将学习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罔(wang网):迷惑。殆(dai代):危险。

【学而思则学因思而益精,思而学则思因学而有据】语出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学习的同时注意思考,那么学习就会因为思考而越发精熟;思考的同时注意学习,那么思考就会因为学习而更有依据。二句话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说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语出宋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学习贵在自己内心能有所领悟,抱守旧有的东西是不会有功效的。意谓学习应当能够从中懂得一些道理,而不能囫囵吞枣地接受。悟:感悟,受到启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出明代陈献章《与张廷实主事》。学习贵在能发现疑难问题,发现小的疑难问题就小有进步,发现大的疑难问题就大有进步。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语出《管子·内业》。勤于思索,就能增长智慧;疏忽大意,就会生出烦忧。说明人应当多动脑筋,这样才可以求得智足谋多。知:同“智”,智慧。慢易:轻慢疏忽。

【思虑熟,则得事理】语出《韩非子·解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理:指事物的内在规律。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语出宋代张载《正蒙·中正篇》。大钟原来不曾有声音,因为敲击才发出声音,圣人原来不曾有学问,因为求教才有了学问。说明人要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地向人请教。洪钟:大钟。扣:敲击。圣人:人格品德最高的人。知:知识、学问。

【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耻于没有知识而又不向别人请教,最终也只能是没有知识;认为自己没有知识便去向别人请教,终究会获得知识。

【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会学习的人,应当是探求事物为什么会如此的道理,而不应当以读一遍、随便看一眼为满足。所以然:为什么会这个样,这个样的道理。

躬  行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语出明代林鸿《饮酒》诗。一句话也不能实践体验,即使读上一万卷书,也是毫无意义的。说明读书贵于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死读书、读死书是不足取的。践:实践,体验。徒:枉然。空虚:没有实际意义。

【人生患弗闻教也,既闻之,患弗由也,既由之,患弗习也】语出明代吴廷翰《教问》。人生在世就怕听不到教诲,听到教诲则怕不能根据它去做,根据它做了则怕不能始终如此。说明人们得到教诲贵在能一以贯之地身体力行。由:用;照着做。习:惯常;始终坚持。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人们没有想学怎样驾驭龙的,而都愿意学怎样驾驭马,没有想学怎样管理鬼的,而都愿意学怎样管理人,这是为了学习急需实用的东西啊。意谓学习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

【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经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知识,一定要拿到更广泛的范围里去加以实践。充:塞,放进。

【上吐下泻之疾,虽日进饮食,无补于憔悴;人耳出口之学,虽日事讲究,无益于身心】语出明代吕坤《问学》。得了呕吐、腹泻的病,即使每天都不住地吃喝,也不能改变憔悴的容色,用耳朵听来接着又用嘴巴讲出去的学问,即使每天都在探讨,也对自己的修养无益。意谓学问贵在能体行于自身。讲究:议论研究;探讨。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语出汉代刘向《新序·节士》。没有财物叫做贫穷,学习了知识但不能在行动中实践叫做弊病。说明学以致用的重要。病:弊病。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六。不爱学习而专好思考,这样即使能懂得一些知识也不会太多;注重学习而忽视修身,这样即使能获得渊博的学识也不会尊贵。说明学习贵在能结合修养身心来进行,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广:多。慢:忽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语出《荀子·儒效》。说明对知识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语出清代颜元《存学编》卷二。心里清楚,嘴上能说,纸上能写,如果不亲身加以体行,就都无用处。说明知识贵在能应用于实践。醒:醒悟,明白。习:习用;体行。

【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语出明代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读书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只要能做到知道一点,就实践一点,知道一些,就实践一些,就可以渐有长进。说明读书学习贵在身体力行。

【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语出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只有眼睛没有双脚就不能走路;只有双脚没有眼睛就不能看清方向。喻指必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生学篇》。生活在世上却不知道学习,这与没有出生并无两样}学习了却不能从中懂得一些道理,这与不学习也没有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实行,这仍旧等同于没有学到道理。说明人生在世必须学习,从中懂得道理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道:道理。行:实践。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语出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九。意谓知识与实践二者,掌握知识是首先要做到的,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进行实践。亦即知先行后,知轻行重。躬行实践,这是朱熹的一个基本思想。知:知识。行:实践。

【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语出《礼记·学记》。君子对于学习,内则铭记于心,外则体现于身,休息时不忘却,游玩时不废弃。意谓君子时时处处不忘学习。藏:指存于内心。修:指体现于自身。息:休息。游:游玩。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语出清代顾炎武《与人书》之二十五。君子做学问,目的在于辨明道理,救助世间之难。意谓做学问应当是为了经世致用。明道:辨明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出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光是从书本上学到知识终究还很浅薄,要真正做到学问精通,还必须亲自去参加实践。说明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纸上:书本上。终:终究,毕竟。浅:不深厚。绝知:彻底弄通,精通。此事:指学问。躬行:亲自实践。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语出《书·说命中》。意谓懂得道理并不困难,实行它才是最困难的。艰:困难。

【知之不为难,守之为难;守之不为难,行之为难;行之不为难,久之为难】语出宋代石介《送龚鼎臣序》。懂道理不算难,信守道理为难;信守道理不算难,实践道理为难;偶尔实践道理不算难,持之以恒地实践道理为难。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语出《荀子·儒效》。意谓懂得不少道理但不去实行,虽然知识丰厚,但一定会受到困厄而不能进步。敦: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语出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上。求知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求知的实现。说明知和行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行:行动,实践。

【知贵精,行贵果】语出明代胡居仁《居业录·学问》。知识贵在精通,体行贵在果决。意谓一知半解的学问不算学问,获得了知识但不去积极体行也不可贵。精:精审,精通。果:果决。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语出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学得广博,不如能掌握住要点;掌握住要点,不如能把它贯彻到实践当中去。说明要学以致用,不能为学而学。未若:不如。要:要点。行:贯彻,体现。实:实践,具体行动。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学仕》。学识不一定多么广博,但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官位不一定特别显要,但要能够问心无愧。仕:做官。

【学者有过,患无能改,不息无能言者】语出清代陈确《志喜篇》。做学问的人有了过错,值得担心的是不能改正,而不担心不能承认。说明有了过错贵在能改而不贵在承认。患:担心,忧虑。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语出《颜氏家训·勉学》。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研究讨论文章,就像观赏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指导自己的行动,就像取得果实。这里以“华”、“实”比喻学与用,说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求得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指导自己的行动。玩:欣赏。华:同“花”。登(de德):通“得”,得到。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语出宋代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做学问的人贵在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不贵于仅仅知道这些东西。行:实践。

【学非言之难,用之为难】语出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学习,从嘴里说出来并不难,能在实践中运用才是难的。说明必须重视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而不能满足于会讲。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语出清代王夫之《俟解》。做到知道学习很容易,但能做到爱好学习就很难了;做到知道体行很容易,但能做到全力体行就很难了。意谓学习以能好学、力行为最可贵。好(hao号):爱好。行:实践,体行。力:尽力。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以行之也】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好;学好了,就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成:完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出明代董其昌《画旨》。说明作画一方面要勤于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深入生活,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也可泛指做一切学问,必须学习和实践并行。

【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伏下身子恭敬地体行一句话,也要比一辈子不住地诵读强得多。说明对于学得的知识贵在能在实践中加以体现。谨身:使自身恭敬。事:实践,体行。

读  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语出宋代刘过《书院》诗。努力学习就像努力耕作的道理一样,到底应该勤奋还是应该懒惰你自己就明白了。只要书读得很多,总会有大获丰收的那一天。说明只有勤学,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力:努力,尽力。勤惰:勤奋和懒惰。尔:你。种 (zhong众):种植,喻勤学。稔(ren忍):庄稼成熟,喻成功。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语出清代朱舜水《答野节问》之四。三天不读书,嘴里就像长了荆棘一样;三天不弹琴,手上就像长了荆棘一样。说明做事不可时停时做,而必须坚持经常。荆棘:丛生的多刺植物,比喻阻逆之事。弹(tan谈);指弹琴。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赞学》。一个人要想明晓大义,必须先坐下来读书。意谓读书能使人明理。宣:通,引申为明晓。

【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语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家有万斤黄金的富有,也不能换去我一天读书的乐趣。意谓读书是自己最大的乐趣。易: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语出宋代汪洙《神童诗》。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出息的行当,只有读书才是最值得看重的。意谓只有读书能使人出人头地。二句诗表现了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偏见。明代高则诚《琵琶记》第十出:“[丑]世上万般皆下品。[末]思量惟有读书高。”万般:一切。下品:下等事。

【不览古今,论事不实】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别通》。不历览古今圣哲的著作,讲论事情就不能切近事理。说明人必须博览群书。古今:指古往今来圣哲们的著作。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语出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书籍对于人,好比是药。能够正确服用,则有益;不能正确服用,反而会造成损害。说明应当正确地读书。文学:文章,书籍。善:正确。

【书不可不读,尤贵于善读】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读书》。书不能不读,但尤其以会读为可贵。说明读书必须讲究方法。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语出宋代朱熹《性理精义》卷七。书的内容记不住,反复读上几遍就能记住了书的意旨理解不透,细细思量一番就能理解透了;只是如果不能树立坚定的意志,那便无从入手了。说明读书贵在有恒心,有毅力。精:精通,此指理解透彻。著力;犹“着力”,入手。

【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相刺》。碎玉装满了箱子,不能算有财宝;读了成箱子的诗书,不等于掌握了治国方法。说明读书虽多,但于国于民无益,也不行,贵在可用。屑(xie泄):碎末。箧(qie窃):箱子。笈(ji及):背在背上的竹制书箱。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语出宋代朱熹《读书之要》。前面的没有领会,就不要急着去看后面的;这个地方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去记另一个地方的。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要从前往后按着顺序读,弄通一个问题之后,再去弄其他的问题。得t获得,弄懂。志:记,记住。

【古人力文学,所务安疲甿,今人力文学,所务惟公卿】语出唐代邵谒《送徐群宰望江》诗。古时候人们致力于学习文献经典,追求的是让劳苦大众安居乐业;现在人们致力于学习文献经典,追求的是得到高官厚禄。四句诗慨叹人心不古。力:致力。文学:指文献经典。务:求;追求。安:使安定。疲虻(meng盟):疲民,劳苦大众。甿,同“氓”,田农。公卿:泛指高官厚禄。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语出明代高攀龙《读书法示揭阳诸友》。圣贤之书不是为了教人们学习如何写文章以求取富贵的,它是要教给天下世世代代的人做人的方法。说明读先贤的著作不能是为了求取高官厚禄,而应当是为了正确地做人。作文字:写文章。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语出《颜氏家训·勉学》。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所以博览群书应当抓住纲要,才能有利于事业的成功。说明读书应当专精,才于事业有益,而贪多无厌,于事无补,徒耗光阴。机要:精义要旨。济:成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出《论语·子罕》。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孔子及其学说的话。意谓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得深邃。后常用以对伟人或某种学说的赞叹、仰慕之情。弥:更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现多指不迷信书本,不做书的奴隶。书:指《尚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语出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爱好读书,但不要求在字句上下太多的功夫,而只是领会要旨,每逢有心得体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说明读书应抓住要旨,不要死抠字眼。后用“不求甚解”指读书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好(hao号):爱好。会意: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

【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语出明代王夫之《示侄孙生蕃》诗。医治俗气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读书一途。说明读书是使人们明理和去掉俗识陋见的唯一途径。医俗:医治俗气。俗,俗气。此指世俗之人那种浅短鄙陋的见识。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语出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读书的时候多下些气力,写起文章来就十分轻松了。说明善写必须多读。劳:勤苦。逸:安闲,轻松。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语出宋代陆九渊《语录上》。一束书也不读,与人谈起话来就会漫无所据,不能服人。说明读书之重要。束书:一捆书。束,捆,把。游谈:与人谈论。

【但求寡悔尤,焉用名炳炳】语出清代李果《示两儿》诗之一。读书学习,只是为了使自己在为人处世时少一些悔恨,哪里是为了求取显赫的名声呢?二句诗说明读书的目的应在于明达事理,以少犯错误,而不能用以沽名钓誉。但求:只求。悔尤:悔恨。炳炳:显赫貌。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语出清代朱舜水《送林道荣之东武序》。只担心不读书,不担心读了书派不上用场。说明读书即有用。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语出唐代杜荀鹤《书斋即事》诗。卖掉房屋旁边的三亩地,添置成窗户下面的一架子书。二句诗将作者对书的迷恋和嗜好简洁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卖却:卖掉。床:指书架。

【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语出清代朱舜水《答安东守约问》之二十。不读前人的书就不能写文章,不熟读前人的书同样不能写文章。说明作文必须以读先人之书为基础。

【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语出宋代张载《语录中》。做学问的人看书,看一遍便能知道一些新的道理,这就算是学问有长进了。

【居近识远,处今知吉,惟学矣乎】语出《文中子·礼乐篇》。住在近处而能知道很远地方的事,处在当代而能知道古时候的事,这只有靠读书学习才能做到啊。意谓只有学习才能知道天下事、了解历史。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意谓只有学通古书,才能明白古往今来的世道沧桑。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语出宋代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一。终日闷头写作,笔头磨掉了,笔杆堆积起来有如山高,这也不值得称道;只有多多读书,才能悟得个中的窍门。二句诗说明多读才能善写。退笔:写秃了头的笔。如:一作“成”。珍:以为贵,称道。通神:弄通奥妙。

【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手写九经》。意谓写比读更能加深记忆。

【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语出宋代陆九渊《语录上》。读书最忌讳的就是匆忙马虎,如果能沉下心来仔细体味,就会发现里面有无穷的乐趣;一时理解不了的不妨权且放过,但攸关自身的必须立即动脑,认真思索。四句诗讲读书方法。荒忙:即慌忙。涵泳:深入体会。权:暂且。切身:与自己直接有关。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语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说明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语出宋代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之四。讲读书要领,说明读书的时候必须心、眼、口并用,即心思要专一,眼睛要看清,嘴里要诵读出声。

【读书非特修身正行,适所以益人神智也】语出清代朱舜水《与奥村庸礼书》。读书不仅仅能够修养身心端正品行,恰好还可以增强人的聪明才智。非特:非但,不仅。适:正好,恰好。神智:指人的聪明才智。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语出清代徐洪钧《书怀》诗。读书贵在领会其精神实质,不要死拘其章节和句子。二句诗讲读书要领,可谓允当。神解:指领会意旨。无事:不要做。事,从事,做。章句:章节和句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学深学透上万卷书,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成章,如有神助。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说明多读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破:指透彻理解。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语出宋代王安石《寄吴冲卿》诗。自己觉得书已经读得很多了,一旦做起事来,便又感到不足。二句诗写出了古往今来众多的人的共同感受。抚事:做事。抚,摸,触及。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语出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意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书,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语出唐代皮日休《目箴》。只有书籍有姿色,这种姿色甚至比西施还要美艳;只有文章有光采,这种光采甚至比百花还要秀丽。极言书文的可爱。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百卉:各种花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语出宋代朱熹《读书之要》。要按着顺序读,从前往后慢慢延进;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并且认真思考。讲读书方法。

【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也】语出明代吕坤《问学》。阐发事物之理的书要全读,讲述治理众事的书要多读,探讨文字辞句的书要少读,专供消遣的闲杂书要不读,宣扬妖异怪诞之事的书一把火烧掉即可。

工     作

谨  慎

【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语出《鶡冠子·天则》。一片树叶挡住眼睛,就看不见泰山;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听不到暴雷。比喻被小事所蒙蔽,而看不见大的、远的。蔽:遮挡。太山:同“泰山”。霆:暴雷,劈雷。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语出宋代苏洵《心术》。忍一忍就可以戒除种种鲁莽行为,沉静一下就可以克制种种冲动。说明遇事要沉着冷静,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支:分散,消除。

【一事苟,则无不苟矣】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在一件事上马虎,那就没有什么不马虎的事了。说明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

【人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语出《国语·楚语下》。人总是想法多听到一些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来作为鉴戒。监:通“鉴”。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努力从事生产,就能战胜贫困;处世谨慎,就能避免灾祸。说明事在人为。力:努力。谨:谨慎。

【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做事情要经过再三考虑才行动。现在也说“三思而行”。告诫人们考虑问题要周到,做事应谨慎。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在安定的时候要想着可能出现的危难,在危难的时候要思虑怎样实现安定。意谓安定之时不可放松思想警惕,危难之时不可消沉奋争的斗志。

【工拙由人,得丧者命】语出唐代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事情做得好坏,这取决于人;是获得还是失去,那不能全由自己做主。说明要着眼于尽人事。工拙:精巧、粗笨。得失:得和失。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语出《荀子·解蔽》。人在思想认识上的毛病,往往是被局部所蒙蔽,而对全面的道理则不明白。蔽:遮蔽,蒙蔽。曲:局部。暗:不清楚,不明白。大理;指全面的道理。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语出《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都在于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它;之所以失败,一定是因为轻视了它。说明要想把事情办好,就必须严肃认真,毫不马虎。敬:看重,重视。慢:轻慢。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语出《后汉书·朱浮传》。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亲人感到痛心,仇人感到高兴。后以“亲者痛,仇者快“、“亲痛仇快”,说明做事情不顾立场、原则,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见仇者:敌对的人,仇敌。快:快慰。

【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论仙》。天下的事情,不可能全部了解,而凭主观断定它,是不可取的。说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臆断:主观推断。任:用。

【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虑者】语出明代张居正《与操江宋阳山》。天下之事,若是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就一定会有极可忧虑的事情。说明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掉以轻心,而应当认真对待。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语出《韩非子·显学》。不对事物进行比较和检验就作出判断,是愚蠢的;没能断定的事物就用它作根据,那是欺骗。参验:比较和检验。诬:欺骗。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语出《论语·子路》。这是孔子论政的话。意谓不要贪图快,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只想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的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后多以“欲速则不达”泛指做任何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语出《荀子·正名》。无从查核的言论,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到过的计谋,君子都要慎重地对待它。稽:查核。谋:计谋。慎:慎重。

【不远复,无祗悔】语出《易·系辞下》。迷路不要走得太远才回头,就不会造成大的后悔。二句谓做事情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否则就会造成大的失误,后悔莫及。祗(qi奇)悔:大悔。祗,大。

【不知戒,后必有】语出《荀子·成相》。对过去受的挫折不知道警惕,以后必定重蹈覆辙,再受同样的挫折。戒:警惕。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语出《淮南子·主术训》。不要把湖沼的水汲干了捕鱼,不要焚烧树林打猎。比喻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有远虑。涸(he河):水千,枯竭。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语出《诗·小雅·小旻》。不敢空手打虎,不敢徒步渡河。意谓这不是不勇敢而是谨慎小心。后以“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的冒险行为。暴虎:空手打虎。暴。徒手搏击。冯(ping凭)河:涉水过河。

【予其惩,而毖后患】语出《诗·周颂·小毖》。我要警戒过去的错误,而以后谨慎些,防止招来祸患。后以“惩前毖后”说明把以前的错误作为教训,使以后可以谨慎些,不致重犯。惩:警戒。毖:谨慎。

【以死心处死地者成,以生心处死地者败】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利才》。人处在死亡的困境中,如果怀着拚死一搏的心愿,事情反而会成功;面对着死亡,如果心里还时时思念着生还,事情一定要失败。说明危难当头之际,必须从最坏处着想,这样往往还能争得理想的结果。死心:必死的念头。生心:生还的念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出《庄子·逍遥游》。如果积水不深。那它就没有力量把大船浮起来。比喻基本条件达不到,事情就不能成功。负:运载。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语出《颜氏家训·慕贤》。世间的人往往好受蒙蔽,他们重视耳朵听见的,而轻视眼睛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瞧不起近处的。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轻信,而应考察比较,然后再下结论,才能不受蒙蔽。蔽:蒙蔽。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语出宋代苏洵《管仲伦》。事情的成功,并不是成功于成功的当日,一定有其起始;灾祸的发生,并不是发生于发生的当日,也一定有其前兆。意谓事情的成败都有其最初的根源和自始至终的发展过程,说明做事必须慎始谨初。由起:缘由起因。作:发生。由兆;缘由先兆。

【失之豪厘,差以千里】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语)。一厘一毫的失误,会造成巨大的差错。比喻因细小的错失,而终铸成大错。《大戴礼记·保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豪厘: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厘。豪,通“毫”。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语出《孟子·尽心上》。饿了的人觉得什么食物都是香甜的,渴了的人觉得什么饮料都是甘美的,这是他没有尝出食物和饮料的真正滋味,原因是受了饥渴的损害。喻指急需时,如不加以辨别、选择,会受到危害。甘:甜。正:正常,这里指食物和饮料的真正滋味。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指凡事应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权:指秤,这里是称一称的意思。度:计算长短的标准,这里是量一量的意思。

【有以馊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语出《吕氏春秋·荡兵》。有因为吃饭而噎死的,就禁止天下的人吃饭,这是荒谬的。后以“因噎废食”比喻因小废大,或怕出问题,索性不干。饐:同“噎”。悖(bei背):荒谬,不合情理。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做事之前就忧虑的人,事后会得到快乐;做事之前就骄傲的人,事后就会有忧患。说明做事应深谋远虑,不可掉以轻心。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语出《诗·豳风·伐柯》。砍伐树枝当斧柄,手中拿的斧柄就是要砍取的斧柄的标准。后以“伐柯”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伐:砍伐。柯:斧柄。则:法则。

【任情终有失,执法永无差】语出清代李玉《清忠谱·囊首》。凭着感情办事终究会出现失误,依照法则办事永远也不会有差错。说明做事必须严格遵循规章,切不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仰望高空的人不能忽视地下,往前方观看的人不能忽视背后。喻指做事必须周密考虑,谨慎而为之。仰:举头往高处看。瞻(zhan沾):往前看。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语出《孟子·尽心上》。做一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做,习惯了但不明确习以为常的原因。说明一般人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著:明白。察:明了。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语出《易·系辞下》。自知危险而保持戒备的人,能够平安;自以为平安而失去警惕的人,则会倾覆。危:危险。易;平易。倾:倾覆。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语出《论语·为政》。要多听,有疑问的宁肯暂时不说,没有疑问的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就可以减少过失。要多看,有疑问的宁肯暂时不做,没有疑问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可以减少懊悔。说明对不了解的事情不做主观臆测,就会少犯错误。阙疑:有怀疑的地方暂置不论。尤:过错。阙殆:与“阙疑”同义。

【汗辱难湔洒,败失不复追】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蒙受的耻辱难以洗刷,即成的过失难以挽回。说明必须慎重行事。汗(wu乌)辱:耻辱。汗,同“污”。湔(jian尖)洒:洗涤;洗刷。败失:过失。追:追回,挽回。

【弄刀者伤手,打跳者伤足】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阴察》。舞弄刀子的人容易把手割伤,蹦蹦跳跳的人容易把脚跌伤。喻指常做某事,一旦疏忽,就会招致灾祸。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妄言】语出《大戴礼记·礼察》。听人说话的方法,必定根据他的行事来观察他,那么说话的人就不敢乱说了。说明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妄言:乱说。

【狃于利而必为者,害至而不思;惩于害而必不为者,利必有所遗】语出宋代杨万里《论兵下》。贪图好处而一心去做,灾祸发生了也不思虑;因受灾祸惩罚而立意不做,好处也一定会失掉。说明做事不可只想好处不想害处,也不可只想害处不想好处,而应当通体考虑,权衡利害,这样。事情才会做好。狃(niu纽):贪恋。惩:苦于。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君子的行为,要考虑结果,考虑以后能再这样做。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语出《易·艮》。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他的职位范围。后指做与自己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叫“思出其位”或“出位之思”。思:思考,位:职位。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语出《国语·晋语四》。您以为容易,那么困难也就要到来了;您以为困难,那么容易也就要到来了。意谓凡事只要思想上重视,再难做的也容易做成;思想上轻视,再好做的也难以做成。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做事之前不再三考虑,最终一定会后悔;人如果能遇事忍让,自然不会有烦忧。说明人必须动必三思,遇事忍让。三思:再三思考。百忍:极度忍让。

【事以急而败者,十常七八】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 (程颐语)。事情因为操之过急而办坏了的,十件里面总有七八件。说明做事必须稳妥。败:失败。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语出《韩非子·说难》。事情由于保密而成功,说话因为泄露机密而失败。

【事虽易,而以难处之,未有不治之变;息虽远,而以近处之,未有不及之谋】语出明代王廷相《慎言·小宗篇》。事情虽然很简单,而如果用对待难事的态度和办法来对待它,就不会有不能克服的灾变;祸患虽然很遥远,而如果用对待眼前的祸患的态度和办法来对待它,就不会有考虑不到的计策。说明做事必须认真,防患必须及早。易:平易,简单。处:对待。患:灾祸。

【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可以改过】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做事情之前心里不踏实就会有所戒备,有戒备就可以避免发生灾祸;事情做完之后心里不踏实就会反复悔思,悔思就可以把错误改正过来。说明做事之前必须恭敬细心。事完之后必须多加考虑,这样才能避免发生或者及时地纠正错误。畏:有戒心。悔:悔念,悔思。

【奔骥不能及既往之失,千金不能求斯言之玷】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跑得飞快的骏马也无法挽回已经铸成的过失,花上一千斤黄金也不能纠正说错了的话。说明人应当谨言慎行,不然的话,稍有差迟,追悔莫及。奔骥:飞驰的骏马。斯言之玷:《诗·大雅·抑》中的诗句。玷,污点;错误。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语出《庄子·逍遥游》。厨子虽不做菜,主祭的人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位去代做。后以“越俎代庖”指越出自己的职权范围去代替别人做事。庖人:厨子。尸祝:主持祭礼的官。樽:酒器。俎(zu阻):祭器。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语出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半夜行至深水旁边。比喻盲目乱闯,非常危险。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语出《老子》六十三章。轻易地许诺别人的要求,必然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困难重重。说明看问题应全面;任何事情,如果只看到它容易的一面,忽视其困难的一面,就会造成损失。诺;允诺,同意。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出《诗·小雅·小旻》。小心谨慎,就像走近深渊,就像踏上薄冰。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临:到。履(lv旅):踩踏。

【临事而惧,希不济】语出《尸子·发蒙》。面对事情而心怀戒惧,这样来做事情极少不能成功。说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谨慎小心,而不可粗心大意。惧;恐惧;戒惧。希:通“稀”,少,罕有。济:成功。

【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息反生】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利害》。想到危难,危难就不会出现;忘却灾祸,灾祸就一定发生。说明人必须时时事事多考虑不利的方面,做到思想上有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灾祸发生。难:危难,困难。患:灾患,灾祸。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语出《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言而详加审察是会有好处的,听到传言不加详察,不如不听到好。审:详察;细究。

【前人踬,后人戒】语出明代张居正《帝鉴图说述语》。前面的人绊倒了,后面的人就要小心谨慎。喻指前人的失败,后人要引以为教训。踬(zhi至)。被绊倒。戒:戒惧,谨慎。

【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语出《荀子·成相》。前面的车已经翻了,后来的人不知道改正,什么时候能够觉悟呢!更:更改,改正。觉:觉悟。

【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前面的车翻了,而后面驾车的人不引以为戒,因此后面的车也会翻。比喻后人应以前人的失败为教训。《汉书·贾谊传》作“前车覆,后车诫”。覆:翻。诫;警戒。

【前车覆,而后车戒】语出汉代贾谊《新书·保傅》。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应当戒备。《汉书·贾谊传》作“前车覆,后车诫”。后概括为“前车之鉴”。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引为教训。覆:翻。戒:警戒。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语出《战国策·赵策一》。记住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就可以作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师:老师,引申为“借鉴”。

【前事之失,后事之鉴】语出宋代石介《唐鉴序》。以前做事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做事的鉴戒。

【昼之所为,夜必思之】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白天干的事,到晚上一定要好好思考一番。说明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要及时回顾,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昼:白天。

【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语出《韩非子·十过》。贪图小的利,就会使大利受到危害。说明做事应着眼于大局。残:伤害,危害。

【乘舟,舟漏而弗塞,则舟沉矣;塞舟漏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语出《战国策·韩策二》。乘船航行,船有了漏洞如果不堵塞,那么船就会沉没;堵塞了漏洞如果不重视惊涛骇浪,那么船就会倾覆。喻指做事应当小心谨慎。塞:堵塞。阳侯之波:大的波涛。阳侯,传说中的波神,能掀起大浪。

【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亲眼见到才算真实,听人说的不一定真有。《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眼见方为的,传闻未必真。”《缀白裘·风筝误·逼婚》:“眼见是实,耳闻是虚。”现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疾走而至险途,危急之时,哪能选择?此句形容走投无路的时候会被迫采取冒险行动。铤(ting挺):疾走的样子。

【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语出《汉书·外戚传下》。纠正弯曲的东西时,往往使其歪向另一方,古今都是这样。比喻纠正错误时,往往都是矫枉过正。矫:纠正。枉:弯曲。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要想得到好处,一定要考虑一下可能出现的害处;要想办成一件事,一要考虑一下可能造成的失败。说明作计划、办事情,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利的方面。

【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胆气粗】语出清代袁枚《新齐谐·真龙图变假龙图》。我提醒世间主宰人民命运的官吏,切莫自恃为官清廉就胆大气粗。意谓领导者不可因为不贪不沾就自高自傲,如果不能认真对待和审慎处理职事,照样可以做出有害于人民的事来。司民者:指官吏。

【祸之所生,必由积怨;过之所始,多因忽小】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灾祸的酿成,一定是由于怨苦的积聚;错误的肇始,大都因为在细微方面有所疏忽。说明事无大小,都必须认真对待,这样才能避免发生过失或者灾祸。过:错误。忽:忽视,疏忽。

【敬则未有不胜者矣,不敬则未有能胜者矣】语出清代朱舜水《胜斋》。从思想上非常重视,就没有不能胜任的事情;思想上不重视,就没有能胜任的事情了。说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态度认真,而不能随便应付。敬:敬事,谨慎处事。胜:胜任。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语出《淮南子·人间训》。焚烧树林打猎,越是得到的野兽多,以后就必然不会再有野兽。比喻做事情只顾眼前利益,就会损害长远利益。

【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水为镜,可以照见自己面容的俊丑;以人为镜,可以推知事情的福祸。说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会对事情有所裨益。鉴:镜子。

【遇事之易者未足喜,遇事之难者未足忧】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楚莫敖屈瑕》。碰上容易做的事不值得高兴,碰上难做的事不可以忧心忡忡。说明看起来容易做的事不一定能做好,似乎难做的事不一定就做不好。说明对易做之事不可掉以轻心,对难做之事不可丧失信心。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利害》。聪明的人在看到好处的同时就会考虑到危难,昏愚的人看到好处也就忘记了灾患。通过智暗两种人面I临好处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说明人不能见利忘害。难:指害处。暗:糊涂,昏愚。患:灾患。

【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语出《史记·苏秦列传》。聪明的人做事情,能把祸转化为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说明要善于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智者:聪明的人。举事:做事。

【善渔者不泄泽,善田者不竭卉】语出明代王廷相《慎言·保傅篇》。会打渔的人不把水全部排干,会种田的人不把草全部拔除。意谓真正会做事的人不光看到眼前利益,还要为以后着想。渔:捕鱼。泄:排泄。泽:水洼。田:指种田。竭:除尽。卉(hui会):草的总称。

【道在无伊郁,天将奈尔何】语出唐代韩偓《信笔》诗。只要做事合乎常理。就不要有什么忧烦,老天也不会把你怎么样的。伊郁;忧愁烦闷。奈尔何:把你怎么样(否定语气)。

【缓必有所失】语出《易·序卦》。松懈一定会招致损失。缓:松懈。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语出战国屈原《离骚》。瞻望将来回顾过去,观察人民的意图要周全。说明考虑问题应全面周到,要了解人民拥护什么,不拥护什么。后以“瞻前顾后”指考虑问题细心、慎重,或指做事顾虑重重,犹疑不定。相观:观察。极:穷尽。

扼  要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语出《淮南子·览冥训》。求取火种不如有凹镜向太阳取火,从别人家提水不如自己打上一口井。喻指做事情应从根本处着手,抓住要害。乞火:求取火种。取燧:用凹镜向太阳取火。寄汲:谓从别人家提水。

【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火之主】语出清代唐甄《潜书·远谏》。长河大江决了口,一定要问罪于修筑堤防的人;一户连着一户地被火焚烧,一定要问罪于酿成火灾的那个人。说明有了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找原因。川流:河流。溃决:堤坝决口。问:问罪。为防:修筑堤防。防,堤坝。比户:户户相挨。延:蔓延。罪:治罪。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语出唐代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不去将弹出去的金弹拾回,任其抛落林外,却对井上的辘轳架倒有几分怜惜。写富平少侯的昏愚无知,可用来比喻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形,意同“拣芝麻丢西瓜”。不收金弹:系用韩嫣故事。韩嫣喜欢弹射,总用金子制作弹 丸,每天要射发十几颗。附近的儿童一听说他要外出,就争相跟随,以拾取弹丸(见《西京杂记》)。银床:井上的辘轳架。

【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语出《邓析子·无厚》。不治理根本而忙着对付细枝末节,就好比是垂下一块石头去拯救落水的人、扔上一捆柴禾去扑灭烈火。喻指做事不得要领。拯溺:拯救落水者。溺,指落水的人。锤:垂悬。薪;柴禾。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语出《列子·说符》。看就要看应当看的,不要看不应当看的;观察就要观察应当观察的,而要抛开不应当观察的。说明对事情不要不分巨细地察看,而应当有所区分,选取重要的详加考察,无关紧要的则须放过,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事情的特性。遗:漏掉。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语出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使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除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喻指哪里出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谁造成的问题就由谁来解决。

【引沼以益池,池满则沼竭;凿源以取泉,用无穷而泉不涸也】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引沼中水以增添池中水,池子满了,沼也枯竭了;开挖水源以取地下水,即使不停地取用,其水也不会干涸。喻指解决问题应从根本处下手。沼(zhao。找):水池。益:增加,增添。竭:干涸。涸(he核):积水无存。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拿肉轰赶蚂蚁,蚂蚁反而会越赶越多}用鱼驱逐苍蝇,苍蝇反而会越逐越来。喻指对于可憎的事情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消除,否则会弄巧成拙。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语出《吕氏春秋-尽数》。用热水来制止水的沸腾,沸腾愈不能止,去掉它下面的火,沸腾就会止住了。比喻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才能奏效。汤:热水。

【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语出明代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河流下游之水枯竭,应当从河流的发源地找原因;树木的枝叶干枯,问题一定出在树根上。喻指凡事要从根本上找原因。末流:河水的下游。竭:干涸。穷:寻求到尽头。

【成大功者,不小苛】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政理》。成就大事业的人,在小事上不苛求。说明做事应从大处着眼,不要因小失大。苛:苛刻。

【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听信传闻,不如亲自观看;看影子,不如观察本体。说明应注意调查研究。探求本源。景 (ying影):影子。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语出《国语·晋语一》。砍伐树木不从它的根处砍伐,一定会再生;堵水不从它的水源处堵,一定会再流;对祸患不从根本上消灭,一定会再生乱子。说明做事要抓住根本,抓住关键。基: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出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要使树木长高,就必须加固其根本;要使河水远流,就必须深挖其泉源。比喻做事要抓根本,抓关键。浚(jun俊):深挖。

【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生】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去奴》。斩除杂草如不挖掉其根,它依旧会发出新芽,重新生长。喻指祸患如不从根本上加以消除,还会重新出现。说明除恶务尽。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禾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喻指做事应当讲究方法,抓住要领,不然,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薪:柴禾。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语出晋代杨泉《物理论》。抓住网纲撒网,网眼自然就会张开;控紧根本以带动枝末,枝末自然就会跟从。说明做事贵在抓住关键和根本。秉纲:抓住网纲。秉,持。纲,网纲。目:网眼。执本:抓住根本。执,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语出《孟子·告子上》。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掉鱼而选取熊掌。原比喻“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应舍生取义,亦可引申为当所需要的发生矛盾时,应舍掉次要的而取主要的。

【拾穗虽利,不如躬耕】语出清代施闰章《警志》诗。在收割后的庄稼地里寻拾残穗虽然便利,但终究比不上自己亲身下力耕作。言下之意是:寻拾残穗只能接济一时,而躬耕陇亩则是久生之计。喻指做事不能苟且应付,而应当从根本上下手,求得彻底解决。利:便利。躬耕:亲自下力耕作。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语出《列子·杨朱》。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不去做琐碎的事情,成就大功勋的人不求取小的成绩。意谓大功和小绩不可兼求,必须舍小绩而确保大功建成。细:指小事情。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语出汉代桓谭《新论·离事》。提起网纲撒网,所有的网眼自然都会张开;手持衣领拂拭皮衣,所有的毛自然都会整理顺当。喻指做事只要抓住了关键,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前句本《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举网:提起鱼网。纲:网纲,即鱼网的总绳。振裘:拂拭皮衣。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语出唐代杜甫《前出塞》诗之六。要想射倒人,必先射倒他所骑的马;要想逮住敌人,必先逮住敌人的首领。说明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好突破口,抓住要害。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语出汉代徐干《中论·虚道》。御寒没有比多穿几件皮衣更好的了,制止毁谤没有比修养自身更起作用的了,去掉暑气没有比靠近冰块更有效的了。说明做事应找出根本的解决办法,方能成功。重(chong虫):多。裘:皮衣。

【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洁其源】语出唐代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出使》。要想使树梢端正,必须首先端正树根;要想使水流清洁,必须首先使源头清洁。比喻纠正错误必须从根本上抓起。

【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语出唐代白居易《兴五福销六极策》。要消除人们的忧虑,先要想一下其忧虑从何而来;要治好人们的疾病,先要想一下其疾病从何而来。说明处理问题要抓住要害,对症下药。纾(shu书):解除。自;从,由。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语出《吕氏春秋·用民》。一提网的纲绳,许多网眼就会张开。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纲:网上的总绳。目;网眼。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语出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善于治病的人,一定是医治患病的地方;善于匡救事弊的人,一定是堵塞弊病产生的根源。受病:获病,患病。救:匡救。塞:一作“寻”。起弊:发生弊病。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语出唐代白居易《兴五福销六极策》。善于消除祸害的,总是先察寻其原由;善于治疗疾病的,总是先断绝疾病发生的根源。喻指要革除弊事,须从弊事本身下手。本:事物的根本,根源。理:医治。疾:疾病。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语出明代方以智《东西均·疑何疑》。善于提出疑问的人,不是在别人也怀疑的事情上提出疑问,而是在别人都不曾怀疑的事情上提出疑问。说明不能盲从众人,而应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

【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非鞅》。愚蠢的人,翻穿着皮衣背柴,这是为了爱惜皮衣的毛,但没想到它的皮却磨坏了。比喻做事舍本逐末,不顾根本利益。裘:皮衣。负薪:背柴。

【辟邪不得其情,则邪愈肆;攻疾不对其症,则病愈剧】语出明代吕坤《呻吟语·谈道》。排除邪恶如果不能把握住其内情,那么邪恶就会愈加放 肆;医治疾病如果不能对症下药,那么疾病就会愈加严重。说明除弊必须事先洞悉此弊,直戳其要害。辟:排除。肆:猖狂。攻:除病,治疗。剧:严重。

因  宜

【三人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亦不得息】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二》。三个人一起放一只羊,羊吃不到食物,人也得不到休息。比喻人浮于事,应当精减。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语出《淮南子·泰族训》。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肯定会出偏差;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肯定会有过失。说明对事物过细地计较反而不利于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准确地把握。下文曰:“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度:量。铢: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石:古重量单位,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无甲兵,虽孙吴不能以制敌】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申韩》。没有法令、权力,即使是贤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没有武器、兵士,即使孙武、吴起也不能制敌取胜。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势:地位、权力。甲;武器。孙吴:指孙武和吴起。孙武,春秋时兵家,字长卿,齐国人,其著作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吴起:战国时兵家,卫国人,善用兵。《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系后人所托。制敌:制服敌人。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语出《韩非子·五蠹》。袖子长才好舞蹈。本钱多才好做买卖。意谓条件好,事情容易成功。贾(gu古):做买卖。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水泼出去,就收不回来,后悔也来不及。比喻应当做的事情不去做,则后悔莫及。反水:覆水。

【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语出《国语·越语下》。善于抓时机的人,就像救火、追赶逃跑的人一样,急急地奔跑还唯恐不及。说明做事贵在适时,时至即为,不能迟缓。亡人:逃跑的人。蹶(gui贵):行急貌。趋:疾走。弗:不。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语出汉代扬雄《解嘲》。应当做的事情在应当做的时候做了就吉利,不应当做的事情在不应当做的时候做了就不吉利。意谓做事情应当先看该做不该做以及什么时候做最好,这样才会百做百成、有益无害。从:顺,引申为吉利。凶:不吉利。

【穴蚁冲泉,未知远虑;玄禽巢幕,何能支久】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六。蚂蚁对着泉水营穴,不知道向远处考虑;燕子在帐篷上筑巢,怎能支持长久?比喻做事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冲:对,向。玄禽:燕子。巢幕:筑巢于帐篷。支:支撑,支持。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语出《吕氏春秋·召类》。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但能够使所做的事情适应时势。做事情能适应时势的人,取得的功绩就大。说明做事情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时:时势,时机。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语出唐代李白《玉壶吟》诗。西施笑起来可爱。皱眉头的时候也颇动人,丑姑娘依样模仿,只能反受其害。意谓美的总是美的,丑的死板模仿,益显其丑。它告诉人们,凡事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西施:传说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古书记载,她大概患有心痛病,时常微皱着眉头,捂着胸口走路。人们见了,觉得别有一番美感。邻居家有位丑姑娘,也学着西施的样子走路,结果人人为之扭头(见《庄子·天运篇》)。宜:适合。颦(pin贫):皱眉头。累:连累,损害。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语出《论语·八佾》。已经做的事情不再去解释它,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再去纠正它,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去责备、追究它。三句话说明对既成事实不必强行更改,对过去的错误不要抓住不放。遂事:已经完成的事。谏:纠正。咎:追究罪过。

【时未至而为之,谓之躁;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井田可复》。时机还不成熟就急着去做,这叫急躁;时机已经成熟但还不去做,这叫愚陋。说明做事必须掌握好时机。陋(lou漏):见识不广。浅陋。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好处可以大家一起享受,而不能自己独占,计谋可以和少数人商议,而不能和众多的人商议。说明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办法来对待。利:利益,好处。共:共享。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语出《吕氏春秋·序意》。为了一己去看,就会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为了一己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清;为了一己去考虑,就会使心智狂乱。说明做事情只要从私心出发,就会失去正确的标准,从而造成混乱。虑:思考,考虑。狂:狂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渡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语出《楚辞·渔父》。沧浪江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带。沧浪江水浑浊啊,就洗我的双脚。这是古代流传楚地的民歌,比喻人的行为应适合客观环境条件。这里有渔父劝屈原明哲保身的意思。沧浪:古水名,在湖北境内。濯(zhuo浊):洗。缨:古代帽子上系在颔下的带子。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语出《易·系辞下》。君子一旦洞察到事物细微的迹象,就立即行动,不等到一天结束之后。几:细微。作:行动。俟(si似):等待。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语出清代顾炎武《子房》诗。在果子半青半黄的时候摘下来,不如等着它自己掉落。喻指做事情不可急于求成,而要顺其自然。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在这个时候,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实行仁政,老百姓高兴得就像倒挂的人被解救了一样。所以事情做的比古人少一半,功绩必定比古人多一倍。说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做事情,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语出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刘羽冲泥古》。技压一国的棋手不废弃陈旧的棋谱,但也不死守旧谱;名震一国的医生不拘泥于古老的验方,但也不撇开古方。喻指对前人的经验既不可随意否定亦不可盲目照搬。国弈:技压一国的棋手,国手。执:固守,死守。国医:名震一国的医生。泥:拘泥。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语出《庄子·齐物论》。那里有那里的是非,这里有这里的是非。意谓各有各的是非标准。彼:那。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语出《楚辞·九歌·湘君》。到水中采取陆地生长的薜荔,上树梢去攀摘在水中生长的荷花。此句喻指用力虽勤而徒劳无功。薜荔(bi li币历):一种生长在陆地的蔓生香草。搴(qian千):摘取。芙蓉:荷花。木末:树梢。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建本》。鱼借着水游动,鸟借着风飞翔,草木在一定的季节生长。比喻做事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乘:凭借,趁着。时:季节。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语出明代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酉》。细细地研究、反复思考时下的需要,等考虑妥当之后再去做。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做成的事情。说明事前必须周密考虑,不可轻举妄动。审度(duo夺):细究和忖度。时宜:时下的需要。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上》。虽然有智慧,但不如适应形势,虽然有锄头,但不如等待农时。说明时势不可违逆。镃(zi资)基:锄头。

【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语出《管子·禁藏》。兴办事情如果时机不当,即使用上全部的力量,也不能把事情办好。说明做事贵在抓住时机,见机而行。举事:兴办事情。举,兴办。不时:不合时令,不合时宜。功:事功;事情。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语出《国语·越语下》。得到有利的时机,不要懈怠,时机一去,不会再来,天赐的良机不利用,反而会遭受灾难。怠:松懈:疏忽。

【深则厉,浅则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涉深水就脱衣而渡,涉浅水可以把衣服提起来过去。后以“深厉浅揭”比喻行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厉:裸。揭(qi气):提起。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实贡》。聪明的人能够放弃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而发挥运用自己的长处,使事业获得成功。说明善于扬长避短,才能使事业取得成功。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语出《淮南子·主术训》。船顺流而下容易到目的地,马顺风而跑容易奔驰到远方。说明做事借助于有利的自然条件,就容易成功。循:顺着。背;以背依附。

【缕因针而人,不因针而急】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善说》。线依靠针进入布帛中,而不急于先针而入。比喻做事要等时机成熟,不可急于求成。缕:线。

【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语出《韩非子·解老》。遵循事物的规律办事,没有不成功的。缘:沿,顺。道理:指规律、法则。

果  决

【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语出《荀子·修身》。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六匹好马拉车也到不了目的地。喻指做事不专心、认真,条件虽好,也是不容易成功的。六骥:谓六匹好马拉车。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语出《战国策·楚策四》。羊逃跑了再修补羊圈,并不算迟。比喻事故发生后再来弥补,还来得及。后以“亡羊补牢”比喻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想办法补救。亡:逃跑。牢:关牲口的圈。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语出《战国策·楚策四》。看见野兔再回头唤猎狗,并不算晚。比喻事情虽然紧急,但赶快想办法还来得及。顾:看。

【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作计划的时候疑虑重重,就没有能够确定下来的事情;做事情的时候疑虑重重,就没有能够顺利建成的功业。说明思考问题、做事情,必须要善于决断,而不能畏首畏尾。

【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语出唐代曹邺《杏园即席上同年》诗。白天探明了宝珠的所在,就不要等到晚上、待骊龙睡了以后再去取。喻指做事情不可迟误时机,应该得做则做。《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此为二句诗所本。骊龙:传说为居于深渊中的动物,颔下有千金之珠,取之甚难。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语出《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时机不可以错过,错过了它就不会再来了。意谓做事务必果决。一旦机会到了,就应立即动手。机:时机。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斩断》。应当作出决断的时候不决断,一定会为此而遭受祸害。说明必须适时决断,决不可迟缓。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前佚书《十六经·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书·霍光传》、《后汉书·杨伦传》等,亦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之语。断:决断。乱:祸害。危害。

【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自己得知的东西往往抱守得很牢固,自己相信的事情往往做起来毫不犹豫。说明事以自得、自信为贵。自得:自己获得。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语出《国语·吴语》。意谓狐狸才埋藏了一种东西,又挖出来看看,所以不会成功。后以“狐埋狐搰”比喻像狐狸一样多疑的人,不会成事。搰(hu胡):发掘,挖出。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棋的人如果拿着棋子主意不定,就不能战胜对方。比喻做事犹豫不决,就不能取得成功。耦 (ou偶):指下棋的对方。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语出《后汉书·皇甫嵩列传》。难以得到而又容易失去的,是时间;在一定时候出现却又转瞬即逝的,是机会。意谓时机难得易失,必须善于掌握,以成就事功。不旋踵:来不及转身,比喻时间极短。几:机会;时机。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犹豫不决的猛虎,不如敢用毒刺刺人的蜂、蝎;踯躅不进的千里马,不如稳步向前的劣马。比喻果敢善断是可贵的,而行动迟疑、犹豫不决,则不能使事业获得成功。虿(chai):蝎类毒虫。螫(zhe遮、又读shi式):蜂蝎用毒刺刺人。局躅(zhu烛):徘徊不前。骐骥:千里马。驽马:劣马。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语出《诗·小雅·小曼》。出计谋的人太多,就不会成功。孔:很,太。集:就,成就,成功。

【谋贵众,断贵独】语出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自治第四》。计议事情贵在人多,决断事情贵在专一。意谓筹划事情的时候要多与人商量,决断事情一个人最好。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谋:计议。断:决断。

【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智慧而言足可以察知,但是不能当机立断、果敢执行,这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说明做事贵在能当机立断、毫不犹豫。智:智慧。决:决断。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语出《商君子·更法》。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有成效;做事优柔寡断,就得不到成功。疑:迟疑。成:成功。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勇士的手被蝮蛇咬伤,他就立即把手腕截断。比喻做事应当当机立断,不能迟疑不决。蝮蛇:一种毒蛇。螫(shi士):毒虫刺人。壮士:勇武之士。解腕:截断手腕。解,分割。

【蝮螯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语出《史记·田儋列传》。蝮蛇咬了手,就把手腕截断,咬了脚,就把脚腕截断。什么原因呢?因为它将危害全身。比喻对有害者,应坚决消灭之。蝮:即蝮蛇,别称“草上飞”、“土公蛇”,一种毒蛇。螫(shi士):蜂、蝎等刺人,这里指毒蛟咬人。

善  终

【一不做,二不休】语出元代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三折。谓不做便罢,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语本唐代赵元一《奉天录》卷四:“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千里之早,一雨或能救其将枯;绵年之病,丸药或能救其少死】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扬名篇》。天下大旱,下上一点小雨也可能会把即将枯死的禾苗救活;多年之病,给他一丸药也可能会将其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说明在事情还没有发展到绝对不可挽回之前,必须竭尽努力以争取理想的结果。或:也许。绵年:连年。绵,绵延。丸药:一丸药。少:即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语出《老子》六十三章。天下困难的事情,必须从容易之处开始做起;天下的大事情,必须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做起。讲难和易、大和小的辩证关系。说明对困难的事情、大事情,先从容易处、小处着手,就易于成功。细:细小。

【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语出《淮南子·泰族训》。不扩大根基却增加它的高度的会倾倒。比喻做事应打好基础,方能成功。广:扩充。覆:倾倒。

【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语出《韩非子·喻老》。不让小事情妨碍自己的专长,所以能有大名声,不过早地显示出来,所以能建立大功业。谓做事要沉着、稳重。害:妨害。善:擅长。蚤:通“早”。见(xian县):同“现”,显露。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语出《书·旅獒》。堆筑很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谓做事应慎终如始,才能成其大德。后以“功亏一篑”比喻一件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表示惋惜。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亏:差,欠。篑(kui溃):盛土的筐。

【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一个人还不会用刀就叫他去切割东西,多半是要损伤自己的。比喻没有学会本领,就去从事重要工作,只会有弊无利。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出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意谓只要认真去做,就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语出《孟子·尽心上》。主张中道如果没有变通,就同执着一点一样。意谓做事应有灵活性,善于变通。执中:主张中道。所谓中道,是指对杨子“为我”、墨子“兼爱”两种学说的折衷。权;变通。

【先立于不败以求胜,何事不可为乎】语出明代张居正《答刘总督》。意谓做事应当积极稳妥、一步一步地提出奋斗目标,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多为少善,不如执一】语出《颜氏家训·省事》。做得多,做好的少,不如专心致志,把一件事情做好。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执一:专心一志。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语出《墨子·修身》。做一件事情尚且有始无终,就不要从事多种事业了。说明做事情应善始善终,要专心于一种事业。务:从事,致力。多业:多种事业。

【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语出宋代欧阳修《偃虹堤记》。兴办一件事情不担心不能成功,而担心成功之后,容易衰败。说明做事未成功时应努力,成功后更应戒慎,不使事业毁于一旦。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语曲汉代桓宽《盐铁论·击之》。做事半途而废的不会有成功,种地懒于耕耘的不会有收成。说明做工作必须勤奋不懈,善始善终,这样才能做出成绩。辍:停,中止。怠:懒惰,松懈。

【学际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语出《列子·仲尼》。练习视力的人,要先学看满车柴禾,练习听力的人,要先学听撞钟的声音。比喻做事情要由易而难。际:同“视”。舆薪:满车柴禾。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做学问不专心致志,学问就会杂乱;做事情不专心致志,事情就非做坏不可。说明做什么都需要一心一意。修学:研习学业,做学问。诚:诚一,心志专一。

【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语出《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完成得快,丧亡得也快;成就得慢,则会长保完好。说明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扎扎实实,慎重稳妥。疾:迅速。就:成就。完成。

【患诚不至,而不患功难就】语出宋代石介《宣化军新桥记》。担心的是心不够笃诚,而不担心事功难就。意谓只要用心笃诚,就能成就功业。就:成就,完成。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语出明代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急于开始的一定要考虑其结局,能成就功业的总在开始的时候就精心设计。说明做事必须善始善终。锐始:急于开始。锐,迅疾。图:谋划。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开始和终结都很谨慎,结局就不会受窘。说明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谨慎小心,才能取得好 的结果。敬:戒慎。困:窘迫,受窘。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语出《老子》六十四章。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告诫人们做事应谨慎小心,坚持始终如一,才不致功败垂成。

群  力

【一木难支圮厦】语出清代朱舜水《中原阳九述略·虏势二条》。一根木头难以支撑住将要倒塌的大厦。喻指依靠个别人的力量不能挽回危难的局势。说明只有充分相信并利用群众的力量,才能排险纾难、转危为安。语本隋代王通《中说·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支:撑住。圮(pi痞)厦:坍塌的大厦。圮,坍塌。

【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人多了就能吃掉狼,狼多了就能吃掉人。原喻指正直人多了就能治服邪曲人,邪曲人多了就将吞噬正直人,现可用以说明众则强、孤则弱的道理。众:众多。食;吃掉。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释难》。大鹏鸟直上九天,不是因为一只翅膀轻轻用劲;千里马跑得很快,不只靠一只脚的力量。喻指事物相辅相成。骐骥:千里马。

【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语出《淮南子·主术训》。重达千钧的物体,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也不能独力举起}如果大家齐心协力,那么有一百个人也就绰绰有余了。意谓人多力量大,说明做工作必须群策群力。千钧:三万斤。一钧等于三十斤。乌获:古代著名的大力士。相一:谓齐心协力。

【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语出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久任第九》。天下没有什么难以实现、不可做到的事情,而有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够做好的人。说明只要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用人之长,就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情。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语出《吕氏春秋·用众》。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但是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众多的白狐狸皮中取来的啊。比喻发动群众就可以建功成名。粹:纯,不杂。裘:皮衣。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汇聚众人的力量那么重达万钧的东西也不难举起来,运用大家的智慧那么各项事业都不难做好。意谓群策群力威力无敌。并:合并,汇聚。万钧:形容极重。钧,古代重量单位名,一钧等于三十斤。不足:不难。庶绩:各种事功。康:安;好。

【块土不能障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一块泥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波涛,一个人不能把颓败的风气扭转过来。意谓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障:阻挡。狂澜:汹涌的波涛。匹夫:一个人。正:端正。颓(tui退)俗:衰败的风气。

【明堂所赣者唯一柱,然众材附之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语出宋代石介《上范经略书》。明堂靠的是一根大柱的支撑,可是只有当各种材料加以辅助的时候它才能矗立起来,大的功业只是由一个人担任,可是只有经过群策群力才能完成。说明个人力量再大,没有众人的帮助,也不能把事情办好。明堂:古时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八》。独自一个高飞,难以飞起;许多人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得快。喻指单枪匹马不能成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可以把事情办好。说明必须注重发挥众人的力量。孤举:单飞。举,起飞。趋:疾走,快步而行。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语出《韩非子·观行》。虽然有尧一样的智慧,但没有众人的帮助,大的功业也不能建立。尧:我国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又称唐尧,传说中的圣君。

【饵巨鱼者,垂其千钓,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鸟者,张其万置,而获之由于一目】语出唐代刘知己《史通·叙事》。诱钓大鱼的人,放下许多鱼钩,而捕到鱼的只有一个竹笼;捕飞鸟的人,设下许多罗网,而捉到鸟的只有一个网眼。原是比喻写文章要留精华,去繁芜,现常用来说明,做事情必须多用力,才会成功。饵(er耳):用东西诱捕。筌(quan全):捕鱼用的竹笼,此指笼中的细竹做成的倒须。置(ju居):罗网。目:网眼。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一个人看不如许多人看看得清楚,一个人听不如许多人听听得真切,一个人考虑不如许多人考虑考虑得精密。说明做工作应当注意依靠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与:语助词,无义。工:精密。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一个人思考,思维就会凝滞而不得通达;一个人做事,手脚就会被束缚住而不能如愿。说明做工作应当注意集思广益、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滞:凝滞。困:受窘。

【洞庭镜面平千里,却要君山相发挥】语出宋代陈与义《又登岳阳楼》诗。洞庭湖碧波千里,水平如镜,但它的迷人秀姿,是离不开君山的衬托的。意同“红花还须绿叶扶”。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君山:山名,在洞庭湖中。发挥:显扬。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语出唐代刘禹锡《杨柳枝词》之二。桃花粉红、李花雪白,人们都叹赏它们的颜色;但是只有得到低垂的杨柳枝的衬托,它们才能充分显示诱人的丰姿。意同“红花还须绿叶扶”。须得:需要有;离不开。发挥:显扬。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利用众人的智慧,那么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凭借众人的力量,那么就没有取不得的成功。意谓只要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百为百成。乘:利用。任:胜任,做得好。胜:谓成功。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语出《淮南子·主术训》。集中大家的力量行动,没有不胜利的;集中大家的智慧做事,没有不成功的。说明做事情群策群力,就会取得胜利,获得成功。举:行动。

【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八》。倾斜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得住的,决了口的大河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喻指要挽救危局,光靠个别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群策群力。倾厦:歪斜的大厦。厦,高大的房子。决河:决口的河。捧土:一捧土。障:堵塞。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语出《后汉书·崔驷传》。高树没有树荫,一棵树不能成树林。古乐府《紫骝马》题解引《古今乐录》:“梁曲曰:”独柯不成树,独木不成林。一比喻力量单薄,不能成大事。靡:无。阴:通“荫”。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语出《荀子·致士》。得到众人的支持,就能改天换地;精神愉快,就能延年益寿。动:改变。美意:指精神愉快。延年:延长寿命。

【断金俟同志,抱玉难自宣】语出明代何景明《种麻篇》诗。要截断金块,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一个人即使有真才实学,自己也难以显示出来。喻指要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团结很多有志之士群策群力;一个人才于再大,单凭自己的力量也是不行的。断金:截断金块,比喻艰巨的任务。抱玉:怀抱玉璧,比喻有真才实学。宣:显示。

【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刺议》。遇事多同下属商议就不会失策;做事调动起众人的积极性就不会不成功。说明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成功之本。顿功:废功,败功。顿,困败。

【稽于众,舍己从人】语出《书·大禹谟》。考察众人的看法,然后舍弃自己的偏见,服从别人的正确意见。稽(ji机):查核。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杂言》:麋鹿只要成群,虎豹也会躲避它们;飞鸟只要成行,鹰鹫也不敢追击;众多的人只要聚集在一起,帝王也不敢冒犯。说明同心同德,力量就大。鹫(jiu旧):雕。圣人:指皇帝。

务  实

【一壶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一杯之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语出清代朱舜水《中原阳九述略·致虏之由》。喝一壶酒,不能品尝出一条河的水的味道;浇一杯水,不能熄灭满满一车柴禾燃烧的大火。喻指做事不能装样子,而应当扎实努力。醪lao劳):浊酒,此泛指酒。味:品味。熄:熄灭。车薪:一车柴禾。薪,柴禾。

【人之情,于利中则争取大焉,于害中则争取小焉】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人的性情是在利益当中争取较大的好处,在祸患当中力求最小的损失。说明做事应从实际出发。害:祸患。

【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语出《吕氏春秋·贵公》。高明的木匠不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亲自排列食器。真正勇敢的人不亲自格斗,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侵害百姓。比喻居高位者应抓大事,不纠缠细枝末节。斫(zhuo酌):砍削。豆:食器。寇:劫掠,侵犯。

【与狐议裘,无时焉可】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述赦》。同狐狸商量,用它的皮做狐皮袍子,没有商量成的时候。后有成语“与虎谋皮”,原作“与狐谋皮”。据《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比喻必定办不到的事情或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习心太约者,不可以致远;习身太谨者,不可以犯难】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敬修》。心思习惯于拘谨的人,不可能任大事}行动谨小慎微的人,不可能冒风险。说明思考问题不能受框框束缚,做事不能畏首畏尾,而应当敢想敢干。习心:用心思考。习,习用。约:约束,拘束。致远:谓堪当重任。习身:用身体做事,行动。谨:谨慎。犯难:冒险。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语出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天下的事情,斟酌计议贵在详备,具体去做的时候贵在竭力。行:操办,实行。力:尽力。

【木之有根,无长不实;人之有心,无运不成】语出清代唐甄《潜书·辨儒》。树木有了根须,如果不生长,就不能结出果实;人有心智,如果不运用,就不能获得成就。说明人光有心智是不行的,还必须经常运用,这样才能建立事功。长(zhang掌):生长。实:结出果实。运:运用。

【不人虎穴,不得虎子】语出《后汉书·班超传》。不到老虎窝里去,就得不到幼虎。《三国志·吴志·昌蒙传》:“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后多用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避危难,激流勇进,才能获得成功。虎子:幼虎。

【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语出《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家中失了火,哪里来得及先告诉家长然后再去救火呢!喻指遇到非常之事不必拘守常规,应采取有效办法应急。暇:空闲的时候。大人:指家长。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语出《韩非子·说林上》。失了火而从远处的大海中取水,海水虽然多,但火必定不会被扑灭,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喻指做事应求实效。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语出《吕氏春秋·贵公》。处在高位的人,不要在小事上苛求,不要在小处玩弄聪明。意谓身居高位,不应苛察为明。欲:要,应该。察:苛察。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政理》。耳朵听见不如亲眼看见,亲眼看见不如亲自去做,亲自去做不如亲手把它辨别清楚。谓认识事物越彻底越可贵。辨:辨别。

【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语出《淮南子·人间训》。说一百句话一百句恰当,也不如选定方向而谨慎地实行。说明应注重实践,少说多做。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语出唐代刘禹锡《学阮公体》诗之一。打一百次胜仗,不一定能把敌人的全部计谋研究清楚,几次折断胳臂,则可以成为高明的医生。说明挫折失败更能锻炼人,使人增长本领。后句本《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二句诗一作“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 (百战百胜,则谋略天下无敌;多次折断胳臂,则可以成为高明的医生)说明实践经验之重要。虑:思考,认识。

【驰思于千里,不若跬步之必至;睑喁于豢豹,不若粝糒之充腹】语出明代张居正《贺云溪翁汪老先生八十寿序》。只是心里向往着奔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如一步一步地走肯定能到达;只是心里思慕着吃到食谷的肥豹,不如张开嘴吃着粗米干粮能填饱肚子。喻指人不能沉心幻想,而应当脚踏实地,奋发努力。不若:不如。跬(kui傀):步:半步,相当今之一步,喻数量很小。睑喁:即“睑喁”,鱼在水面张口呼吸貌,比喻企求。豢豹:食谷的豹。粝糒 (li bei厉备):粗米做的干粮。粝,粗米。糒,干粮。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非鞅》。说话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意谓要多做实事,少讲空话。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好剑,只要求它能砍断东西,不要求它有镆铘那样的美名;好马,只要求它能日行千里,不要求它有骥骜那样的美称。比喻做事情要讲求实效,不务虚名,不追求形式。期:希望;要求。镆铘:一作“莫邪”,古代宝剑名称。骥骜(ao傲):两种千里马的名称。

【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语出《墨子·公孟》。聪明的人,一定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做到的事情才去做。说明做事应量力而行,不勉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知:通“智”。量:估量,衡量。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语出宋代陈亮《三部乐》词。春天里,鲜花漫山遍野,不可计数,但它究竟在哪些方面能和秋天的累累果实相比呢?意谓秋实比春花价值高得多。喻指做事情要讲究成效,不可浮夸。毕竟:究竟,到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去织网打捞。比喻只有愿望,于事无补,不如想法去实现它。羡:思慕。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忖度德行如何,从而决定怎样处理事情,估量力量大小,从而决定怎样行动。度(duo夺):估计,推测。

【射幸数跌,不如审发】语出《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怀着碰运气的心理盲目射箭以致数次不中,还不如停一下,等瞄准以后再射。喻指做事不能侥幸蛮干,而必须扎实稳妥。幸:侥幸。数跌:几次失败。审发:看准以后发射。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语出《史记·外戚世家》。洗澡不一定非在江海中,主要的是能够洗去身上的污垢;骑马不一定是千里马,主要是能够善于行走。比喻不务虚名而讲求实效。垢:尘垢,脏物。骐骥:千里马。    “

【救饿者以圆寸之珠,不如与之橡斗;贻溺者以方尺之玉,不如与之短绠】语出北齐刘昼《刘子·随时》。救助饥饿之人,给他一颗直径一寸的浑圆珍珠,不如给他一颗橡子;对于落水之人,给他一块一尺见方的美玉,不如给他一截绳子。喻指救助人应当注重简便实效。圆寸:直径一寸的圆体。橡斗:橡实,俗称橡子,栎树的果实。《晋书·挚虞传》:“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贻(yi移):赠给。溺(ni逆)者:落水者。方尺:一尺见方。短绠(geng 耿):短绳。绠,汲水用的绳子。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语出《国语·吴语》。计谋必预先看到一定可以成功,然后才去实行。意谓做事要讲实效。素:预先。履:执行,实行。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年》。做事先衡量自己的力量然后行动,过错就会少。量:衡量。鲜(xian显):少。

【量力而行则不竭,量智而谋则不困】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审知》。根据自己的体力去做,体力就不会衰竭;根据自己的才能策划,头脑就不会感到吃力。说明想问题、做事情,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可能出发。量:估量。竭:用尽(指体力)。困:贫乏。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语出《墨子·鲁问》。根据自己的肚量吃饭,比量自己的身体穿衣。比喻做事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量:估量。度(duo夺):量。

【智若禹汤,不如尝更】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有夏禹和商汤一样的智慧,也不如亲身经历、亲自实践。说明智慧再高,不去实践也不会有所建树。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禹:传说为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亦称大禹、夏禹。据后人记载,他曾领导人民疏通江河,治理洪水,发展农业。汤:又称成汤,商朝的创始人。尝更:经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语出《荀子·修身》。路虽然近,不走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小,不做不能成功。谓做事应从一点一滴认真做起。迩(吾r耳):近。

【觥饭不及壶飧】语出《国语·越语下》。意谓没有准备好的丰盛的宴席不如一壶水泡饭救饥。喻指做事应珍惜时机,讲求实效。觥(gong公):大;丰盛。飧(sun孙):用水泡饭。

【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语出《五代史平话》。遭受一次挫折,就得到一次便利;经历一件事情,就增长一分智慧。意谓实践可以增长才干和智慧。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有言;“经一失,长一智。”蹶:跌倒,比喻挫折、失败。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费而昏】语出宋代杨万里《庸言》。熟知事理的人,他的话说得平易而又明了;对事情一知半解的人,他的话说起来就会哕嗦而又混乱。说明人要解释清楚一件小事情,就必须研究透彻事情本身。易而明:平易而又明白。粗:粗疏,不精通。费而昏:哕嗦而又混乱。

预  虑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语出南朝梁代萧绎《纂要》。一年的工作要在春天安排好,一天的工作要在早晨安排好。意谓凡事应抓紧时间,及早打算。明代无名氏《白兔记·牧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出《论语·卫灵公》。人不作长远考虑,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告诫人们凡事应深谋远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虑:思考,谋划。忧:忧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出《论语·卫灵公》。工匠要把活干好,必须先准备好工具。原是孔子回答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的比喻,后多用来说明先准备好精良的工具,才能把活干好。工:工匠。器:工具。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语出《礼记·中庸》。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事先有所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不能成功。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态度认真,预做准备。豫:通“预”,事先有所准备。

【天下之事,虑而作者患恒少,不虑而作者息恒多】语出明代陈献章《复江右藩宪诸公》。天下的事情,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再去做问题总是很少,不经过深思熟虑就去做问题总是很多。说明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周密计虑,探明利害,然后才可以付诸行动;盲目动手,势必后患无穷。作:同“做”。

【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事先不详细计虑,等到发生危难以后才想办法,不也太晚了吗!说明凡事应当在事前周备考虑,这样才能遇事不慌。谋:谋划,想办法。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不陷入困顿在于能及早计虑,不沦落绝境在于及早预备。说明有备则无患。困:困顿。穷:困窘。早豫:及早预备。豫,通“预”,预备。

【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未忘诀而习泅者,临江湖而死于泅】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一。不能忘掉剑法用剑的人,一旦参加战斗则必定死于剑下;不能忘掉诀窍游泳的人,一旦到了江湖则必定死于游泳。意谓剑法不熟练的人,持剑去战斗必定要被杀死;游泳不熟练的人,去江湖中游泳必定要被淹死。喻指做事情必须预先把准备工作做好,达到完美的程度,否则,只会把事情做坏。未忘法:指不能自然地运用法则。未忘诀:指不能自然地运用诀窍。习泅(qiu囚):游泳。

【先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语出明代何景明《种麻篇》诗。如果对事情发生的先兆没有察觉和防备,一旦出现事情,则只会叹息悔恨。说明必须严密注意事情发生发展的迹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致手足无措。先机:先兆。机,征兆。豫:防备。临事:遇到事情。嗟叹:追悔叹息。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语出《荀子·大略》。在做事之前就考虑事情应该怎样做叫做敏捷,敏捷就会把事情做得好;在祸患出现以前就考虑可能出现的祸患叫做预见,有预见就会使祸患不致于发生。接:通“捷”,敏捷。豫:通“预”,预见,事先有所准备。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者失】语出唐代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先谋划后行动,这样就会高枕无忧;先行动后谋划,这样就会失败。说明为事之道,必须谋划在先,行动在后。谋:谋划。事:做,行动。逸:安闲。图:计议,谋划。

【利一者,害半之;利十者,害敌之;利百者,害倍之;利千万者,害十之】语出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有一分利,就有半分害}有十分利,就有十分害;有一百分利,就有二百分害;有一千、一万分利,就有一万、十万分害。意谓利多害更多,说明人不应当见利忘害。敌:相当。

【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君子有长远的考虑,小人只看眼前。迩(er耳):近。

【事不豫办不可以应卒。内无备不可以御敌】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世务》。做事情不预先有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内部没有防备,就不能抵御敌人的入侵。说明做事有备才能无患。豫:事先有准备。卒 (cQ猝):通“猝”,突然。御:抵御。

【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语出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事情还没到来就预先考虑对策,一旦到来,解决起来就非常从容了;事情已经到来才开始考虑对策,解决起来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说明必须预先准备,不可坐等事情发生之后才制定措施。预图:预先筹划。计:打算。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语出《诗·豳风·鸱鹗》。趁着还没有阴天下雨,取来桑树皮,紧紧缠缚好窗户。后以“未雨绸缪”比喻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好。迨(dai代);趁着。彻:通“撤”,取。桑土:桑树皮。土,借为“者皮”(du杜),树皮。绸缪:紧紧缠缚。牖(you友):窗。

【持索捕风几时得,将刀斫水几时断】语出唐代韦应物《难言》诗。拿绳子逮风,什么时候曾把风逮住过?用大刀砍水,什么时候曾把水砍断过?喻指方法不对,就永远不能达到目的。索:绳索。斫(zhuo茁):砍。

【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语出三国曹植《谏伐辽东表》。急忙耕种不能解决当时的饥饿,马上养蚕难以解救眼前的寒冷。比喻事前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则不能解决问题。促:急。疾:速。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语出《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个洞穴,才得以保全一条命。比喻藏身之处应多加营造,以便于避祸。窟:洞穴。

【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灾难临头了才呼天喊地,不也太晚了吗?说明做事情必须先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准备,这样才能遇事不慌、应对合宜。

【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结合》。只顾眼前安逸的,以后的处境必然危难;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忧患会很快地到来。说明人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能深谋远虑,就会遭受危难和忧患。偷安:只顾眼前的安逸。偷,苟且。迩:近。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得到它的便利,一定要想到它的危害;高兴它的成功,一定要顾及它的失败。意谓对任何事情都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通盘考察,不可见利忘害。顾:顾及,念及。

【深念远虑兮,胜乃可必】语出汉代马融《围棋赋》。思谋得周密,考虑得久远,取胜才会有绝对的把握。二句话原是作者针对弈棋来说的,亦可泛指做任何工作都必须详为谋虑,唯其如此才会百为百成。深念远虑:深谋远虑。念,思谋。必:肯定做到。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做事之前先进行谋划就能成功,事情开始以后才进行谋划必定失败。说明做事贵在能先行计虑。先:早于。昌:兴盛;成功。

【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语出三国曹植《谏伐辽东表》。渴了而后去挖井,饿了而后去种植,这样可以作为长远的考虑,但难以应急。比喻不早作准备,仓促从事,难以奏效。殖:通“植”,种植。图;考虑。卒(cu促):通“促”,急。

杜  防

【一指之寒弗燠,则及于其手足;一手足之寒费燠,则周于其四体】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乱几》。一个指头感到寒冷而不将它暖和过来,寒气就会达到双手双足;手和脚感到寒冷而不将它暖和过来,寒气就会遍及整个四肢。喻指小患不除,必将酿成大祸。说明必须防微杜渐。燠(yu郁,又读(ao奥):暖。周:遍及。四体:四肢。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语出《吕氏春秋·慎小》。人之常情往往如此,谁也不会被山绊倒,却常因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跌跤。比喻忽视小事,会造成大祸,所以人应注意杜渐防萌。蹶:跌倒。垤(die迭):蚂蚁洞口的小土堆。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长的堤坝,因为蝼蚁的洞穴而决口;百尺高的房屋,因为烟囱缝隙冒出来的烟火而被烧毁。后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喻小事故不认真处理,会酿成大灾祸。《淮南子·人间训》:“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熛焚。”千丈:又作“千里”。蝼蚁:蝼蛄和蚂蚁。溃;崩溃,指堤坝决口。突:烟囱。烟:又作“熛”(biao标),迸飞的火焰。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语出《吕氏春秋·慎小》。大堤中藏着一个蝼蛄,就会引起水灾,吞没城邑,淹死百姓;烟囱里飞出一个火花,就会引起火灾,烧毁宫室,焚毁积聚的财物粮食。比喻小事不慎,会酿成大祸。巨防:大堤。突:烟囱。熛(biao标):火焰。积:聚,指积蓄的财物粮食。

【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息,当窒孔穴】语出宋代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不要说是细微的过错,应当把它斩除在萌芽之中;不要说是微小的灾患,应当把它窒息在初成之中。意谓必须防微杜渐。芽蘖(nie涅):比喻初发。蘖,树木砍伐后重生的枝条。窒:堵塞。孔穴:洞穴,比喻出现之前。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语出《老子》六十四章。做事情应在它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着手办理,对国政应在其没有混乱之前就着手治理。这里老子以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做事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语出《国语·吴语》。毒蛇在小的时候不毁掉它,等长成大毒蛇了,将会怎么样呢?虺(hui毁):小毒蛇。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突,致灰千窒】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短小的蚯蚓钻透河堤,河水就会冲决而出淹没一邑;丝丝烟尘从烟囱里发散出来,久而久之就会把成百上千洁净的房子弄污。喻指隐患不除,必成大害。说明必须防微杜渐,除患于未然。蚓:蚯蚓。泄突:从烟囱中发散出来。突,烟囱。灰:弄脏。

【弗备难,难必至】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贵德》。不防备灾难,灾难必然到来。说明应防患于未然。弗(fu伏):不。

【圣贤之谋事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语出晋代江统《徙戎论》。圣人贤人谋划事情,在没有发生的时候,就着手去做,在混乱之前就加以防治。说明谋事应有预见,注意防患于未然。谋:商量,计议。为:干,做。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语出唐代杜甫《除草》诗。芒刺扎进眼里,怎么可以等到深秋?谓除恶务速,不能犹豫、拖延。高秋:八、九月份(此诗作于正月)。

【朽索当手,覆车在眼】语出宋代王禹偁《端拱箴》。手中握的是腐烂了的缰绳,那么翻车就不过是眼前的事了。说明隐患不除,必将招致大祸。本意于《尚书·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驭六马。”朽索:朽烂了的绳子。索,绳索。覆车:翻车。

【灰不死,恐还要燃;木不槁,恐还要发】语出明代徐渭《歌代啸》杂剧第一出。灰烬如果不死灭,恐怕还会重新燃烧;树木如果不枯干,恐怕还会重新发芽。喻指坏事如不彻底杜绝,就会继续出现。说明除恶务尽。槁:枯干。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语出《易·坤》。臣子杀他的国君,儿子杀他的父亲,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其所以这样,是逐渐造成的。说明事件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应当注意防微杜渐。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渐;逐渐。

【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地真》。最有修养的人,能够在灾祸没有发生之前就排除掉,在没有生病之前就防治它。说明凡事应当注意防患于未然。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申韩》。衣服破了如果不及时缝补,就会越破越厉害;堤坝有了漏洞如果不及时堵塞,就会越漏越厉害。喻指应当防微杜渐,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补救。缺:破损。防:堤防,堤坝。滋:长。

【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语出《后汉书·丁鸿传》。坏事一开始就不让它发展,在萌芽状态就加以防止,这样凶恶的人就会消灭,灾祸就会消除,幸福也就会到来了。后用“防微杜渐”说明一开始就不能让坏事扩大、发展,应该把祸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杜:堵塞。渐:逐渐,指事物的扩大、发展。销:消除。凑:奔赴。

【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语出《后汉书·丁鸿传》。冲坏山崖穿破岩石的大水,是从涓涓细流发展起来的;直上云霄遮天蔽日的大树,是从青绿的幼芽长成的。喻指必须防微杜渐。涓涓:细流。干云:高入云霄。青葱:葱绿色,比喻幼芽。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语出《易·既济·象》。意谓君子在灾祸未发生时想着灾祸,注意防患于未然。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息于将来】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吴书》。聪明之人防救灾祸于尚未萌发之时,睿智之人设法对付祸患于即将来临之时。意谓明智之人总是及早排除事情的隐患。图:谋,设法对付。

【明者慎微,智者识几】语出《后汉书·陈忠传》。贤明的人重视微小的事端,聪明的人善于觉察细微的迹象。说明能察觉事物萌芽状态的人,才称得上是聪明的人。明:贤明。识:识别;觉察。几(ji机):细微的迹象。

【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达治乱之要者,遏将来之患】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用刑》。精通治疗疾病的方法的,都是杜绝还没发作起来的疾病;通达治理混乱的原则的,都是遏制还没来临的灾难。意谓除患务早。杜:杜绝。要;要则、原则。遏;遏制。

【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语出《战国策·燕策二》。消除隐患,使之不形成大祸,这要比等灾祸发生了再去解决容易。说明必须防患于未然。易:容易。

【荧荧不灭,能焚昆山;涓涓不绝,能成江河】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星星之火如不灭掉,就能烧遍昆仑山;涓涓细流如不阻止,就能积成大的水流。喻指必须除患于初萌之时。荧荧:星火微弱的样子。昆山:即昆仑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之间。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主过一言,而国残名辱】语出《吕氏春秋·慎小》。将领下错一道命令,就会造成兵败身死;君主说错一句话,就会使国破名辱。说明在上位的人应慎于小事。主:君主。过:过失。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语出唐代杜甫《除草》诗。荨(qian钱)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滋长,哪能除掉后仍把它留在原来的地方?谓斩草要除根,不留后患。旧丘:荨草原来生长的地方。

【恶犹疾也,攻之则益悛,不攻则日甚】语出汉代徐干《中论·虚道》。恶劣的行为就像疾病,同它斗争,就会逐渐改正,不斗争,就会越来越严重。说明对邪恶行为只能斗争,不能放纵。悛(quan圈);改过。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语出《战国策·魏策一》。羽毛积累起来能把船压沉,轻的东西多了能把车轴压断。比喻积小患可以酿大祸。

【涉泉者溺,遇水者渡】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阴察》。从泉眼上趟过的人往往淹死,面临一片大水的人则能渡过。喻指小恶不加警惕,足以害命;大恶触目,心有所戒,故可避免。说明对小恶不能掉以轻心。溺(ni逆):淹没。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语出《六韬·文韬·守土》。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加以堵塞,终将会成为大江大河;微小的火焰如果不加以扑灭,发展成冲天大火就无可奈何了。喻指必须防微杜渐。《后汉书·何敞列传》注引《周金人铭》:“涓涓不壅,终为江河。”涓涓:细小的水流。荧荧:微小的火焰。炎炎:形容火光强烈。

【救非当在早,巳暴何由敛】语出宋代欧阳修《答原父》(一作《答刘廷评》)诗。纠正错误应当尽早下手,不然暴露于世以后就无法挽回了。原是指修撰史书时要认真仔细,有错即改。现可用来说明:必须把错误消除在萌芽当中。非:不正确,错误。已暴:一作“暴恶”。暴,暴露。敛(lian脸):收起,收回。

【救焚当豫筹于曲突之先,支柱必无补于栋挠之后】语出清代朱舜水《答源光国问先世缘由履历》。救火应当预备筹划于事发之前,房梁折断之后才用柱子支撑一定无济于事。喻指必须防患于未然,否则,酿成大祸就无法补救了。焚:烧,失火。豫筹:预谋筹备。豫,事先准备。曲突: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突,烟囱。用“曲突徙薪”故事:《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栋:房屋的正梁。挠:弯曲,折断。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语出唐代白居易《紫藤》诗。坏人坏事出现之始如果不能及早分辨清楚,那么,到它滋长蔓延开来以后就着实难以对付了。说明要防患于未然。毫末:喻极细微的迹象。信:着实。图:设法对付,谋取。

【鸿毳性轻,积之沉舟;鲁缡质薄,叠之折轴】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大雁的绒毛本来很轻,但累积起来足可以压沉舟船;鲁地出产的丝绢质地非常薄,但重叠起来足可以压断车轴。喻指小的过失聚合起来,就能造成大祸。说明必须防微杜渐。鸿毳(cui脆):大雁的细毛。鲁缟(gao搞):鲁地出产的丝绢。缟,未经染色的绢。叠(die蝶):折叠。轴(zhou妯):车轴。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早绝之】语出《荀子·大略》。意谓灾祸产生的细微的地方,君子要及早地杜绝它。纤纤:细微的东西。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语出宋代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大灾大祸往往是由微小的苗头积聚而形成的,有才干有胆量的人大都因为自己的偏爱而受到困窘。说明必须防微杜渐,戒除偏爱。忽微:忽和微,均为极小的计量单位,极言细微。困:受到困窘。溺(ni逆):偏爱。

【绵绵不绝,必有乱结;纤纤不伐,必成妖孽】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乱》。连绵不尽的东西不加剪断,一定会出现死结;细小的苗头不加铲除,一定会长出怪物。喻指对坏事如果不尽早解决,势必酿成大祸。说明必须把祸患消灭在萌芽当中。绵绵:连续不断。绝:断。乱结:因杂乱而结成的疙瘩。纤纤:细微的东西。伐:砍伐。妖孽(nie聂):怪异的事物。

【堤溃蚊孔,气泄针芒】语出《后汉书·陈忠传》。堤坝会因为一个蚂蚁窝而被水冲毁,气体会从针眼大的孔中全部泄出。比喻小祸害不加以防止,就会酿成大灾难。溃:水冲毁堤坝。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语出宋代王安石《风俗》。把事情抑止在发生之初很容易,等事情闹大了再采取措施,处理起来就相当困难。说明必须防微杜渐。

【聚蚊成雷,群轻折轴】语出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大量的蚊子聚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就会像雷鸣一样;众多的轻东西装在车上,可以把车轴压断。比喻坏事虽小,如果任其滋长,也能造成大的恶果。前句首见《汉书·中山靖王传》。后句首见《战国策·魏策一》。

【墙之崩隤,必因其隙;剑之毁折,皆由于璺】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墙头裂缝倒塌,一定是因为里面有孔隙;宝剑折断报废,无不是由于其中有裂纹。喻指大祸都是由细微的隐患发展而成的。说明必须防微杜渐。崩隤(tui颓):崩裂倒塌。陵,坠落。隙:小孔。璺(wen问):器皿上的裂纹。

【爝火之方微也,一指之所能息也,及其燎原,虽江河之水,弗能救矣;鸿鹄之未孚也,可俯而窥也,及其翱翔浮云,虽蒲且之巧,弗能加矣】语出明代张居正《人主保身以保民论》。小火把刚刚燃起的时候,一个指头也能把它熄灭,等到它成为燎原大火,即使倾尽长江大河之水,也不能再把它扑灭了;鸿鹄还没孵化出来的时候,俯下身子就可以窥见它,等到它在云空中展翅翱翔,即使有蒲且这样的神射手,也不能射下它来了。喻指必须防微杜渐,否则,渐积成大,改也晚了。爝(jue爵)火:小火把。方:刚刚。息:熄灭。燎原:大火延烧原野。虽:即使。弗能:不能。鸿鹄:鸟名,即天鹅,善高飞。孚(佃肤):通“孵”,禽鸟孵卵。蒲且(ju拘):古楚国之善射者,《列子·汤问》:“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

事     业

立  业

【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语出宋代陆九渊《语录下》。人生临世界,为什么不有所建树?意谓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作为。

【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语出明代张羽《清口》诗。人世上有些人之所以千古不朽,是因为人们重视这些人为国家建立了功勋。说明只要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就能流芳百世。

【人生何必同?要在有所立】语出清代归庄《顾宁人去冬寄诗次韵答之》诗。人生在世,何必非要与众人苟同?最要紧的是能够有所建树。意谓人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当志向坚定,争取干出一番事业来。要:关键。立:建树。

【人生富贵驹隙过,唯有荣名寿金石】语出清代顾炎武《秋风行》诗。人世间,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只有美名可以与金银玉石一样历久不没。说明人生在世不能贪求富贵,而应当建功立业以求得美名。驹隙过:骏马从孔隙中穿过,比喻极为短暂。驹,少壮的马,骏马。荣名:美名。寿:寿命,长寿。金石:金银玉石。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语出《孟子·离娄下》。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说明人不能什么都要做,而必须有所舍弃,这样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丈夫无所耻,所耻在无成】语出明代宋懋澄《送洪二北上》诗。大丈夫没有什么感到耻辱的,唯一的耻辱就是一事无成。意谓人生在世,就应当有所成就;一事无成,这是最大的耻辱。丈夫: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人。

【小谨者不大立,飺食者不肥体】语出《管子·形势》。谨小慎微的人不能成就大事业,就像不爱吃饭的人身体不会胖起来一样。立:建树,成就。飺 (ci词)食:嫌食,不爱吃。

【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语出宋代文天祥《言志》诗。志士仁人所要建立的,是顶天立地的事业。二句谓人应有立业的雄心壮志。植立:建立。横绝:横渡。地维:地的东西南北四极(尽头)。天柱:比喻最高的山,可擎住天。《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

柱折,地维绝。”

【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语出宋代王安石《金山》诗之三。红红绿绿的楼阁都是一时之物,只有江山万古长存。喻指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丰功伟业不可磨灭。丹楼碧阁:泛指华丽建筑,喻功名利禄。时 事:一时之事。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语出唐代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自古以来史书记载的事情谁不知道?我看今人建树的功绩和得到的名望,一定能超过古人!青史:史册,古时以竹简记事,因竹为青色,故称青史。功名:功绩名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语出唐代杜甫《蜀相》诗。诸葛亮大举北伐,未及克捷便病死军中,此一憾事使那些后来的英雄俊杰一想起来就泪流不止。两句诗写得凄怆感人,催人泪下,后常用来说明英雄面I|缶身死而壮志未酬的遗恨。出师:指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伐魏之事。长:永远。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语出《庄子·达生》。意谓用心专一,才能使精神集中。指做任何事情,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方有所得。凝:专注,集中。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语出明代薛碹《薛子道论·下篇》。一定能够忍受得住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冒犯,才能够做得出一般人所不能做出的功业。说明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不为非礼行为而失去理智,这样才能够一心一意,干出一番事业来。触忤(Wu午):冒犯。斯:这样,于是。事功:事业,功业。

【安能逐时态,坐取素餐尤】语出明代姚汝循《郡斋咏怀》诗。怎么能追随现时的人情世态,自取无功食禄的罪端?意谓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踏踏实实干一番事业,绝不能尸位素餐。作者有这种思想,确实是十分可贵的。安能:怎么能。逐:追随。时态:时下的情势。素餐尤:无功食禄之罪。素餐,不劳而食。尤,罪过,

【青春如不耕,何以自结束】语出唐代孟郊《赠农人》诗。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辛勤耕耘,用什么来安排自己晚年的生活呢?喻指青年人应当奋发上进,争取有所作为,而不要碌碌一生。青春;年轻的时候。何以:用什么。

【居不隐者,思不远也,身不危者,志不广也】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激通》。处境不穷困的人,思虑不会很远,自身不危难的人,志向不会太大。说明越是地位低下、处境困难的人,越会有深谋远虑、雄心壮志,亦即说,困苦能促使人发奋图强。居:指处境。隐:困穷。危:艰危,危难。广:远大。

【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功】语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好恶》。好事不因为出名而去做,功业不因为获利而争建。意谓做好事、建功业,不能为了出名和获利。名:名声,指获得美名。功:功业。劝:鼓励,指受到鼓励。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彼此主张不一样。不互相商议。说明从事某种事业,彼此应志同道合。如果思想观念不同就不会有共同语言,也就商量不到一块去。谋:计议,商量。

勤  苦

【人一己百,虽柔必强】语出宋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别人做一次,自已就做一百次,这样下去,即使原来很柔弱,也会变得十分强壮。说明要有过人的本领就得肯用过人的气力。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语出《礼记·中庸》。别人一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做一百次也定能做好;别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做一千次也定能做好。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下苦功,肯努力,即使愚笨的人也能获得成功。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语出元代范椁《王氏能远楼》诗。人生在世,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只要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也能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说明人必须奋发努力,这样做了,就一定会有巨大收获。自为:自己亲身做。跬(kui傀)步:半步,跨一脚。相当于今之一步。寥廓 (liao kuo辽括):高远空旷。

【乃知事贵奋,形势非所拘】语出清代归庄《在韭溪草堂阻风雨不能归主人出元人画杀虎图观之因与诸公同赋》诗。于是知道,做事贵在发奋努力,不要为形势所拘束、所左右。意谓只要奋发努力,就可以干出一般情况下干不出来的事情。奋:奋勇。拘:限制。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语出唐代刘禹锡《浪淘沙》词之八。千淘万漉虽然颇为辛苦,但是一旦泥沙除尽,就会得到金子。原是喻指正直的人虽然蒙受冤屈受尽辛苦,一经真相揭破仍可被人重视。后也常喻指任何事情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漉(lu路):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语出《孟子·告子下》。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某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身体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的行为总不顺心。这样,就可以使他的心灵震动,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能。任:责任。空乏:财物缺乏。拂:违背。动心:使心灵受到震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曾:通“增”。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语出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意谓经不住艰难困苦的磨练,就不能出人头地。说明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能吃苦。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语出元代高明《琵琶记·旌表》。梅花如果不是经过一番彻骨严寒的考验,怎么会有扑鼻的芳香!喻指只有经过一番艰苦的磨难,才可以有所成就。彻骨:透到骨头里,形容程度极深。彻,通,透。争得:怎么会得到。争,怎么。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年轻的时候不勤劳刻苦,年老之后日子一定很难过;年轻的时候能够吃苦耐劳,年老之后日子一定过得很安闲舒适。说明人必须从小就勤苦做事,这样,晚年才会幸福。少(shao哨):年轻时。服劳:做事勤劳。

【日月有常运,志士无安辀】语出宋代曾巩《送徐竤著作知康州》诗。太阳和月亮有其固定的运行轨道,有志之士没有舒适的车子乘坐。意谓有志之士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艰苦奋斗。常运:固定的轨道。运,转动;轨道。安辀 (zhou周):舒适的车子。辀,车辕,车子。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语出元代白朴《喜春来·题情》曲。从来都是天降好事的时候很少,自古以来瓜儿总是先苦后甜。喻指做什么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而必须经过波折,付出辛勤的努力,然后才能实现。俭: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语出《书·周官》。立下的功劳高是因为有大的志向,做出的业绩大是由于勤恳不怕辛苦。崇:高。惟:因为。广:大。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北海虽然十分遥远,只在乘上旋风,仍然可以达到。比喻只要奋发努力,什么目标也能实现。赊(she奢):远。扶摇:盘旋直上的暴风。《尔雅·释天》:“扶摇谓之飚。”接:靠近,达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漫不经心而荒废;做事因为思考而成功,因为因循随俗而失败。说明做事必须勤奋刻苦,肯动脑筋。嬉:玩耍,漫不经心。行:行为,办事情。毁:毁坏,失败。随:因循。

【百围之木,始于勾萌;万里之途,起于跬步】语出清代归庄《赠小儿医王君序》。一百抱粗的大树,是从刚刚破土的幼芽开始长起的;万里远的路途,是从最初的一步开始走起的。喻指人和一切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发展起来的,必须从小加以爱护和培育。百围:一百抱。围,合抱。勾萌:刚刚露出地面的幼芽,弯的叫勾,直的叫萌。跬(kui傀)步:迈一步的距离。

【伎工于习,事成于勉】语出明代宋懋澄《九龠别集·与曹大》。技艺因为不断练习而熟练,事情因为勤奋努力而成功。说明要达到技艺熟练并把事情办好,离不开勤学苦练和努力工作。伎:同“技”,技艺。工;精通,熟练。习:练习。勉:努力。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朱文公帖》 (引谚语)。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放任自己;放任自己,便不会有成就。说明必须刻苦努力,才会干出一番事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六十四章。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开始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块块泥土累积起来的;千里行程,是从走第一步开始的。说明凡事应从细小做起,逐步积累,打好基础。合抱:一抱粗。毫末:极微小。累:积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语出《书·大禹谟》。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成语“克勤克俭”本此,意思是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后也用作“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克:能够。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后指国家。俭:节俭。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语出《战国策·赵策二》。怀揣贵重宝物的人,不在夜间走路;要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对敌人掉以轻心。意谓只有敬谨于事,重视敌人,才能建立殊异的功业。重宝:贵重的宝物。任:担当,承担。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语出宋代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安闲逸乐,可以把自身一同葬送。说明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勤苦操劳,而不能贪图安逸,肆情享乐。忧劳:忧患劳苦。逸豫:安乐。

【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余】语出唐代白居易《归田》诗之二。付出的劳动只要不是草率应付,就一定能得到丰厚的报答。意谓做事认真,才会有好的结果。施:付出。卤莽:草率。报:报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语出《论语·阳货》。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对什么也不关心,这种态度是不行的。用以斥责好逸恶劳,整日无所事事的人。难矣哉:犹言“不好啊!”难,意谓不行,不好。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语出汉代陆贾《新语·慎微》。对国家建立大功的人。一定要先在小范围内修养自己;使名声流传千古的人,一定先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做起。说明人能建功立名,必然要先经过一个修养、锻炼的过程,并且要先从小事做起,不可好大喜功。闺门:内室的门,也指家门。垂:流传。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语出宋代苏轼《和陶劝农》诗之五。如果春天的时候能努力耕耘,那么秋天就会得到大丰收。喻指付出多大的努力就会得到多大的报偿,说明人应当勤奋工作,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成绩。遗勤:谓不肯使出全部力量而有所保留。厚冀:好的盼头,指大丰收。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语出宋代欧阳修《送唐生》诗。希望你永不松劲,丰硕的成果是由于努力耕耘而获得的。意谓勤劳则多获,说明人只有奋发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绩。不止:不停止。力耘:努力耕耘。

【骏马不劳鞭】语出唐代李白《赠友人》诗之二。真正的好马用不着鞭打自会奋蹄飞奔。喻指勤奋认真的人做事不用督促也会干好。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语出《书·君陈》。天天努力不怠,不敢安闲游乐。孜孜(zi资);努力不怠。逸豫:逸乐不勤。

【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巴望别人如何如何一定不会如愿,依赖他人一定不能长久。意谓人应当自己奋发努力,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望:盼望,巴望。不至:指不会达到自己的理想。恃:仗恃,依赖。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来开发山林。后以“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难。筚(bi毕)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富贵并不是固定地属于某些人的,它们都是由勤奋努力得来的。说明人必须勤奋行己。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把脚上的一双铁鞋都踏破了也找不到,但偶然找到时却一点功夫也没有费。意谓有心求之不得,无心求之却很容易得到。语本元代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第四折“踏破铁鞋无觅处,算来全不费工夫“及元代张国宾《相国寺公孙汗衫记》杂剧第四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其全不费工夫。”踏破铁鞋:形容寻找之勤苦。

(0)

相关推荐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

  • 荀子的礼与孝道、忠君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一 荀子的礼与孝道.忠君 兰陵县委宣传部  刘明才 1.荀子把礼和孝道.忠君紧紧地联系了起来,把"伦理化的孝"逐渐推向为&qu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国

    [一寸山河一寸金]语出<金史·左企弓传>.极言祖国山河之珍贵.清代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寸寸山河寸寸金."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语出宋代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民

    [一身如可赎,万死又何辞]语出清代陈确<又咏>诗.用我一个人如果可以换得天下人免受酷旱的威胁,那么我即使死上一万次,也决不推辞!二句诗表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思想境界.本诗开头四句是: ...

  • 中国名言大辞典:悼亡(一)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语出清代周淑嫒<元日哭先大人>诗.元旦这天,我一夜未眠.思念已故的父亲,泪流不已.天亮了,却又担心母亲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会给她带来更大的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变化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语出<韩非子·解老>.万物必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弛(chi迟):放松.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语出明代刘基<司马季主论 ...

  • 中国名言大辞典:辩证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语出<庄子·天下>.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远截不完.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捶 (chui垂):通"棰",棍,杖.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喜逢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语出唐代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人一生中能有几次放声大笑的时候?这次相逢,应当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二句诗表现了作者与故友相逢宴饮的兴奋心情.斗酒: ...

  • 中国名言大辞典:条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喻指一切都准备停当,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语出<颜氏家训·归心>.住在山区的人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伤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语出唐代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旦像贾谊那样被贬到长沙,向西望,就再也看不到长安城中的家了.二句诗以贾谊自比,写出了告别长安时忧伤苦闷的心情 ...

  • 中国名言大辞典:豁达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语出宋代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倔俭>词.只要我心中这点浩然正气犹存,就可以领略千里吹来的浩荡长风.二句词以"一点"和"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