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散文】家乡味道
取“糕”字的美好谐音,温州人逢年过节的餐桌上总有一道糕:红糖年糕、双炊糕、松糕、九层糕……九层糕也叫“九重糕”,是重阳佳节的传统食品。
听老一辈人说,九层糕是一层米浆蒸熟成型,再倒一层,层层叠加往往九层还打不住,笼布一盖就挑着出来叫卖,热食软糯、凉食耐嚼。小时候每回攀在饭桌上用手感受那份温度,奶奶总会毫不心疼地割下一个小角来,告诉我趁温热先吃两口。
其实,我虽喜欢煎过的九层糕作为主食,并不爱空口吃,可奶奶切下来的糕,我总是一口接着一口说好吃。
我曾以为,那是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的权利。直到长大、再到离家,我才明白,那是我在奶奶面前永远不减的特权。九层糕有咸甜各种口味,可现在回味起来,觉得那种散发着米香和回甘的近乎白味的九层糕,才是最好吃的。
中秋月饼的口味大多是京式、广式、苏式、台式之争,可温州的月饼却是自成一派——一个月饼通常有一斤到几斤重。桥墩月饼内馅丰富,常嵌有花生、芝麻、桂圆、脊膘肉、瓜子仁、冬瓜糖、红瓜、果脯等等,外皮还要裹满厚厚的一层芝麻,再用高达280度的底火烤制,才能制作出肥而不腻、芝香扑鼻的脆皮大月饼。
我的家乡过中秋节,通常是围坐在一起赏月,切开一个大过脸盘子的月饼,每人吃上一块,求一个“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我从小不爱吃肥肉,虽然喜欢拿着大大的月饼把玩,但总觉得这夹着“脊膘肉”的口味难以接受。
当兵入伍以来,没有在家度过中秋节,却格外怀念这份“勉强”来,竟觉得肥肉里猪油润着五仁的口味格外鲜甜。与其说怀念它的口味,或许更是怀念一家人分食一个月饼的仪式,怀念孩子们争抢着吃第一块的热闹吧。
春节自然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添置年货、采买猪肉,年味也就渐渐浓郁。腊肉之所以称为腊肉,正是因为它一般都在腊月里制作,以待年夜饭之用。猪肉腌制后,再经日光曝晒就成了腊肉。
温州的腊肉,也叫酱油肉,顾名思义,主要由酱油来腌制,还要佐以黄酒、白糖、生姜等。腌制的佐料决定了腊肉的口味。温州酱油肉必须用本地的酱油和黄酒来做,因此极具本地特色。而各家各户用料、比例不同,腌出的肉就烙上了各家的风味。
过去住在乡下,一入腊月,家家门前都挂着酱油肉,如今住进了楼房的人家就鲜有坚持自家晾晒的了。可我每年回家,总能吃上自家晾晒的酱油肉,那是外婆知道我爱这一口,总要坚持亲自制作。想来我想念酱油肉,正是怀念那份自家晾晒出的特有滋味。
端午节快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幸而得益于通信和物流的飞速发展,即使身在遥远的西北高原,我也能和远隔数千里的家人视频聊天,吃上一口家乡味。
前几天听闻我要回家探亲,奶奶找到熟识的老手艺人,一定要给我专门开灶炊上一屉白味的九层糕,说是孩子当兵在外不容易,就好吃这一口。
算起来,两次回家已间隔一年有余,可这家乡的美味我基本都没错过。战友们最爱看我拆家里寄来的快递,黑不溜秋的腊肉、自制的月饼、特色的零食都上了节日的餐桌,与战友们同享这份千里之外的温州味道,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小团圆”。至于那些经不起运输的家乡美食,只有回去才能品尝得到,但也因此而更显珍贵,更饱含了绵长的牵挂。
作者:苏 逸
播音:蔡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