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小城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小 城

天长日久,上下班的路上,面孔早熟了,只是叫不出名字。渐渐淡出视野的车辆,也总离不开那几个牌号。但这是一天里街上最拥挤、最热闹的时候。当然,也总少不了上学、放学的学生,骑车如飞,或有说有笑地打闹着,汇成一条长长的人流,添为街头一景。晚饭后的散步,越来越成了必修的运动课程,丰富着路灯下诗意的夜晚。乡下搞建筑的老陈,从新买的楼房刚一出门,就碰到了移居“教师村”的老王校长,话题自然离不开在乡镇度过的共同岁月。那边儿,租住沿街楼的矿务局付科长的夫人郑姐,又在跟谁咀嚼着给学生陪读的滋味。其余的繁华,停留在白天那条老商业街上聒耳的喇叭声里,聚集在四面开花的建设工地那高高的脚手架上。
轿的一下子就上了好几十辆。尽管起步价压到了最低,但还是不抵三轮的诱惑。三轮又不如两轮的老自行车跑得自如、实惠,可是新款的电动车也丢不下爱追时髦的年轻人。花一块五毛钱就能从头坐到尾的公交车倒还便宜,只是通不到枝桠般的小巷深处。在行人不多的路口闯一两回红灯,不算回事儿的。看着街心那个大转盘,俺不知道怎么转,不如给他来条“切线”,斜刺里冲出,吓得迎面而来的三路车辆与行人,都赶紧退避三舍。新装修的大小楼房里,即使来了客人,夜晚也只亮着那个15瓦以下的节能灯。五层楼上的老张,每天从底层储藏室提上5个煤球,撮下一簸箕煤灰,以实际行动抵制着血压一样高涨的暖气费。
忽如一夜,春风吹来,城区一下子又大了好几倍,咱小城也有了外环路了。不仅新街直而阔,旧路也一下子变长了,变亮了,而且走到哪,绿到哪,三季有桃,四季有花。山林公园,沿河公园,湿地公园,热情地挽留着悠闲的脚步,丰富着市民的笑脸。厂房多了起来,小区多了起来,超市多了起来。过了圣诞,迎来了元旦,度过了春节,紧邻着元宵,小城的大红灯笼就一直挂到倾城狂欢的桃花节,糖酒会。茶余饭后,听“行风热线”,谈田纪云捐助的希望小学,拉赵丹铜像坐落在新建公园,数划新建成的路网、水网、林网,感叹蔡振国母子上了“鲜花送文明”的演讲台。小城的诗人,把酒临风,挥洒不尽抒情的笔墨。还有龙山上款款的舞步,踏着美丽的夜色,渐渐淹没在月亮城那渺茫的歌声里。国家一级演员的采风,进了车间,到了地头,醉倒在十万亩桃林深处。
是谁打开了那一首轻音乐:“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要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的看,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作客。”
2006年12月23日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 作者简介和目录

清且涟猗 || 追水(自序)

清且涟猗 || 风流说风流

清且涟猗 || 泉城诗韵

清且涟猗 || 西溪琴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