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姬传:梅派《西施》的情景描写

梅先生以为,剧本对景和情的描写,必须细致深刻地从人物性格的特征出发,才能情文并 茂,生动感人。他在排演《西施》时,曾向执笔的罗瘿公先生说:“我们排这个戏的用意 ,是因为西施的故事,可以激励大家的爱国心,但不能把她描写得过于阴森可怕,那样就 未免唐突西子了。”他还说:“西施在'响屧廊’月下闲步一场的唱词 ,要从思念国仇、怀恋故乡的感慨中,透出诗情画意。”罗先生说:“我理会得。”果然 ,“响屧廊”一场戏的台词,符合梅先生的理想,做到了从情景中表达出剧中人报国、怀人的内心深处,而板式和唱腔的安排熨贴,唱起来就更能抒情:

(二簧导板):“水殿风来秋气紧 ,”(回龙腔):“月照宫门第几层。”(慢板):“十二栏杆俱凭尽,独步虚廊夜沉沉。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

这段词,第一句就能笼罩全场 ,把清冷寂寞的宫廷环境勾划出来,而“秋紧”的“紧”字用得好,它点清了深秋节令。第二句“第几层”和第三句的“俱凭尽”是古诗 中虚实对照的写法。第四句“独步虚廊夜沉沉”的“独”字,“虚”字,写景写 ,幽静凄凉,“沉”字的韵也押得舒服。末句“眼中人”的“眼”字最妙,这如同下围棋做成了“活眼”,带动全局皆“活”。因为随便哪个听众都能理会到西施的眼中人是范蠡。

有一年,梅剧团旅行演出时,说明书上把“眼中人”印成“意中人”。梅先生觉得这一 字之差,出入很大,就对经管印刷校对的同志说:“这个字改错了。”他答 :“怕是工人排错的。”梅先生托付他:“过几天再演这个戏,务必改回来。”事后,梅先生对我说: “他们往排字工人身上推,我估计是有'高人’动笔改的,这位好心人以为 '意’字 比'眼’字更贴切,结果就把这块活棋的'眼’给填死了。”

梅先生的看法很对,我们 的确意味到作者描写西施当时的心情,报仇复国是第一要义,她有眼力能够认识范蠢这个英雄人物,所以用“眼”字此较含蓄有味。这可以从下面 的大段独白中看出这种倾向:

“我,西施。自到吴宫,十分得宠,朝朝侍宴,夜夜笙歌,那吴王已是沉迷酒色,不理朝纲 ,把当年的英气清磨过半了。想我越国被吴王破灭,越王身为囚虏,男为人臣,女为人妾 ,这是我越臣民莫大之耻。幸得范大夫用尽智谋,将我献与吴王;吴王见喜, 已将越王释 放回国,我君臣上下立志图强,将来定有报仇雪恨之日。那范大夫言道,报仇的重任都在 我西施一人的身上,为此,不得不尽力而为。前日吴王听信伯豁之言,领兵伐齐去了。今夜月明如水,夜色清凉,思念国仇,不能安寝,为此,来在这响屧廊前闲步一回,思前想后,好不闷杀人也。”

剧情发展到这里,似乎西施心里的话已经说完,就该回宫歇息了,可是峰迥路转、柳暗花 明地从“好不闷杀人也”一句吟板起唱:“南梆子”:

“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每日里浣纱去何等清闲。偶与那范大夫溪边相见,他劝我家国事以报仇为先。因此上到吴宫承欢侍宴,并非是图宠爱列屋争妍。思想起我家乡何 日回转,不由人心内痛珠泪涟涟。”

这段唱词,从月明如水的秋夜,回忆当年初见范蠡时“春风吹遍”的光景,一笔飏开,情景俱新,最见剧作者的思路。文章讲究波澜起伏,最忌一味平直,命意遣词要跳脱生动, 而又不能离开现实,这是古代诗人惯用的手法。我们读白香山的《长恨歌》,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好像是没有其他可说的了,下面“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把上文一笔飏开,另辟一条新路。底下写到“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又仿佛是此路不通了,紧接着再飏开一笔:“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膘渺间……”,使人们读了有奇峰突起、绝处逢生的感觉,这一大段里包括着许许多多的事情,一直到收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才结束全篇。他这种两次飏开的笔法, 当然对全部结构本来胸有成竹,而在层次安排上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更加跳脱,就觉得丰富多采了。我们再看杜工部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这首诗,他把画马的人是谁,画的是什么马,以及爱马的人,全都交代明白了,末段忽然谈到真马: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这里把皇帝出宫游玩时带出来的马和画家画出来的马作对照,先把纸上的马一笔飏开, 很快又收回来,表面上看这样真马假马交叉着来写,好像热闹极了,但是诗人的用意,恐怕还在着力衬托出“龙媒去尽鸟呼风”的凄惨景象。杜、白二位大诗人的诗笔,尽管 波澜起伏,变化不穷,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都是抱着本题发挥,并不脱离现实。文艺方面各个部门的作品,体裁虽然有别,道理无不相通,书、画、诗、文全都如此,剧本创作 当然不例外。罗瘿公对旧体诗下过工夫,所以懂得这种手法。

我记得,在台下看到这里,“南梆子”过门一响,梅先生的眼神、动作、台步、声音都变 得轻松了,不知不觉地把观众带到一个春光骀荡,水椽山青的江南景色里。

下面梅先生在“因此上到吴宫承欢侍宴,并非是图宠爱列屋争妍。”这两句的唱做方面 ,深刻地表达了西施在吴宫为了复仇救国,不得已承欢侍宴的矛盾心情。这和末场“五湖”,西施对范蠡唱的二六能够呼应起来,唱词是:

“提起了吴宫心惆怅,犹如一梦熟黄粱。朝朝暮暮在姑苏台上,馆娃宫西畔又建响屧廊 ,三千粉黛人人怅茫,一身宠爱迷惑吴王,佯装假媚多勉强,柔肠百转度流光。功成喜见 贤君相,这才是天从人愿配才郎。”

梅先生根据唱词内容,从唱腔中,眉宇间委婉抒情地传达了西施在吴宫的“佯欢假媚” “柔肠百转”的痛苦生活,博得观众对这位爱国佳人的同情。

梅先生初演《西施》时 , 前部“采莲”、“馆娃宫(羽舞)”,后部“响屧廊”、“五湖”都用布景。解放后“采莲”的场子删掉了,“馆娃宫”的景也取消了,只有“响屧廊”、“五湖”两场还用景。一九五四年梅剧团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西施》,副团 长姚玉芙对梅先生说:“我们规定前后部《西施》只演一次,可是'响展廊’的景做起来要花不少钱 ,没有景又怕影响表演 (按这堂景当年是仿照颐和园的长廊搭制的,廊 内还挂着宫灯,西施在廊里有表演)。”梅先生说:“我想干脆不用景,景是根据剧本设计的,我出台后,可以从身上把景带出来,不会影响表演。”

那次,不用景,效果很好,我们依然感到西施在迂回曲折的长廊里闲步望月。梅先生演过后说:“这样更痛快,由狭窄的廊子变为虚拟的廊子,我的表演就更能发挥剧本所描写的 情景。”

去年(一九六一)七月间,梅先生参加一个文艺座淡会后回家来对我说:“孟超同志很欣赏“响屧廊”的唱词,他居然随口就能念出:'水殿风来秋气紧……’那段词儿,并且说 :这段词写的好,给人的感觉是遵守京剧格律的一首持。他的看法很在行,我们从新疆 (按梅先生原定九月间到新疆演出)回来后,演前后部《西施》给他看。”这番话讲过后不到一月,梅先生就逝世了,可是他所创造的“淡装浓抹总相宜”像西湖那样美丽的西施形象,却时刻闪耀在我的脑子里。

剧本1962-01

(0)

相关推荐

  • 博物馆收购古玩店的国宝,曾以为是西施的,专家却排除了这个可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古玩街曾经繁华一时,人声鼎沸,不仅云集着众多的文物爱好者,国内许多顶级鉴定大师也徜徉于此,流连忘返.这是因为在回归之前的香港,成为了走私文物的重要关口,国内外的文物贩子就以此处为 ...

  • 我来简单谈谈京剧的唱词形式及用韵

    京剧艺术爱好者,很多是从研究京剧曲调而爱上京剧的,研究曲调就必须要了解唱词.一般编剧创作京剧剧本,都是在确定剧本结构之后,就要做"唱念坐打"的安排,首先是唱念,因为这是要落在剧本上 ...

  • 许姬传:一代花王筱翠花

    曾被唐大郎(云旌)誉为花王的筱翠花--于连泉同庚兄(我和于连泉.马富禄都是前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生),于1981年4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追悼会骨灰安放仪式.八百余人参加了追悼 ...

  • 许姬传: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

    梅兰芳先生最后一次的演出是 1961年5月31日,这是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到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穆桂英挂帅>.那天,他在台上的声容光采是两年来的高峰,科学家们也都认为这是艺术欣赏上的一 ...

  • 许姬传:梅兰芳遗物纪事

    梅兰芳先生逝世后的转年,由文化部与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成立的"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于1962年8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45天,每 ...

  •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

    许姬传(1900-1990),祖籍浙江海宁,生于苏州,戏剧家.京剧史论家.梅派艺术研究专家:与军政要人及戏曲界.书画界名家多有交往.<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一书(中华书局1985年5月出版) ...

  • 许姬传谈《贵妃醉酒》:“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很难胜任”​

    <贵妃醉酒>是从昆剧支流的时剧<醉杨妃>脱胎而来,到清光绪年间,北京开始演这出戏,后来在演出上形成路三宝.余玉琴两派.这两位都是擅长花旦.刀马旦,因为这出戏有"卧鱼& ...

  • 许姬传:记拍摄《游园惊梦》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一九五九年,夏衍同志向梅兰芳先生建议拍摄<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由梅饰杜丽娘,俞振飞饰柳梦梅,言慧珠饰春香.梅先生表示同意. 文艺界欢度了一九五九年国庆节后,十一月上 ...

  • 许姬传:忆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梅兰芳先生

    我们万想不到梅兰芳先生这样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家,竟以急性冠状动脉梗塞的心脏病与世长辞,这是中国文艺界和世界剧坛无可补偿的损失.<人民文学>编辑部知道梅先生南迂后和我相处30年,要 ...

  • 许姬传:我记新艳秋

    新艳秋(1910-2008) 前天<高唐散记>中提到新艳秋.华慧麟,非常感慨惋惜.我实在也怕写她们的事,鼓不起兴趣来,觉得粉堕花残,红消香杳,追想盛年,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qu ...

  • 许姬传:《洛神》的舞台演出与电影

    梅兰芳<洛神> 京剧<洛神>是梅兰芳先生根据曹子建所著<洛神赋>,同时参考明代汪南溟所著<洛水悲>杂剧以及宋人所摹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g ...